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路径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路径研究

ID:17579330

大小:627.23 KB

页数:49页

时间:2018-09-03

上传者:文档小小白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路径研究_第1页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路径研究_第2页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路径研究_第3页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路径研究_第4页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路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路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密级公开分类号XI’ANTECHNOLOGICAL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路径研究题目:作者:吴慧慧指导教师:赵庚科副教授申请学位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8年6月6日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路径研究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生签字:指导教师签字:摘要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认识、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多维度的,而绿色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为重要的一个维度。文章从经济新常态视域下,以绿色为视角,分析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分析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有效性,其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扭转供需错配的以及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有效途径。首先,文章分析了研究背景及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确立研究基本思路与内容框架,选择研究方法,明确研究视角。其次,对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特别是经济新常态、供给与供给侧、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等概念以及马克思生态思想、西方供给理论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总结,为下一步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再次,在以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生态思想对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指导作用,特别指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和物质循环理论以及思想中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对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指导作用,并且还为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实践路径提供指导作用。最后,分析了新常态下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实践路径的目标、原侧和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实践路径,并提出保障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重要措施,以期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所借鉴。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路径 ResearchonGreeningPathofSupplySideunderNewEconomicNormalizationinChinaDiscipline:TheBasicPrinciplesofMarxismStudentSignature:SupervisorSignature:AbstractUndertheneweconomicnormalism,thestructuralreformonthesupplysideisanobjectiverequirementforourcountrytorecognize,adaptandleadthenewnormaloftheeconomy,andisalsoaninevitablechoiceforeconomicrestructuringandindustrialupgrading.Supply-sidestructuralreformsaremultidimensional,andgreenisthemostimportantdimensionofsupply-sidestructuralreforms.Fromtheperspectiveofgreeneconomy,thispaperanalyzesChina'ssupply-sidestructuralreform,thatis,supply-sidegreenreform,andanalyzestheeffectivenessofsupply-sidegreenreform,whichistoimproveproductionefficiencyandproductquality,andtoreversethesupplyanddemandMismatchandtheimplementationofthefivemajordevelopmentconceptofaneffectiveway.Firstofall,thearticleanalyzestheresearchbackgroundandsignificance,combstheresearchstatusathomeandabroad,establishesthebasictrainofthoughtandcontentframework,choosestheresearchmethodandclarifiestheresearchperspective.Secondly,itanalyzestherelatedconceptsandrelatedtheories,especiallytheconceptsofnewnormalcyofeconomy,supplyandsupplysideandsupplysidegreenreformaswellasthetheoryofMarxistecologicalthoughtandwesternsupplytheory,andconcludestheresearchforthenexttaskTheoreticalbasis.Thirdly,onthebasisoftheaboveresearch,itanalyzestheguidingroleofMarxistecologicalthoughtonthegreeningreformofsupply-side.Inparticular,itpointsoutthetheoryofharmoniousdevelopmentofmanandnatureandthetheoryofmaterialcirculationinMarx'secologicalthinkingaswellasthedialecticalmaterialismmethodologyinhistory,Themethodologyofmaterialismplaysaguidingroleinthegreeningreformofthesupplyside,anditalsoprovidesaguidelineforthe practicalpathofthegreeningreforminthesupplyside.Finally,thepaperanalyzesthepracticeofsupplysidegreeningreformunderthenewnormaltarget,theoriginalsideofthepathandpracticalpathtopushforwardthereformofsupplysidegreening,andputforwardtheimportantmeasurestoensuresupplysidegreeningreform,tohelpthesustainableeconomicdevelopmentinChina.KeyWords:Newnormaleconomy;Supply-sidestructuralreform;Supply-sidegreenreform;Path 目录1绪论............................................................................................................................................1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1.1.1研究的背景.............................................................................................................11.1.2研究的意义.............................................................................................................11.2国内外研究现状...............................................................................................................21.2.1国外研究现状.........................................................................................................21.2.2国内研究现状.........................................................................................................31.3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61.3.1研究思路.................................................................................................................61.3.2研究方法.................................................................................................................61.4研究的新视角...................................................................................................................72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82.1相关概念...........................................................................................................................82.1.1经济新常态.............................................................................................................82.1.2供给、供给侧与供给侧绿色化改革.....................................................................82.2相关理论...........................................................................................................................92.2.1马克思生态思想.....................................................................................................92.2.2西方供给理论.......................................................................................................123马克思生态思想对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具有指导作用...........................................................153.1马克思生态思想为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提供理论指导.................................................153.1.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为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提供理论指导...........................163.1.2物质循环理论为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提供理论指导...........................................163.2马克思生态思想为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提供方法论指导.............................................173.2.1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为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提供方法论指导...........................173.2.2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提供方法论指导...........................183.3马克思生态思想为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路径选择提供指导.........................................183.3.1马克思生态思想指导供给侧经济结构优化升级...............................................183.3.2马克思生态思想指导供给侧生态产品供给.......................................................203.3.3马克思生态思想指导供给侧资源生态环境良性发展.......................................214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路径分析...............................................................234.1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经济新常态背景解析.........................................................234.2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路径选择的目标.....................................................244.2.1实现生产结构绿色调整.......................................................................................244.2.2转换经济发展动力...............................................................................................244.2.3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24I 4.2.4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254.3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路径选择的原则.....................................................254.3.1以人为本的原则...................................................................................................254.3.2可持续发展原则...................................................................................................254.3.3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联动并进原则...................................................................264.4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路径选择.................................................................264.4.1生产方式绿色改革...............................................................................................264.4.2构建绿色产业体系...............................................................................................274.4.3实施循环供给战略...............................................................................................294.4.4提高供给侧要素绿色配置效率...........................................................................304.4.5增加供给侧绿色产出...........................................................................................305经济新常态下实施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路径的保障措施.......................................................315.1加强供给侧的制度创新.................................................................................................315.2积极推进供给侧教育制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325.3建立健全供给侧法律法规体系.....................................................................................325.4以科技推动供给侧绿色化改革.....................................................................................325.5以加大资金投入保障供给侧绿色化改革.....................................................................335.6积极鼓励公众参与供给侧绿色化改革.........................................................................336研究结论与展望.......................................................................................................................356.1研究结论.........................................................................................................................356.2研究展望.........................................................................................................................35参考文献......................................................................................................................................37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0致谢..........................................................................................................................................41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42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43II 1绪论1绪论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1.1研究的背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实现高速增长,但自2010年以后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逐渐进入新常态阶段。