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发热课件

病理生理学发热课件

ID:18470149

大小:310.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09-18

上传者:U-10243
病理生理学发热课件_第1页
病理生理学发热课件_第2页
病理生理学发热课件_第3页
病理生理学发热课件_第4页
病理生理学发热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病理生理学发热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六章发热(fever)第一节概述一、体温调节中枢:1、高级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reopticanteriorhypothalamus,POAH)2、次级中枢位于延髓、脊髓二、体温调节的方式:调定点学说 体温升高生理性体温升高病理性体温升高月经前期剧烈运动应激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与SP相适应)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超过SP水平)四、概念: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温升高(超过0.5℃)三、体温升高 第二节病因和发病机制一、发热激活物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又称EP诱导物,包括外致热原(exogenoupyrogen)和某些体内产物。(-)外致热原1.细菌:(l)革兰氏阳性菌及其外毒素(2)革兰氏阴性菌及其内毒素(3)分枝杆菌2.病毒3.真菌4.螺旋体5.疟原虫 (二)体内产物1.抗原抗体复合物2.类固醇本胆烷醇酮(etiocholanolone)(三)其它:尿酸结晶 二、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pyrogen,EP)概念: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一)内生致热原的种类:1.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2.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3.干扰素(interferon,IFN)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5.其它: 1.IL-1⑴是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星状细胞及肿瘤细胞等细胞产生;⑵多肽类物质,分子量为17000,有IL-1α和IL-1β两种亚型;⑶不耐热,70℃30min即丧失活性;⑷IL-l导入大鼠的POAH→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IL-1给鼠、家兔等动物静脉内注射均可引起典型的发热反应。 2.TNF⑴由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和释放;⑵有TNFα和TNFβ两种亚型,重组的人TNFα(rhTNFα)分子量为17000,rhTNFβ分子量为25000;⑶不耐热,70℃30min失活;⑷将TNF给家兔、大鼠等动物静脉内注射可引起明显的发热反应,脑室内注射可以引起明显的发热反应并且伴有脑室内PGE含量的升高;⑸TNF在体内和体外都能刺激IL-l的产生。 3.IFN⑴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主要由白细胞所产生;⑵有多种亚型,与发热有关的是IFNα和IFNγ;⑶不耐热,60℃40分钟可灭活;⑷反复注射可产生耐受性。 4.IL-6⑴是一种由18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分子量为21000,由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分泌;⑵ET、病毒、IL-l、TNF、血小板生长因子等都可诱导其产生和释放;⑶给兔、鼠静脉或脑室内注射IL-6,可致体温明显升高。 5.其它⑴白细胞介素一2(interleukin-2,IL-2);⑵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acronhageinflammatoryprotein-l,MIP-l);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neurotrophicfactor,CNTF、);⑷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⑸内皮素(endotheli)。 (二)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产EP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星状细胞、肿瘤细胞等。LPS激活细胞的方式:LPSLBSLPS-LBSsCD14LPS-sCD14上皮细胞内皮细胞mCD14LPS-LBS-mCD14单核细胞巨噬细胞EPLPS:脂多糖LBS:脂多糖结合蛋白sCD14:可溶性的CD14mCD14:细胞表面CD14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一)体温调节中枢1.正调节中枢:POAH2.负调节中枢:(二)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1.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2.EP通过终板血管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3.EP通过迷走神经同体温调节中枢传递发热信号中杏仁腹中核弓状核 (三)发热中枢调节介质1.正调节介质(1)前列腺素E(prostaglandinE,PGE)(2)Na+/Ca2+比值途径:EP→下丘脑Na+/Ca2+↑→cAMP↑→调定点上移(3)环磷酸腺苷(cAMP)(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orticotrophinreleasinghormone,CRH)(5)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机制:①通过作用于POAH、OVLT等部位,介导发热时的体温上升;②通过刺激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活动导致产热增加;③抑制发热时负调节介质的合成与释放。 2.负调节介质l)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vasoPressin,AVP)2)黑素细胞刺激素(a-melanocytestimulatinghormone,a-MSH)3)脂皮质蛋白1(lipocortin-l)(四)发热的发生机制:如下图所示 发热激活物外致热源免疫复合物产EP细胞EPs体温调节中枢PGENa+/Ca2+↑cAMP、CRHNOAVPa-MSHLipcortin-1体温↑(发热)产热↑散热↓骨骼肌紧张、寒战皮肤血管收缩调定点↑交感神经运动神经发热发病学示意图 (五)发热的时相1.体温上升期热代谢特点:散热↓产热↑→产热>散热→体温↑表现:发冷或恶寒,皮肤可出现“鸡皮疙瘩”。2.高温持续期(高峰期)热代谢特点:散热=产热,体温在高水平上保持恒定。表现:皮温上升,鸡皮消失。3.体温下降期(退热期)热代谢特点:散热↑产热↓→产热<散热→体温↓表现: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甚至脱水。 第三节代谢与功能的改变(-)物质代谢的改变(分解代谢↑)1.糖代谢:分解代谢加强,糖原贮备减少。产生氧债(oxygendebt)2.脂肪代谢:分解代谢加强3.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强,产生负氮平衡。4.水、盐及维生素代谢 (二)生理功能改变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兴奋性增高2.呼吸功能改变:呼吸加快加强3.消化功能改变:食欲减退4.循环系统功能改变:心率加快,血压的改变。 心率增快:机制:血温↑→窦房结兴奋→心率↑代谢↑→耗氧量↑CO2↑→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心率↑→心输出量↑心率过快→心输出量↓血压的改变:体温上升期:心率加快、外周血管的收缩→血压↑;高温持续期和退热期:外周血管舒张→血压↓;少数病人可因大汗而致虚脱,甚至循环衰竭。 (三)防御功能改变1.抗感染能力的改变:有利面:抗感染能力增强不利面:降低免疫细胞功能2.对肿瘤细胞的影响:一定程度的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3.急性期反应(acutephaseresponse)是机体在细菌感染和组织损伤时所出现的一系列急性时相的反应。包括:急性期蛋白的合成增多血浆微量元素浓度的改变白细胞计数的改变 第四节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一)治疗原发病(二)发热的一般处理对于不过高的发热(体温<40℃)又不伴有其它严重疾病者,可不急于解热。(三)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1.高热(>40℃)2.心脏病患者3.妊娠期妇女4.解热措施(1)药物解热(2)物理降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