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01071
大小:43.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7-11-13
《哲学国学毕业论文 《恒先》意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哲学国学论文题目:《恒先》意解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摘要:本文对《恒先》作了尝试性的新诠释,如首句应读“恒先无,有朴……”,“者未”前应补“昔”字,“云云”指阴阳二气交感绵密之状,“先者有疑”与《周易》之“拟之而后言”密切相关。关键词:恒先;道家;先秦上博楚简《恒先》是上苍赐予中外学术界的又一件珍贵礼物。[①]在诸位前辈时贤的启发下,笔者在此就其文字释读和诠释问题略抒管见,以就正于读者方家。本文以李零先生的释文为主,以庞朴先生的简序[②]为准,兼容各家,断以己意。为方
2、便排版,尽量径用今字,为标明次第,姑分两篇、五章、十八节[③],竹简编号用黑方括号标出。一、恒先无,有朴、静、虚:朴,大朴;静,大静;虚,大虚。《庄子·天地》云:“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名。”其中的“泰初有无”与“恒先无”正相对应,[④]“泰”与“恒”正相对应,[⑤]“初”与“先”正相对应,“有无”与“无”正同。“无”与“虚”古韵同属鱼部,正好押韵,而“有”属之部,与“虚”不很谐韵。古文献中“虚静”(含“虚”与“静”并举之例)比“静虚”(含“静”与“虚”并举之例)更为常见,《恒先》下文即有“虚静”,在此用“静虚”而不用“虚静”,当即
3、有与“无”押韵之故。再者,读“恒先无有,朴、静、虚”,就意味着“无有,朴、静、虚”是在并列描述“恒先”,而下文紧接着有对“朴、静、虚”的进一步阐述,却对“无有”置之不理,此有不合文理之嫌。因此,读“恒先无有,朴……”虽然亦可,且“无有”确为古文献所习用,但其文气有些不顺,不如读“恒先无,有朴……”文从字顺,韵谐意通。日本学者浅野裕一先生有相似读法。[1]1、恒先:道最初。恒:道也,宇宙之本原。先:初也,太初,宇宙演化之最初。郑万耕先生指出:“楚人对“恒”这一观念的重视,绝非偶然。……《恒先》取“恒”字而名“道”,大概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出现的。“恒
4、先”之“先”,可能也是由《老子》脱胎而来。”[2]多数学者将“恒先”连读,作为一个复音词。如此固无不可,但鉴于“恒先”在古文献中极为罕见,帛书《道原》虽有一例,但颇可疑,而“恒”与“常”则义同互铜,在古文献中常为“道”之同义词,故在此以“恒先”为恒之先,以“恒”为道,似更合文义。该篇下文“气是自生,恒莫生气”等即是有力佐证。2、无:无声无形,超言绝名,相当于《老子》第四十章“有生于无”之“无”。3、有:相当于《老子》第二十一章“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之“有”。4、朴:此从廖名春先生说。[3]“朴”是古文献描述、指称“道”的习用词汇。【语意】“恒”起初
5、是“无”,(但这个“无”不是啥也没有,)它以“朴、静、虚”的形式“有”(存在)着,这种“朴、静、虚”不是一般的“朴、静、虚”,而是最高程度的“朴、静、虚”。郭齐勇先生指出:“《恒先》首句偏重于讲道的原始性、绝对性、无限性、先在性、超越性、终极性,是最高的哲学抽象,偏重于讲道之体。”[⑥]陈静先生主张:“道家对人类文明持发生说的立场,需要以宇宙之初的朴、静、虚、一来对应于人类文明发生前的淳朴,以此建立起‘反朴归真’的‘反’的思路。”[⑦]皆精当可从。二、自厌,不自忍,或作。有或焉有气,有气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1、自厌:自足,安然自足,泰然
6、自若,冥然自合。庞朴先生训为“安祥自足”。说是。作为宇宙本原的“恒”、“道”是安然自足、泰然自若的,道家文献一再强调这一点。2、不自忍:不自我抑制,不能不,顺其自然。廖名春先生说:“此即自然而然之意。”陈丽桂先生说:“‘不自忍’,谓不勉强,亦即顺其自然之意,更合道家释‘道’之基本质性。”[4]说是。帛书《经·本伐》:“道之行也,由不得已。”《列子·天瑞》:“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3、或:读为域。李学勤先生说:“‘域’训为界,和‘宇’意义类同。”[5]郭齐勇先生说:“‘域’是一个‘场’或‘场有’,不仅是空间,而且是时间。”皆可从。丁四新先生说
7、:“‘或’,界于无有与气有之间,为或无或有、或有气或无气的阶段。”[⑧]可备一说。4、作:兴起,作为。“恒”“太静”,“自厌”,物极必反,故“作”。《周易·序卦》云:“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5、往:指“始”后的无限化生过程,相当于《老子》第二十五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之“逝”、“远”、“反”。帛书《经·本伐》:“道之行也,由不得已。由不得已,则无穷。”《周易·序卦》:“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语意】作为宇宙本原的“恒”安然自足,又不自我抑制,自然而然便有空域兴起。有空域于是有元气,有元气于是有纯有,有纯有于是有
8、太始,有太始于是有往复。此节除与《淮南子·天文》开篇“道始于虚霩”一段颇相应合外,还可与其他一些文献互相参看,如《老子》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