我国经济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的状态转换,是“旧常态—非常态—新常态”转换,从粗放型、数量型、传统型常态转向集约型、质量型、创新型新常态,告别过去粗放型增长模式,核心在于形成新的市场经济规则、市场结构、运行机制与模式,并持续演进。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改变单纯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境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体系要引入资源生态环境保护观念,要将生态保护内化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自觉行动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要求产品多样性和产品质量越来越高,对生态产品、绿色产品等高质量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生态产品和绿色产品等高质量产品供应不足,需要加强对生态产品和绿色产品等的生产供给。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和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坚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经济的良性发展。适度扩大总需求,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应对经济新常态的战略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有效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多维度的,是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表现,其核心是提高生产端、供给端的全要素生产率,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据需求侧的变化调整供给侧经济结构,进而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能够改善供给的结构、环境、动力、产品质量及产品结构,注重生态产品和绿色产品的供给,还有助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供给侧绿色化,以保障我国经济稳定可持续稳定发展。1.1.2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是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其中一个绿色化维度的改革,是关于供给侧经济发展创新和供给侧创业问题的改革探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发展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挖掘我国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创新经济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创新提升劳动价值、推动劳动增殖、创造有效供给。供给侧绿色化改革从政府、市场、资1 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本、创新等供给方面进行推进,必然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市场经济理论,研究供给侧绿色化改革为我国经济的绿色转型,推进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2)现实意义: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经济发展面临诸多结构性问题,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等,而更多关注的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供给侧的绿色化改革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结构性调整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产生结构性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满足社会的对生态产品和绿色产品的需求,形成新的市场结构,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是环保、自然和谐、健康的象征,而供给侧绿色改革是坚持绿色化导向的供给侧改革。经济新常态下研究供给侧绿色化改革,通过供给或生产的绿色化,即绿色供给或绿色生产,在确保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持续供给的同时,实现要素最优配置,推进经济持续增长,进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两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一直没有离开对供给侧的研究及供给侧的用应方面。1803年在萨伊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供给创造需求”著名经济论断,萨伊强调市场容量和产品价格是由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的相互影响决定的。萨伊(1963)认为:“一种产物一经生产,从那时刻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供给不是创造自己的需求,而是创造对他物的需求,某一种货物所以生产过[1]剩,是由于它的供给超过需求”。20世纪70年代,欧美等国出现凯恩斯主义难以解释的滞涨现象,以罗伯茨、拉弗、费尔德斯坦、蒙代尔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供给学派顺势登上了历史舞台。供给学派继承萨伊的供给侧研究,认为自由市场能够自动调节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供给侧方面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潜力,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谋取利润和报酬是资本和劳动的根本目的,刺激经济主体的行为,经济主体的行为主要是在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拉动下的经济行为。供给学派的供给理论主张市场主体性,认为应该在市场方面寻找途径激发供给侧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活力,主张“大市场小政府的理念”,但是供给学派回避了成本分析及其分配、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等问题,缺乏对经济结构、经济制度、和政府作为的分析,其政策的实施最终是为了增加社会的GDP。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她针对英国经济面临的问题,采取供给侧管理的[1]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 1绪论经济政策,其核心是私有化,主要政策有:促进国有企业私有化;削减国民福利项目;控制国家财政支出;减少税率,控制货币供应量,压低通货膨胀率;放松市场管控,促进经济自由发展。1981年美国经济严重滞涨,时任美国第40任总统的里根,提出“里根经济学”,来应对当时美国经济发展严重滞涨,采用供给学派的供给理论和货币学派相的货币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降低税率来刺激经济增长和应对通货膨胀。主要政策包括:军费除外,降低财政支出,缩减财政赤字;放松国家管控,促进企业自由发展,放宽市场进入标准;削减个人所得税和企业利润;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即控制货币供应量等。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已经开始了供给侧管理的实证研究。EnriqueG.Mendoza,LindaL.Tesar(1988),探讨了“基于全球经济的供给侧经济学,以减税为[1]核心,研究了美国和欧洲的税收政策带来的国际影响”。DavidM.Cutle(1988)从税收改革和供给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税收改革在经济行为过程中的替代效应的作用,他[2]集中分析了和实际情况可能会有所冲突的由低税率引起的行业扩张的政策研究”。IcholasOulton(1995)指出:“英国产出和生产率的进步更多的是供给侧改革的结果,[3]但需要考虑经济增长的整体环境和英国的政策效果”。RenukaMahadevan,JohnAsafu-Adjaye(2014)分析了“斐济的贸易改革,提出发展中国家应该进行供应侧管理和结构很性改革,以保障在日益全球化的经济中的国际竞争力,指出最优的经济策略是出口多[4]元化”。YoichiArai,HidehikoIchimura,DaijiKawaguchi(2015)基于“日本安倍经济学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了供给侧的教育发展对就业率的影响,指出供给侧的教育[5]发展对就业有很大影响”。国外供给侧研究大致经历的四个阶段:萨伊的供给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供给学派;供给学派→凯恩斯经济学复辟;凯恩斯经济学复辟→供给侧管理。1.2.2国内研究现状1)从供给端研究我国的短缺问题马庆泉(1989)、胡汝银(1987,1991)、周建明(1992)、周天勇(1992,1997)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存在两种短缺,需求过度型短缺和供给不足型短缺。我国的短缺属于供给不足型短缺,在《新短缺经济学》马庆泉从供给端对于我国的短缺问提出了一系列研究性观点:“第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存在两种类型的短缺,导致我国短缺的根源是供给不足即生产力水平低下。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我国的现实生产力并不匹配,这样既降低了生产效率,又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最终导致供给效率低下和供给能力不足等供给问题。第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供给短缺问题的关键所在,而所谓生产力是在微[1]TheInternationalRamificationsofTaxReforms:Supply-SideEconomicsinaGlobalEconomy[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8(2).[2]DavidM.Cutler.TaxReformandSupply-SideEconomics[J].FinancialAnalysisJournal.1988.[3]NicholasOulton.SupplySideReformandUKEconomicGrowth:WhatHappenedToTheMiracle?[J].NationalInstituteEconomicbReview.1995(11).[4]RenukaMahadevan,JohnAsafu-Ad-jaye.LessonsFromtheUnfinishedAgendaofaSmalldevelopingEconomyUnderTradeandStructuralReforms[J].JournalofInternationalDevelopment.2014.[5]YoichiArai,HidehikoIchimura,DaijiKawaguchi.TheeducationalupgradingofJapaneseyouth,1982-2007:AreallJapaneseyouthreadyforstructuralreforms?[J].JournalofTheJapaneseandInternationalEcono-mies.2015.3 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观层次合成而在宏观层次实现的,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求进行宏观和微观经济体制改革。第三,构成生产力的微观基础其实是企业的生产力,由此解决短缺问题的首要工作是加快企业制度改革,确保企业具有完善的经营机制,进而有效促进企业生产力发展。第四,微观层面改革离要完善市场机制,而完善市场机制核心是完善价格机制,为此应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具有完备的要素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统一市场。第五,至于宏观层面的体制改革,一方面选择最优的宏观调控模式,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另一方面促[1]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进程,保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长期结构平衡。”2)从供给端研究我国经济发展问题李义平(1999,2000);华桂宏(2000);郁庆胚、赵志拉(2005);刘伟、苏剑(2007);赵留彦(2008)等学者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从供给端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认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是主要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性失衡矛盾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主要实施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即主要以需求侧管理政策为主的经济政策,这不仅对解决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没有任何实质性帮助,反而会促使[2]供给端的结构性失衡矛盾愈演愈烈,我国应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注重供给管理”。在新常态背景下,学者们开始研究经济发展供给端的问题,以贾康为代表的“新供给经济学”提出者,强调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调控应以供给管理、结构管理为主。经济新常态下,面对我国供给侧经济发展结构性问题,国内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进入热潮,理论界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供给侧结构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渊源、内涵、重要性研究,多维度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探索新路径。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渊源理论界在系统分析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探索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渊源,贾康、徐林、李万寿、姚余栋、黄剑辉、刘培林、李宏瑾等学者较早从供给的视角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问题,并向中央建议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部署。他们经过研究提出了“‘新供给经济学’的理论认识框架,系统梳理了凯恩斯主义的观点、非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制度经济学的观和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包括西方供给学派的观点,[3]批判吸收这些理论的合理观点,为我国的供给侧管理提供理论基础”。胡希宁(2016)研究指出,从学理逻辑上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既[4]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传承,又有对西方经济学的批判吸收”。刘凤义(2016)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则的视角,重点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原则指导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邱海平(2016)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够成为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寻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当前,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愈来愈符合《资本[1]马庆泉.新短缺经济学[M].第1版.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273-275.[2]贾康.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M].第1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91-110.[3]赵玲.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09).