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265461
大小:2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28
《常见物质的检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常见物质的检验 班级:高一()班 姓名: 学号: 成绩: 高一化学教学案一体化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常见物质的检验 【问题导读】(预习教材,提取教材关键信息,记下发现的问题,准备参与“合作探讨”) 1、常见离子Cl-、SO42-、CO32-、NH4+检验的原理? 2、NH4+的检验:3、Cl-的检验:4、SO42-的检验:5、焰色反应: 【学习目标】 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 2、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主干知
2、识】 一.离子检验法: 1、NH4+的检验: ⑴实验原理:铵盐与强碱溶液在加热时发生下列反应: NH4Cl+NaOH—__________________ NH3的检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 ____ ⑶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实验结论: 2、Cl-的检验:
3、 ⑴实验原理: NH4Cl+AgN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 ____ ⑶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实验结论: 3、SO42-的检验: ⑴实验原理:(NH4)2SO4+BaCl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
4、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 ____ ⑶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实验结论:(NH4)2SO4+BaCl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1】下列离子检验的方法正确的是: A、某溶液+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l- B、某溶液+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SO42- C、某溶液+NaOH溶液→生成蓝色沉
5、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u2+ D、某溶液+稀硫酸→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O32- 二、焰色反应法: 焰色反应: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焰色反应所呈现的特征颜色,可以检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存在 钠_______________、钾______________(透过蓝色钴玻璃)属________变化 操作步骤: ⑴把装在玻璃上的铂丝(也可以用光洁无锈的____或__、____、___丝)放在酒精灯火焰(最好用煤气灯,它的火焰颜色较
6、浅)里灼烧,直到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用铂丝蘸取溶液,放在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 注:实验后,要用_________洗净铂丝,并在火焰上灼烧到没有颜色时,再分别蘸取碳酸钠、氯化钾等溶液作实验 【课堂练习2】某物质灼烧时,焰色反应为黄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物质一定是钠的化合物 B、该物质一定含钠元素 C、该物质一定是金属钠 D、可确定该物质中不含钠元素 【课堂练习3】鉴别下列物质只能用焰色反应的是 A、碳酸钾和氯化钾B、氯化钾和碳酸钠C、氯化钠和氯化镁D、氯化钠和氯化钾 三、灼烧法: 如
7、何鉴别某纤维是蛋白质纤维? 【精彩例题】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溶液与NaOH溶液共热,产生使湿润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气体,说明原溶液中存在NH4+ B、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时,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含有Cl- C、用铂丝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上灼烧时,火焰呈黄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Na+ D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时,产生白色沉淀,原溶液可能存在Ag+或SO42-或CO32-或SO32- 【达标提高】(一看就懂,一做就会) 一、选择题: 1、现有有试剂:①蒸馏水②AgNO3溶液③BaCl2溶液④稀HNO3,欲检验硝
8、酸银中是否有少量可溶性盐酸盐杂质,应选用的试剂是 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 2、下列实验中用错试剂的是( ) A.用稀盐酸清洗做焰色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