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74538
大小: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13
《医药学医学毕业论文 血浆置换术成功救治百草枯中毒的护理技术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医药学医学论文题目:血浆置换术成功救治百草枯中毒的护理技术分析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百草枯又名“克无踪”(gramoxone),为农作物杂草的除草剂,易溶于水,有腐蚀性,毒性强,除草效果极佳,近年来在农村各地应用广泛。本品若口服后,除引起消化道糜烂、出血外,还损害多个重要脏器,易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无特效解毒药,常规治疗效果极差,临床病死率高达80%[1]。自1996年我们试用血浆置换术(PE)治疗,疗效满意,认为认真、细致地做好PE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
2、料 本组百草枯中毒病例19例,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4岁~56岁,平均31岁。口服量为10ml~100ml,服药后均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甚至吞咽困难等,并不同程度出现呼吸功能、肾功能、心功能衰竭及中毒性肝炎等。 1.2 方法 在常规采用催吐、洗胃、保护胃粘膜及抗感染、输液支持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于病人入院48h内进行PE治疗。采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选择PE程序,抗凝剂为枸橼酸钠(ACD-B)液,置换液主要为新鲜冰冻血浆(FFP)及少量代血浆、生理盐水、平衡液等,每次置换一个血浆容量(2000ml~3000ml),每天或隔天1次,1个疗程3次~4次。住院
3、7d~14d。 1.3 结果 经PE治疗后,存活12例,死亡7例,病死率为36.8%。明显低于常规治疗效果[1]。 2 PE治疗的护理技术问题 2.1 PE的置换容量 PE的目的是为了除去含有药物毒性成分的血浆,根据PE原理及毒物排出情况,建议每次PE置换量为一个血浆容量。但在实际进行时由于毒性成分不断产生、血管内外毒性成分的不断平衡及血容量的缩小。所以毒性物质浓度下降往往低于理论计算,需多次PE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本组实践表明每天或隔天进行1次,共3次~4次是最佳选择。 2.2 置换液的选择 置换液有很多种类,晶体液如生理盐水、平衡液等,由于缺乏胶体渗透压,只能少量使用,
4、一般小于置换总量的30%。6%羟乙基淀粉、右旋糖酐70等血浆增溶剂有暂时的胶体渗透压作用,5%白蛋白因不具备凝血因子,故少用。本组一般使用FFP作为置换液,因它含有凝血因子和白蛋白,用量占置换液总量的50%~70%,效果好。在操作中,应注意保持置换出的血浆量与置换液回输量的动态平衡。 2.3 抗凝剂 常用抗凝剂为ACD液,其中ACD-A含枸橼酸盐较高,与全血流速比为1∶10;ACD-B则含枸橼酸盐较低,与全血流速比为1∶8。操作中应严格控制抗凝剂的用量,以防止枸橼酸盐与血钙络合而产生低血钙的不良反应。若出现低血钙症状,可立即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 ml,而不必降低全血流速
5、,以免影响血浆收集,一般经治疗后症状可减轻至消失。 2.4 血管选择 PE时需要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如用动脉穿刺,则引起管道压力过高而易造成机器故障)。选择穿刺静脉口径应适当,如选用16号穿刺针,则拟选择的静脉口径应略大于穿刺针的口径,以免使血液置出缓慢,引起警报,延长操作时间,增加病人不适感。一般采用较易固定的两臂肘前静脉穿刺,但如遇病情危急、外周血管较难穿刺时,则应迅速行静脉切开或中心静脉插管,以赢得抢救时机。静脉穿刺的位置要不影响血压观察,在双上肢穿刺时,注意不要过高。测量血压时应尽量选择输出管道一侧,如在输入一侧测血压时应适当减慢输入速度,防止袖带加压引起穿刺处渗漏和针头
6、脱出。 2.5 一般护理 除按急性药物中毒护理外,主要应加强病情观察,注意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记录出入液量及血压、脉搏、心率,有条件的可予床边心电监护,并随时做好抢救准备。由于服药者多有自杀倾向,故应加强心理疏导,做好心理护理,使病人增强生活信心,积极配合治疗。PE前还应做好各项常规检验,如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等,及时调整操作参数,保证PE顺利进行。 3 小结 百草枯进入人体后,随血流分布到各个脏器,通过刺激腐蚀作用,影响能量合成及自由基对组织的损伤作用而引起多个组织器官的损害[2,3]。采用PE救治百草枯中毒病人,其机理为彻底去除血浆中的毒性成分,补充正常血液成分,从而
7、减轻或解除药物对各脏器的损害[4]。同时辅以营养支持治疗,严格掌握PE护理技术,做好PE中的护理工作,这对成功救治百草枯中毒病人,降低病死率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元生,尹继明,陈康文.百草枯中毒与多器官功能衰竭[J].广东医学,1995,16(7):467~468 2 张百田.农药中毒急救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29~230 3 张少泉,李杰.急救医学与急救技术学[M].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1994.192 4 杨天楹,杨成民,田兆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