[4]胡希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学理逻辑[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6(04).4 1绪论[1]论》中所做的论断和预言”。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两部分组成,供给质量改革和结构性改革;所谓结构性改革就是体制改革,强调的是“政府、社会、市场、企业之间关[2]系的改革”。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盲目扩产,强调“供给侧发力是与需求侧互动”,“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共同协同发力”。经济学家滕泰先生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误解成新计划经济,不能把需求和供给对立起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生产端入手,重点化解产能过剩,促进产业优[3]化重组,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陈东琪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关于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创新型改革。刘尚希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的问题是结构性,结构性的问题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而不是局部性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当前面临的结构性的问题表现在经济领域、社会领域、[4]文化领域”。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性关于供给侧管理的研究多年以来一直是国内经济学研究的热点。1996年周天勇在我国经济发展严重通货膨胀背景下,以实现我国经济平稳发展为研究目标,认为我国应该从效率入手改善供给侧管理。在2013年10月,贾康提出了:“未来改革应当着重从供给侧入手,并进一步从“八双”即“双创”、“双化”、“双减”、“双扩”、“双转”、“双进”、“双到位”、“双配套”的角度提出了新供给经济学的基本政策主张。新供给经济学作为一种创新,是集结传统供给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知新供给[5]经济学理论及包容性边界”。李佐军认为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益在递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推进全面改革相吻合,认为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王一鸣认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侧正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需求侧走向高端,需求侧结构的升级必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供给侧已滞后于需求侧,现代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现在供给侧已经很难满足需求侧的变化,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供给侧的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升级,使供给侧适应需求侧保持平衡发展。国内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结构性问题出发,从供给端侧入手,以适应需求侧变化为目标,改善供给结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经济发展新[1]邱海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J].红旗文稿.2016(02).[2]吴敬琏.供给侧改革不能简单理解为“调结构”[J].财经界.2016(06).[3]滕泰.避免供给侧改革认识的三大误区[N].21世纪经济报道.2015(12).[4]陈莹莹.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观点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6(02).[5]贾康.以大决心、大智慧推进新一轮制度变革化解当前危机的中国经济学[J].人民论坛.2013(10).5 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增长点。1.3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1.3.1研究思路首先,明确该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选择研究方法,确定研究框架,初步明确研究的新视角,为后期研究奠定基础。其次,对经济新常态、供给与供给侧和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等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并对马克思生态思想、西方供给理论进行了分析,为下面章节的分析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再次,在以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生态思想对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指导作用,特别指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和物质循环理论以及思想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对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指导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克思生态思想对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实践路径的指导作用。马克思生态思想对我国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有重大指导意义。最后,通过以上研究,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目标、原则、路径从而找出最有利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从供给侧制度、供给侧法律、供给侧教育、供给侧科技、供给侧资金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诸多保障措施,保障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1.3.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研究法利用互联网在CNKI、万方、维普等网上数据库搜集大量与供给侧改革与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及其相关理论文献资料及专著,通过阅读这些文献资料和专著,理清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找到本研究课题的理论支撑。2)文本研究方法课题的研究不能脱离文本,文本具有基础性地位,文章将对《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稿》等本文进行研读,并进行相应的文本考证。3)因素分析法该论文运用因素分析法,分析资源生态环境因素对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影响,研究诸多因素制约下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路径,走出一条既符合我国实际,又符合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经济发展方式,即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和措施。6 1绪论1.4研究的新视角该论文在经济新常态下从绿色发展的角度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从供给侧出发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找出推进我国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侧重点在供给侧的绿色化,落脚点较为新颖。该论文研究的重难点在于马克思生态思想对供给侧的绿色化的指导作用以及在马克思生态思想指导下供给侧的绿色化实践路径的选择分析。7 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2.1相关概念2.1.1经济新常态“新常态”,最早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MohamedEl-Erian)提出,主要是指西方发达经济体在经济危机之后,经济发展长期陷入低谷期、失业率普遍增加的状态。我国的新常态则与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密切相联,2014年11月9日在APEC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呈现新常态,并描述了我国经济呈现新常态的主要表现和发展前景。我国经济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的状态转换,是“旧常态—非常态—新常态”转换,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特征,核心在于形成新的市场经济规则、市场结构与模式等,并持续演进。2.1.2供给、供给侧与供给侧绿色化改革供给,字面意思是指把物资、资料等供给给需要的人,经济学中的供给是指在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生产者可能供给的商品数量或劳务,供给不仅是提供特定的使用价值,还是实现一定价值量的行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供给的水平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供给量的因素也直接影响社会生产总量,而市场上供给量不等同于实际生产量,因为有一部分商品是进口或者用于生产者自己消费的。供给侧是相对需求侧而言的,供给侧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供给侧是指生产端和服务端供给的产品和劳务,广义的供给侧除了包含狭义的供给侧,还包含了供给侧诸要素即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供给侧的结构即指为全体大众服务的生产、制造、服务行业等结构领域,在经济学理论中是关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的循环过程,其中生产侧也即整个社会的制造业、加工业、服务业等是供给侧的结构中最重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生产端入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生产要素最优化置置,推挤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以促进经济发展长期可持续增长的过程。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则是指在确保自然界能够为人类生产生活持续提供各种资源和环境服务前提下,通过生产绿色化和供给的绿色化,即绿色生产和绿色供给,实现生产要素绿色配置,促进绿色产业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是坚持绿色化导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具备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二是节约优先,供给侧绿色改革倡导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三是生产清洁,供给侧绿色改革强调供给侧生产过8 2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程中实现减量排放或零排放,要求生产要素和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即生产、运输、分配、消费经济周期中实现清洁化;四是协调发展,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要求尊重自然规律,强调人与自然、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等协调发展;五是健康福利,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强调提供环境友好的公共资源、环境和产品。2.2相关理论2.2.1马克思生态思想马克思生态思想源于他对生产发展和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研究,其主要蕴含在马克思的自然观、实践观和历史观之中。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1)马克思自然观中的生态思想a、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自然区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自在自然,包含人类之前的自然和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外的自然。人类的生存依赖自在自然,它是人类在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向人化自然转化的基础,自在自然为人类生存提供物质生态基础。人类的实践使自在自然融入人的属性,人类为了生存就须把自在自然人性化,使自在自然界内化成人化自然。人化自然是同人类实践密切联系,是对象化的自然,是人类实践改变的自然,更是人类实践过程中经过改造形成的的自然,“人类应该不断进行生产实践,否则不可能建立关[1]于自然界任何对象意识和自然观,甚至连人本身作为人的存在也没有了”。“人化自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首次提出,指出“自人出现以后,自然界就再也不是抽象存在物,而是对象化存在着,将自然界看作人的实践对象,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通过实践联系起来的,通过工业--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2]自然界”。马克思认为“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3]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这说明自在自然其本质就是人化自然。b、自然界的客观先在性马克思肯定自然界客观先在性,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与自然一起发展起来的,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和人类社会都是归根到底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4]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自身”。马克思强调自然界的客观先在性,认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来源于自然界,这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观点一致:“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1]夏甄陶.哲学应该关注人与世界的大关系[J].哲学了研究,1995.(09).[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9.[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8-39.9 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肯定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性,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就需要食物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2]质生活本身”。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3]存的手段”。马克思还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4]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c、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是对象性存在物,马克思断言“非对象的存在物是一种不可能存在的怪物”。马克思确立了自然界的物质基础地位的唯物论,认为人是自然界经过长期发展的历史结果。人与自然是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类及其他存在都物源于自然界,但不同的是人类在实践的改造着自然界。马克思提出了自然界再生产的要求,在《费尔巴哈提纲》中,提出人创造自然,自然也创造人的思想;在《德意志意志形态》中,马克思地批判了旧唯物论,明确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资本论》中有了更为系统的详细的阐述,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思想。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5]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正确认识掌握自然规律,使自然规律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服务。2)马克思实践观中的生态思想a、劳动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6]马克思指出:“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而“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7]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蕴[8]藏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马克思这一观点涵义是:没有人类活动的实践,就没有人的存在,更谈不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在劳动过程是作为自然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在劳动过程中,既改变自然,同时改变着人自身。因此,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生产劳动、人与自然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3.[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4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8.