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70530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13
《医药学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套筒冠义齿修复多数牙缺失的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医药学临床医学论文题目:套筒冠义齿修复多数牙缺失的临床观察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摘要]目的研究套筒冠义齿修复多数牙缺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缺失牙多、基牙稳固病例,基牙做内冠,修复义齿基托连于外冠的方式修复多数牙缺失,与普通活动义齿进行客观测评与问卷调查。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套筒冠义齿修复较普通活动义齿效果佳,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套筒冠义齿为修复多数牙缺失的良好办法。 [关键词]套筒冠;牙缺失:修复套筒冠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修复多数牙缺失的精密研磨修复体
2、,由两层冠组成,内冠粘接在基牙上,外冠与义齿其他部分连接成整体。义齿通过内冠与外冠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固位力,使义齿获得良好的固位稳定性[1]。套筒冠义齿具有广泛的临床适应证,较高的咀嚼效率、良好的美观效果,较卡环式及机械附着体式义齿有更高的远期成功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03~2005年,笔者共制作套筒冠义齿35件,患者年龄38~80岁,男20例,女15例,按缺牙分类,KennedyⅠ类18件,KennedyⅡ类10件,KennedyⅢ类5件,KennedyⅣ类2件;其中应用于上颌20件,下颌15件。 1.2方法
3、 对患者余留牙行牙体、牙髓、牙周检查,了解牙槽骨吸收情况,根据适应证选择适合病例。确定设计方案,制取印模,基牙均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前牙做纤维桩或金属桩核,牙体预备采用凹形或垂直肩台,宽度0.5~0.8mm,基牙内聚角4°~6°,硅橡胶制取印模,灌制超硬石膏模型。技工制作与试戴:工作模型上研磨仪基台,应用平行研磨仪确定主就位道,安放固定水平气泡仪,确定各基牙的共同就位道并标记。嵌体蜡制作蜡型,铸造机内冠铸造完成,并初步研磨,临床试内冠,转移颌位关系,制作外冠及支架,排人工牙,完成义齿,并就位于患者口中试戴。 2典型病例例1,患者,男,7
4、6岁,左上颌4、5、6、7,右上6、7缺失,余留牙条件可,要求高档修复。设计:左上3,右上4.5行完善根管治疗,并制作镍铬合金内冠、套筒冠及钢托排牙修复。例2,患者,男,65岁,下颌仅存留右下3,左下8,上颌活动义齿修复。牙槽嵴条件好,余留牙稳固,右下3行根管治疗后,制作镍铬合金内冠,左下8卡环固位,制作外冠及钢托。例3,患者,女,50岁,左上5、6、7及右上7缺失,左上3、4及右上4、5、6牙体大面缺损,并存在根尖病变。经完善根管治疗后,左上3、4,右上4、5、6制作内冠,钢托排牙,套筒冠修复左上5、6、7。例4,患者,男,58岁,仅存
5、留左下3、4及右下3,上颌无存留牙,可摘义齿修复。余留牙经完善根管治疗后,根管内置纤维桩,套筒冠设计,6°内聚角,试咬颌关系,排人工牙。 3修复效果客观测评:以分光光度法测量,套筒冠咀嚼率为(73.52±12)%,普通可摘义齿咀嚼效率(49.67±13.69)%,两者差值为(27.83±5.19)%,差异有显著性。问卷方法:就诊前行可摘义齿修复28例,套筒修复后自觉力度明显改善者25例,改善不明显3例,7例首次佩戴该义齿者3天基本适应并有效行使功能。临床经2~3年随访观察,185个基牙龋坏死率为0,X线显示未见牙槽骨明显吸收,牙周膜未见
6、明显改变,牙龈无充血肿胀。 4讨论套筒冠通过内外冠之间高度密合的摩擦力固位,并通过基托与基牙连成一个整体,使颌力得到了分散,为口内很少或没有可放置卡环的基牙修复体提供了良好的固位,在相同负荷时套筒冠义齿对支持组织产生的应力最小,牙周膜本体感受器的保留使患者有义齿真实感,咀嚼效率明显提高。套筒冠具有基牙保护作用,利于牙槽骨健康、美观舒适、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因此适应证较为广泛。预计应用卡环固位义齿修复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者,应用附着体义齿修复后预后不佳者均适用于套筒冠的设计。基牙条件好,多基牙形成面式支持是套筒冠最适宜的适应证,牙槽嵴条件差,
7、基牙存在牙周病时亦可采用多基牙套筒冠设计。个别情况下,基牙数少于2个,难于对抗侧向力时,不适用套筒冠设计。使用套筒冠省去了大基托,使义齿体积变小,减少卡环数目,少露或不外露金属。在基牙有问题时可随时改变设计,进行必要的修理或治疗,无需破坏整个修复体。根据2~3年临床应用及随访,患者采用套筒冠义齿在修复多数牙缺失时能较大程度上恢复患者咀嚼功能,美观程度得到改善,心理上得到极大满足,因此,套筒冠在我地区的使用,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修复方式选择,在修复多数牙齿缺失时是一种值得大力提倡使用的新技术。 [参考文献] 1王欢,魏克立,口腔
8、临床新技术新疗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8-6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