[7]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7.10 2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劳动在人与自然关系之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b、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在《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反杜林论》等著作中,马克思多次提到“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等概念,马克思给予“物质变换”新的含义,从社会层面探讨人与自然关系,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其中也蕴含自然界内部的物质关联,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还表明了自然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资本论》中,马克思对物质变换作了详细叙述,特别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关系,披露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局限性,指出人与自然的矛盾主要由私有制生产方式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直接导致人与自然物质代谢的断裂。农业生产对土地的掠夺性开发是人与自然物质代谢的断裂最前沿表现,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1]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这一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先声。其次,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也是人与自然物质代谢的断裂的表现。c、物质循环利用马克思看到了人与自然物质代谢的断裂对社会发展造成极其的恶劣影响,为解决这些恶劣的影响,马克思提出了物质的循环利用。马克思指出:“我们所说的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部分[2]地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马克思认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具有多重属性,废料不同属性在不同产业有可能充当新的生产要素,马克思对生产产生的废料进行分类,通过不同的生产方式实现废料的再循环利用。3)马克思历史观中的生态思想a、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演进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对自然的依赖性阶段。该阶段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人类是自然界特附属物,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畸形发展的。“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3]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该阶段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不突出,二者的发展处于混沌的统一状态之中,人的发展受自然的影响较大。二是,对自然的独立性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的迅速发展,使人类发展逐渐从对自然的依赖阶段转向人对自然的独立阶段,形成了人与自然普遍物质变换。该阶段表现资本对自然的绝对支配,虽然人与自然的联系广泛而深刻,但是它是在异化状态下的片面发展,人与自然矛盾凸显。三是,对自然的自由性阶段。该阶段,人同自然的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实现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统一。b、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16.[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11 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马克思生态思想详细客观的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人与自然发展的物质变换关系本质就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和形成的社会关系范围内,才会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互为中介并具有同时性。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中介的动态平衡过程,不断地体现和改变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解读马克思生态思想,发现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系统、全面深刻的理论。实践性是马克思生态思想最基本的特征,人生存在自然界中离不开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改造自然,使“自在自然”转化成“人化的自然”,并且在改造自然同时改造人本身。马克思生态思想还具有社会性的特征,马克思把人与自然同社会形态的演变一起考察,将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统一起来。马克思生态思想指出在对待资源生态问题时,即不能消极地任其发展,也不能为了避免生态危机激进地否定人的实践活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的、唯物的,马克思生态思想将随着时代不断发展。2.2.2西方供给理论西方供给理论的形成主要源于西方经济学家对西方经济的具体分析,本文主要运用了“萨伊定律”和供给学派理论,其主要内容表现如下:1)萨伊定律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供给创造需求”的著名经济学理论即“萨伊定律”。萨伊认为:“一种产物一经生产,从那时刻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1]开辟了销路”。供给不是创造自己的需求,而是创造对他物的需求。某一种货物所以生产过剩,是由于它的供给超过需求,或因为别的产品生产过少才造成生产过剩。萨伊提出这个结论的目的是什么?萨伊提出该经济理论,是为了解决商品过剩引起的经济萧条问题,而萨伊的治愈经济萧条的方法是生产供给。生产供给的前提是所生产的效用对市场有价值,是市场所需要的商品,供给如果不被市场认可,供给就无法创造需求。萨伊在论证供给创造需求时,做出货币中性的假设,认为货币只是转移价值的手段,不同情况下持有货币,货币转移价值的大小和方式也不同。萨伊在做出货币中性的假设之后,认为只要增加市场所需要的商品生产,那么生产就能自动创造自己的需求,从而解决经济萧条问题。对于有效供给与经济萧条之间的关系,萨伊认为有效供给不足导致了经济萧条。由于商品的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匹配,某些商品过剩是必然的,为了解决商品过剩的困境,萨伊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调节生产结构来使之与消费结构相匹配。从“供给创造需求”的结论中,萨伊做出了四个推论:“第一,在一切社会中,当产品的数量样式和产品销路越多时,生产者所得的利润就越大,因为价格总是跟着需求增长。第二,每一个人都和全体的共同繁荣有利害关系。第三,购买和输入外国货物绝不至于损害国[1]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2 2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内或本国产业和生产。第四,仅仅鼓励消费并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1]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萨伊的前两个推论可以看出萨伊不是以总量的角度来考察经济体。从后两个推论中可以看出,萨伊重视生产供给,认为需求侧不是那么重要,这在萨伊对消费的论述中可以得到印证。他认为“当消费对消费者本身所带来的满足大于消费所引起的时,不论是从家庭还是从国家幸福的角度来说,它的影响强度仅次于财富[2]的实际生产”。萨伊的“供给创造需求”理论是为了解决有效供给不足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萧条问题,市场必须通过不断生产来创造自己的需求,也就是说供给和需求在结构上必须匹配,使供给和需求就在总量上保持一致。综上所述,萨伊定律是从结构的角度来研究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的。2)供给学派理论a、提倡供给决定论和供给管理政策供给学派同样认同供给创造需求的理论,即供给决定论。认为经济发展应该注重供给管理,刺激经济增长只能靠增加生产和供给,而不应该注重需求管理。政府应当出台一系列供给侧管理政策和措施,鼓励生产供给,而增加生产供给,就必须追加投资,而投资的大小是由储蓄量的大小决定的,因此还需要刺激储蓄量,从而增加生产供给,促进经济增长。b、提倡经济自由主义供给学派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提倡经济自由主义,指出政府过多干涉经济,会束缚企业发展的手脚,增加企业生产制度性成本,挫伤了企业投资和经营积极性,妨碍了企业发展。企业发展缓慢,削弱了其产品的竞争力,产品销售不出,导致企业停滞,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这个恶性循环导致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增加。供给学派竭力主张政府放权,减少对经济发展的干预,以便营造一个经济自由的环境,充分调动企业经营发展的积极性。c、主张改革税制,降低税率供给学派认为高税率严重挫伤了企业投资和经营的积极性。高额税率会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高额税率导致储蓄缩减;储蓄缩减导致投资不振;投资不振导致生产发展减缓、供应短缺,最终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供给学派经济学家认为应该改革税制,降低税率,这不但不会减少税收反而会增加税收,进而全面推进经济发展。供给学派继承萨伊定律,强调供给居于决定地位,认为社会的购买能力取决于社会的供给能力;商品过剩只是无效供给造成的,其根源创造性有效供给不足。萨伊定律与供给学派都认为经济增长是生产供给侧决定的,不同的是萨伊定律强调供给与需求的结构匹配;而供给学派是以增加社会总供给量为目标,从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参与率出发,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3)西方供给理论于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合理应用[1]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3 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通过客观地分析西方供给理论,从中可以看到西方供给理论本意是强调总生产内的结构性匹配。西方供给理论强调生产决定消费论,认为没有生产供给将消费无法实现。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可以借鉴西方供给理论,但不能照搬,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应该强调供给同时也强调需求,不能与西方的供给侧混为一谈,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要吸收西方供给理论一些真理的养分,为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提供理论指导。我们可以借鉴西方供给理论经验,为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提供理论借鉴。首先,西方供给理论强调的重点是减税。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可以借鉴西方供给理论减税的观点,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供给侧绿色化产业发展,鼓励绿色创业、加快城镇绿色建设、促进产业优化等来解决供给侧产业结构问题,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其次,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可以借鉴西方供给理论思想方法,注重供给侧,但是不要忽略需求侧。我们讲的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既要强调供给的绿色化又关注绿色需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供给侧的问题则是供需错配,结构性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可以促进结构性调整、提升科技实力、增加绿色产品供给能力、增加有效供给,与需求侧管理相互配合。最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注重发挥市场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既要注重市场,而又不能忽略政府的作用,要实现政府和市场“双到位”。我国还没有完全建立一个完善、健全、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发挥政府“看不见的手”的干预作用。我们可以学习西方供给理论减少政府管制、取消或废除那些限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必要的规章制度的政策措施,为企业创造一个宽松的竞争环境。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条件,政府既是提供公共服务、监管市场运行的主体,也是部分特定领域的供给主体。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要积极吸取西方供给理论理论精华,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这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14 3马克思生态思想对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具有指导作用3马克思生态思想对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具有指导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加速经济发展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后果造成严重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我们要积极的解决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不然它会严重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寻求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之路,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推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马克思生态思想对我国解决经济发展和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乃至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生态环境严重污染背景下,人们的消费观念转变,追求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生态产品已成为时尚。人们对生态产品越来越渴求,而有效生态产品供给不足,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扭转供给结构,这是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重要前提。马克思通过对人和社会与生态环境发展的辩证关系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经济社会生产和生态环境生产相统一”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思想,这是马克思把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纳入社会经济之中的哲学与经济相统一的重要思想。在践行绿色发展背景下,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运用马克思生态思想,以马克思生态思想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绿色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生态思想与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有密切逻辑关系,马克思生态思想是理论,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是实践路径。马克思生态思想要求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和减少能源资源消耗,而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是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和减少能源资源消耗,通过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资源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以使经济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经济新常态下,面对经济发展诸多问题有必要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马克思生态思想对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不仅有助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资源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还有助于深化生态产品供给。马克思生态思想是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撑,为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提供方法论指导。马克思生态思想对我国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3.1马克思生态思想为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提供理论指导马克思自然观、实践观、历史观中蕴含的生态思想是科学的、深刻的理论体系,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能够为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理论基础,结合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这是马克思生态思想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巨大价值。在应对经济发展和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是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为指导,有助于解决经济和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协调发展,结合具体经济发展情况,指导具体经15 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济发展。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结构性矛盾以及经济发展和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能够解决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并且马克思生态思想对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具有重大指导作用。3.1.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为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提供理论指导马克思生态思想蕴含着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自然界具有客观先在性,自在自然是在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转化成人化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1]界“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是说,[2]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自然界固有规律性,人的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遵循自然规律,必然会破坏自然,这样人类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3]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因此,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人类须正确地认识并掌握自然规律,只有掌握自然规律,合理运用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凸显,经济面临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为了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一系列问题,有必要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是生产端、供给端绿色化发展的改革,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生态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是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重要思想来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为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指明了方向。3.1.2物质循环理论为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提供理论指导马克思认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具有多重属性,废料不同属性在不同产业有可能充当新的生产要素。马克思对生产产生的废料进行分类,通过不同方式生产方式实现废料的再循环利用;指出“我们所说的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4]。马克思生态思想蕴含经济发展是有限度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度的,过去我们经济发展以牺牲资源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高效发展,忽视了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停下来关注一直以来被忽视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在党的十六大中,国家领导人指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不能忽略资源生态环境因素,要高度重视社会发展对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积极采取保护资源生态环境的措施,促进生态环境健康发展;在十七大上,[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3.[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4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16.16 3马克思生态思想对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具有指导作用领导人再一次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产业,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能源,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防止产生自然污染,注重物质循环利用;在十八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经济发展中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发展,要使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我国建设发展一项基本国策。大自然承载经济发展的力度是有一定限度的,大自然中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基础的一环,所以在经济发展同时注重保护资源生态环境。为保障经济发展没有后顾之忧,必须节约保护自然资源,缺少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将寸步难行,所以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高效的利用自然资源,促进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就是要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同保护资源生态环境开发和保护有机结合,切切实实的推进资源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以促进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马克思生态思想中物质循环思想对于我国供给侧绿色化改革中正确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发现所有的社会进步以及工业文明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源生态环境,人和自然、经济发展和资源生态环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要正确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协调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发展,马克思生态思想中物质循环思想与我国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相辅相成,为我国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3.2马克思生态思想为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提供方法论指导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为基础的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为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马克思生态思想蕴含多种方法论,其中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最基础的方法论,这两种科学的方法论为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3.2.1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为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提供方法论指导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促进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世界是按照固有的规律运动发展的。马克思生态思想是人与自然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思想,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马克思生态思想详细客观的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指出人与自然发展的物质变换关系本质就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以此进一步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和社会关系范围内,才会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互为中介且具有同时性。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中介的辩证的动态平衡过程,不断地体现和改变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是促进供给侧绿色发展的改革,最终目的17 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是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直接或间接实现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马克思生态思想是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发展的思想,为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应用于供给侧绿色化改革,使供给侧绿色化改革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方针层面,反哺马克思生态思想促进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进程。3.2.2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提供方法论指导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也是一种方法论,认为生产方式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推进我国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过程中又为马克思生态思想提供了改变的动力。马克思生态思想看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历史发展表明如果人类社会发展中忽视生态保护,就一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因此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走一条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指导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要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不同于传统发展模式,过去传统的发展模式是忽视资源生态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经济模式,改变后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创新发展的模式,更加注重保护资源生态环境。马克思生态思想中指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界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要实现人类和自然之间能动性与受动性统一。人类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自然界,使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同时,人类实践过程中,还具有受动性,会受到许自然影响。历史表明自然资源不可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开发会受到大自然的限制,所以人类不可能盲目的改造自然,而传统的发展方式片面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自然资源的限制。人与自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人类盲目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改造大自然产生结果。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指导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走经济绿色发展之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进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3马克思生态思想为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路径选择提供指导马克思生态思想通过深化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指导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实践路径,有利于解决经济系统供给和需求结构性错位、优化调整资源配置方式、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等。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绿色化改革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为指导,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3.3.1马克思生态思想指导供给侧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促进供给侧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矫正18 3马克思生态思想对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具有指导作用供需错位,提供有效供给,使供给结构适应需求变化。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改变有效供给不足、粗放型发展方式等经济发展问题,其要义在于优化供给结构,促进经济效率提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马克思生态思想中,马克思从社会意识和生态方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割裂了人与自然的物质辩变换,“生产异化”和“消费异化”超出了自在自然的可承受能力,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尖锐化。因此,在马克思生态思想视域下,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能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加有效供给、消除生态危机,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亟待生态创新。经济发展和资源生态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经济要素和资源生态环境要素乃至不同的子系统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和资源生态环境矛盾激化,是由于经济发展对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投资不足,这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深入分析马克思生态思想,促进生态创新,积极发展生态产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末端治理、清洁生产、产业结构生态化的过程蕴含生态创新。生态创新遵循当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当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必须沿着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的方向。生态创新强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等创新活动,吻合当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生态创新促进产业成长,产业成长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过程,生态创新具有生态化导向,能够实现当前产业生态化发展的趋势,对促进新兴产业成长和传统产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创新促进生态技术变革,有利于促进环保新兴产业成长,这些新兴产业将推动了产业结构质的变化;生态创新有助于改良传统产业,改变传统产业粗放发展现状,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升产业结构的整体水平。深入分析马克思生态思想,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粗放型发展模式,要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推进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实现经济绿色化发展。加快培育新兴环保产业,鼓励新兴环保产业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要根据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指导产业结构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发展布局“绿色化”,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绿色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制度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将生态环保纳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评价体系。从产业基础、科技创新、区域带动、生态环保、行政效能等方面,强调绿色集约发展,鼓励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明确了未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结构转型方向。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生态创新,诱发新兴产业成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绿色化,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对经济结构转型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应用先进生态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培育新兴环保产业,实现经济绿色增长。19 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有助于促进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生态思想深入分析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的需求,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经济的增长有利于改善资源生态环境的改革,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有利于提高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水平,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资源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过度挖掘经济发展潜力,取得经济一时的高速发展,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经济结构性问题,使结构性矛盾突出,严重阻碍了经济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目标是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建立一个环保型经济体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抛开传统经济发展的线型模式,推动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是促进经济增长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改革,使经济发展和资源生态环境可承受力度相协调,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因此,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发展以绿色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助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具体实践,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消解经济发展外部负效应,弥补市场缺位,使经济和资源生态协调发展,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把马克思生态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相结合,有利于统一经济和资源生态环境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的生态市场经济建设。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使劳动与资本从对立转向合作共赢,有利于凸显人本和生态原则,在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过程中重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推进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3.2马克思生态思想指导供给侧生态产品供给十八大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十八届五中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生态产品主要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包含安全、健康、无污染的产品,包括绿色健康产品和宜人的气候环境等等。马克思生态思想运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揭示物质交换是自然和社会运动的基本形式。在生态系统中,所有事物包括自然界都是时刻运动变化着的,这种变化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实现的,并始终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表现为[1]主体与自然客体的双向运动,人在“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物质变换是人与自然之间双向运动,人在改变自然的过程中也改变自身。为消除生态危机的种种弊端可以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创造一种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这种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考虑资源生态承受能力,这种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是通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实现的。[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 3马克思生态思想对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具有指导作用1)生态产品供不应求。随着消费观念转变,安全、健康、无污染、优质的生态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现在消费者追求物质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而不是之前只追求经济效益,生态产品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通过调查表明53%的消费者因担产品造成环境污染而拒绝购买某种产品;75%的消费者表示,如果产品无污染,他们愿意支付高价购买。以绿色产品为例,绿色产品无论在国内国外,发展空间非常广阔。通过对北京上海等城市消费者调查,表明79%-84%的消费者愿意购买绿色产品。据预测,全国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在国外,据统计,目前美国的绿色产品占总产品的5-10%;1989年北美绿色产品贸易额高达1060亿美元,西欧约为1000亿美元;亚太地区500亿美元;在日本,东京市民90%以上认为消费者应认真对待环境问题。绿色食品已具备良好的市场需求,世界各国人们非常认可绿色产品,而绿色产品供应增长的速度小于需求的增加速度。从需求侧的角度来看,生态产品能够实现效用最大化。生态产品生产过程节约资源;消费过程无污染;消费结果利己利人;消费效用长期,生态产品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生产生态产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生态产品市场结构单一,而随着环保观念深入人心,更多的消费者原意购买生态产品,在未来生态产品可能成为世界的主导产品。2)马克思生态思想对生态产品的生产的指导作用。马克思生态思想对生态产品的供给生产具有一定指导作用,马克思生态思想阐述了人、自然及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对生态产品的生产具有重大指导意义。马克思指出经济的增长并没有脱离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经济的增长离不开生产资料,而生产资料的供给离不开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经济增长表现为扩大再生产,实现实物补偿,归根结底表现为自然生态系统能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多少资源和多好的生产环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深入分析马克思生态思想,有助于更好地贯彻绿色生产的新理念,促进生态产品供给。生态产品的供给要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为准绳,以反哺大自然为原则,实现生态产品的永续生产。在马克思生态思想指导下,我们要努力建设生态化产业体系和绿色生产监督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生产,促进生态产品供给,才能有效摆脱高投入、高排放、产品质量低下的传统发展模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3.3.3马克思生态思想指导供给侧资源生态环境良性发展1)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指导粗放型供给方式转变缓解资源生态环境带压力。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发展又制约和影响着自然界,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1]式”。正确认识掌握自然规律,使自然规律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过多依赖资源投入和投资驱动,而不[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41.21 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是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来换取生产效率的提高,致使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制约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以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是粗放型的,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了资源生态环境,掠夺式开发自然资源超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目前,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本质上发生转变,以资源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狭隘利益的现象仍然存在,粗放的供给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压力。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有助于粗放型的供给方式转变,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消除生态危机。良好的资源生态环境是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题中之义,也是评价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应将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重要抓手,强化约束、严格准入、深化治理、创新驱动,使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相辅相成,全面推进资源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供给侧绿色化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的方向就是一致的,将生态环境作为重点调整对象,将改善节约资源作为重点任务,将发展绿色经济作为重要抓手。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是实现资源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可以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资源配置,建构新型生态环境多元共治的治理范式,是解决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供给侧绿色化改革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等整体运行规律,促进微观经济领域的绿色化,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宏观经济领域的绿色化,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绿色经济比重;促进生活和消费领域的绿色化,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因此,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有助于实现我国资源生态环境良性循环。2)马克思生态思想指导人类建立宜居的生态环境。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具有客观先在性,明确提出“自然界通过自身存在”,“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人类社会并非从来就有,而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对自然界的对象性实践改造需要良好的生存条件。随着物质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气候环境、物理环境等等,绿色生活理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回归自然,实现人、社会、自然三者生态综合平衡,是理想的人居自然环境。工业化在带来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人居环境的不断恶化,居住环境的恶化正日益销蚀着人们的身心健康。1961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美国约翰斯坦(Jonhston,1973)等学者在研究影响人们对居住区的舒适度评价的因素中,着重指出人与自然的环境要素,主要是指居住区的自然景观特征等。人类生存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建立人类宜居生态环境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为指导改善我们生存的环境,使我们的生存环境绿意盎然,更加适宜居住。22 4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路径分析4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路径分析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作用,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创新经济发展动力,调整产业结构,开发先进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绿色转型。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主要作用除了扭转供需结构,提升供给质量,保障供需平衡,更主要的是有助于绿色发展,发展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实现供给侧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重点建立绿色产业化体系,发展新兴环保产业,考虑经济增长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最终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快速发展。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资源生态环境数量和质量,实现供给侧资源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良好的资源生态环境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经济是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题中之义,也是评价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引导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促进我国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4.1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经济新常态背景解析国际经济危机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是其影响深远,致使全球分工体系和增长模式遭到破坏,国际经济发展遭遇各种经济问题,发展进入低速期。国际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导致了我国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提出的经济新常态,随后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峰会上详细解读了我国经济新常态特征:“一是从调整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1]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面临包含产业结构、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等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其中供给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凸显。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并不意味着经济质量和效益的降低,经济发展仍有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正如习近平所说,我国经济发展将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将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凸显创新驱动以及经济投资方式由单一渠道转向多渠道、效益型投资和经济发展注重考虑资源生态环境承受能力等等。为了应对经济新常态,必须推进结构性改革,使供需平衡,积极寻求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创新新常态经济发展动力,深化新常态科技体制改革,实现创新驱动等等。[1]习近平谋求持续发展共筑亚太梦想[N].人民日报,2014-11-10.23 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战略方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多维度的,绿色维度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绿化色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是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建设的需要。4.2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路径选择的目标4.2.1实现生产结构绿色调整生产结构绿色调整是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使产业结构转向绿色效多元转变,追求绿色结构性效益。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是实现生产结构绿色调整,促进经济绿色增长和实现生态保护的重要目标。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推进生产结构绿色调整包括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的协调,产业结构内部的绿色关联、产业结构的绿色演变能力等。生产结构绿色调整是构建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绿色产业体系。面对全国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新形势,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是实现生产结构绿色调整,构建绿色产业体系,适应需求变化,提升经济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是实现经济和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正确选择。4.2.2转换经济发展动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正处在筑基的过程中。供给侧绿色化改革,促进转换经济发展动力,打开经济增长的新空间,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短期看,主要是以存量调整为主,把存量沉淀的生产要素解放出来;从长期来看,则是要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创新技术,注重培育经济新增量,发掘经济发展潜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正是从长远出发,创新绿色供给侧,转换经济发展动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并。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转换经济发展动力,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创新,积极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发展“绿色动力”助推产业发展,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打造绿色工业示范园区。建立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带动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经济产业生态化,转换经济发展动力体现在,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能力,加强节能环保产业、低碳经济、生态建设等方面,从生态到产业,再从产业到生态,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新动力—“绿色动力”进行改革。4.2.3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好的经济效益,过去我们衡量效率是用劳动生产率,这是不合适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仅直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提高了资金、原材料的投入产出比例,这样的经济发展效益会更好。因此,在考虑提高效率时,要提高全要素生24 4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路径分析产率,而不能仅仅考虑提高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反映在一定时期内某国家或地区表现出来经济增长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能够让经济增长实现速度与质量并进,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增长。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就是要在商品的生产中,在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中寻找有效需求,以科技创新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好型的生产方式增加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率,必须靠提高科学技术、人力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资金投入效率。全要素生产率也是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未来的综合反映,是供考量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最合适的指标,是供给侧绿色化改革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4.2.4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前提。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发展经济确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我国片面的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生态环境掠夺式开发,导致资源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是恢复我国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应有之义。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不仅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高我国生产力水平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人与自然及社会可持续的发展。4.3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路径选择的原则4.3.1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物本化倾向,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和文明。以人为本原则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强调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尊重人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我国经济问题的理论基石,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核心,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加以融和,始终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取得进展的同时,还必须把以人为本的思想继续深入到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当中去,实现和满足人的需求。4.3.2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核心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经济活动要考虑社会、自然的可承受力度,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社会、生态和资源的可持续,促进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制约经济增长,而是经济适度持续增长,是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经济增长,不仅是数量的增长,特别是质量的增长,以此为人力社会可吃持续发展提供物质支持。25 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3.3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联动并进原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意味着需求侧的退出,而是意味着我国经济不再是纯粹依靠需求侧来拉动经济增长,两者应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而“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本质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培育新动能,创造新供给,实现供给与需求“无缝”对接,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常态下,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必须使供给侧与需求侧联动并进,助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与需求侧联动并进原则,为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提供激励机制、保障体系,以供给侧和需求方联动并进的方式,通过在需求端创造宽松的宏观环境,引导市场中的创新力量去推动解决高端供给不足的结构题,实现供求之间在短期和长期的双向动态均衡。4.4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路径选择4.4.1生产方式绿色改革生产方式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基础的一环,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出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工业化快速发展粗放的生产方式造成了无法避免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它将演变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严重威胁整个人类社会的危发展。1)科学认识生产方式绿色改革中的绿色理念。生产方式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形式,粗放的的生产方式,严重破坏了资源生态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在依然存在,必须转变粗放的生产方式,将绿色因素嵌入到经济发展的生产方式中,在当前的严重资源生态危机显得尤为迫切,改变人类无休止的掠夺大自然,向大自然无限输入废弃物的主观意志。经济发展是建立在自然界可承受能力基础之上,在经济发展中嵌入绿色发展理念有助于改善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循环,缓解经济发展和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使生产和消费进入循环过程。供给侧绿色化改革中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将绿色生产方式具体化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使企业的生产、包装、运输、销售、消费过程坚持绿色发展基本宗旨,生产生态产品,扩大有效供给。绿色发展是人类经济形态发展的新方向,供给侧绿色化改革中的绿色发展理念,决定供给侧生产方式绿色变革方向,只有供给侧走绿色发展道路,才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绿色化改革中的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一种全新生产方式即绿色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是我国革新自身生产方式的重大历史机遇。绿色生产方式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原理基础之上,从单纯的生产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控,现代化经济进程中,必须考虑资源利用率和生态环境的因素,必须加强经济生态文明建设。供给侧绿色化改革中的绿色因素包含了绿色能源、绿色技术等方面,使绿色化贯穿于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将绿色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使绿色因素在经济社26 4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路径分析会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中的绿色因素将社会中的各行业生产的全过程都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组织,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渗入绿色因素的指导,将传统的生产之末端污染治理转变到生产过程的各环节节约和防污控制,形成整个生产全过程的资源能源[1]节约和污染防止与控制。”供给侧绿色化改革中绿色发展理念指导生产方式创新,使用绿色的生产技术进行生产,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显示出其无与伦比的优势,提高了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2)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在基本经济学原理中,任何经济发展方式必然会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模式下,多种经济模式的混合发展,创新经济发展方式之后同时也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本质上发生变革。虽然市场经济在表现形式相同,但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有一定程度优越性。科学技术创新推动市场经济走向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使各种经济发展模式体系相互协调,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无不体现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过度发展逐渐超出了自然的承载能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是经济发展必然要遵循发展模式,绿色发展方式将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发展,将成为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供给侧绿色化改革以绿色化为目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产业,生产绿色产品。供给侧绿色化改革中要注重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经济量变体现经济增长,经济质变体现经济发展变革,将绿色发展理念引入经济发展无疑体现了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变革。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在本质上是以自然承载能力为基础条件,从供给侧出发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指导,改变生产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加有效供给,从根本上关心人类的福社和发展,更加重视经济和后代人的永续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以绿色发展理念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绿色资本要运行于市场经济之中。走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之路,能够满足社会绿色需求,对于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为生产方式注入了新的性质和特点。4.4.2构建绿色产业体系1)发展生态农业,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同样,生态农业也是绿色产业的基础产业。生态农业是为了维持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先进绿色科学技术,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资源进行长期可持续的开发,维护农业资源的稳定,对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生态效益,建立符合绿色经济发展理论,具有完善农业生态结构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运用用绿色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现代化农业,构建现代化绿色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密集型农[1]梅方权著:资源、环境和人类的冉生之路[M].东北农业大学出版社,l996:22.27 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业,根据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条件,推进绿色农业经营产业化,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培育绿色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生态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开发绿色农业体系,走出一条农业企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绿色农业之路,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现代化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生态农业利用先进绿色农业技术,创新改革传统农业,培育新型农业,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追求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发展生态农业,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能够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高效发展,实现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发展共赢;创建生态农业园,输出各种高品质的绿色农业产品,生态农业园模式促使所有的农业资源都能够高效和循环的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展生态农业,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规划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利用先进绿色农业技术,优化生态农业空间布局,完善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生态农业体系;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服务体系,为生态农业的建设保驾护航,着力推进以科技服务、劳务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化服务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服务。建设农业观光园,农业观光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需求。发展生态农业,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将人文资源和历史资源注入生态农业建设,建立具有人文历史性生态农业观光园,以生态农业推动人文历史发展,使农业文化、农业生态、和农业生产与平衡发展。生态农业是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为农业循环发展、循环供给打下坚实基础。发展生态农业,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要求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一个农业资源低输入、经济上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和绿色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就是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以人为本、可出续发展、供给与需求联动并进的基本原则,按照绿色发展的方针,立足农业资源、人文资源和历史资源等促进农业生态产品生产。2)发展生态工业,构建绿色工业产业体系。生态工业是以经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创新发展工业模式,促进工业资源的综合和循环利用。发展生态工业,构建绿色工业产业体系,用生态化改造传统工业,加速工业的现代化进程,建设科技含量高、经济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好的绿色工业产业体系。“在生态工业中各生产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和人流相互关联,一个生产过程的废[1]弃物可以作为另一过程的原料加以利用。”构建绿色工业产业体系,要以资源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基础,建立绿色工业产业链,形成工业资源共享、市场互补的产业链条。发展生态工业,构建绿色工业产业体系要促进工业企业绿色转型,根据工业生态化的要求,把生态成本、生态服务、生态能力等纳入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之中,实现工业企业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发展生态工业,构建绿色工业产业体系,要积极推进高新技术工业产业的发展,探索低能耗、低污染、高增值的生态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化工业产业体系。[1]刘国涛.循环经济·绿色产业·法制建设[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126-178.28 4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路径分析发展生态工业,构建绿色工业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结构的绿色调整,改变工业生产方式和供给结构,促进工业产品生态化;发展生态工业,构建绿色工业产业体系能够促进工业增长与资源生态环境互补,避免工业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割裂,生态工业建设要求遵守生态规律,通过工业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双赢局势。3)发展生态服务业,构建绿色服务业产业体系。生态服务业以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为基础,降低经济资源能源消耗,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服务业,为绿色产业体系中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产业提供服务和保障,是经济绿色发展的纽带。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倡导企业经营者推进企业绿色发展,发展绿色企业文化;在消费环节倡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发展绿色金融服务推动生态服务业发展,同时推动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等产业发展,保持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等产业之间的健康运转。构建绿色服务业产业体系,需要积极推进绿色物流和绿色交通运输系统发展,因为物流和交通运输是连接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与消费的纽带。绿色物流和交通运输是构建绿色服务业产业体系重要一环,强调物流运输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实现物流运输与生态环境互利共存。发展生态服务业,构建绿色服务业产业体系,以实现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要求整个服务周期过程中都要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生态服务体系建设,引导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消费行为,推动经济绿色发展。4)积极推进环保产业发展,构建新兴环保产业体系。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创新发展经济,新兴环保产业迅速崛起,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环保产业将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和关键。积极推进环保产业发展,构建新兴环保产业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开发先进环保技术,提高环保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环保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增强环保产业的竞争力。建立健全环保产业市场,提高环保产业市场化程度,完善环保产业市场化机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保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环保产业健康、有序、持续发展。4.4.3实施循环供给战略在供给侧绿色化改革中积极推动企业对资源循环利用和各产业之间的循环发展,全面推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型,为我国的资源、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在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的基础上,推进我国的产业化循环式组合,鼓励各产业之间建立物质流、资金流、产品链紧密结合的循环经济体系。按照产业循环式组合,搭建循环经济市场、产品等公共服务平台,打破地区保护,消除限制性障碍,合理布局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发展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通过推进产业循环式组合,推动生产系统的原材料和废料在生产过程中的循环利用。推动生产系统中重要资源循环利用,一是要提生产资料在生产系统中的应用水平;二是要完善生产资料利用规划,开展示范应用;三是要推动推29 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进生产资料和各产业协同发展;四是要合理处理废弃物,将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循环利用,使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再次发挥余热。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把循环供给理念融入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实施循环供给战略,加强绿色循环低碳工程建设,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中竞争力。实施循环供给战略,注重经济可持续发展,严格规划不可再生资源使用,扩大可再生资源的种类和规模,促进资源能源清洁、安全和高效利用。4.4.4提高供给侧要素绿色配置效率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重点是推动供给侧要素绿色配置效率的革命。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时期,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供给侧要素成本上升,要素配置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及潜在增长率下降,数量型扩张的经济模式已难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供给侧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源、资本和科技创新等等,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要坚持供给侧生产要素绿色化导向配置,提高全要素的绿色产出效率。提高供给侧要素绿色配置效率,需要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开放投资市场,重点发展绿色投资,加大对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投资,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绿色投资市场体系。现今,资源生态环境恶化是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必须高度重视对资源生态环境的投资,应加快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进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绿色投资,提高供给侧要素绿色配置效率,实现经济向循环、低碳、资源高效利用绿色经济形势转型。4.4.5增加供给侧绿色产出目前,绿色科学技术制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同时以占领绿色产品国际市场的竞争也愈演愈烈。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为目的绿色革命蓬勃发展,绿色生态产品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消费时尚,企业也开始将发展绿色产业与开发绿色产品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途径。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增加供给侧绿色产出。供给侧绿色产出是无害的有益于身体健康,加入环保因素的供给产出,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促进供给侧绿色产出。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通过供给侧绿色发展,增加供给绿色食品产业、绿色能源产业产出,促进绿色物流交通、绿色公共设施建设等等,来增加供给侧绿色产出。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采用绿色科技,积极培育发展新型环保产业,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增加供给侧绿色产品产出。绿色环保产业是供给绿色产品的基础,没有绿色环保产业就没有绿色产品的供给。采用绿色技术取代传统技术,培育发展战略型绿色环保产业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有利于增加绿色产品供给,满足市场需求,扭转市场供需错位,实现供需平衡。各级政府应支持培育绿色环保产业,建立绿色技术研究机构,积极从引进国外先进绿色技术,以增加供给侧绿色产出。30 5经济新常态下实施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路径的保障措施5经济新常态下实施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路径的保障措施我国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新常态,增速放缓,结构性矛盾凸显,必须推进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和高速增长的经济与日益严重的资源生态问题之间的矛盾,要创新发展供给侧,一面解决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另一面,促进供给侧可持续发展,解决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经济新常态下,面对实现经济复苏和资源环境约束双重压力,需要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是破冰这双重压力的重要手段,要采取多方措施,共同努力,全方位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保障供给侧绿色化改革顺利推进。5.1加强供给侧的制度创新加强供给侧制度创新是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本质要求。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引导培育新型产业,改革监管方式和手段,制定新型产业发展规划,提供新的制度安排,创造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企业创新,研发新技术,改进生产和经营活动,增加有效供给,从而释放和引领新需求。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是以提高全要素绿色配置效率为目标,挖掘供给侧经济增长潜力,维持供给侧可持续发展的改革,这要求我国要制度供给的创新。加强供给侧制度创新是保障供给侧绿色化改革,促进供给侧的有效手段。加强供给侧制度创新,保障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推进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创新保障节约利用自然资源,推进环保规章制度创新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生态规章制度创新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推进国土资源规章制度创新规范优化国土空间,建立和完善资源生态环境管理规制制度。加强供给侧制度创新,完善供给侧制度有利于明确资源产权制度,管理供给侧市场,维持供给侧市场的良好秩序,提升供给侧竞争能力。加强供给侧制度创新,政府一体化管理服务体制和政府考核机制,促进有利于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制度供给。以税收制度为例,我国税收制度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规范的税收制度相比,税目繁多是。必须加快对税收制度改革创新,继续推动营改增落地,扩大营改增可抵扣项目,减少重复征税。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要进一步调整税率,减少企业的纳税负担,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促进中小以及大型企合理纳税;通过降低税率和制定各种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竞争优势。31 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2积极推进供给侧教育制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极进行供给侧教育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根本保障。培养创新型人才,对国家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挑战和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应积极改革教育制度和教育制度去行政化,进一步升级教育和提升创新能力,实施人力资本战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培养出的人才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要想真正培养出有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创新型人才,首要任务是对教育体制和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根本的改革。深化供给侧教育制度改革,立足于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个核心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担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推进供给侧教育制度改革,要尊重教育规律,兼顾教育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因材施教、德才兼修,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推进供给侧教育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吸收先进的教育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5.3建立健全供给侧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供给侧法律法规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促进自然资源综合立法是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重要保障。在当前与未来,供给侧发力主要涉及怎么样打造经济升级版,应对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等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的政策和措施,但有的并没有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没有完全法制化,一定程度的影响了经济的的健康发展,要尽快完善和制定《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尽快建立资源综合利用国家标准,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完善和制定促进资源综合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促进树立新型的资源环境法制观与价值观。目前,资源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剧,法律不能仅仅强调公民的自由与权利,它还应当注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将人类社会发展限制在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承受承载能力之内,限制掠夺式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建立健全供给侧法律法规体系,使法律法规能够满足实施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都要做到有法可依;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配套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使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有章可循,促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框架内健康有序的推进。5.4以科技推动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科技创新是促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与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科技创新是指运用科学32 5经济新常态下实施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路径的保障措施文化知识创新科学技术,革新生产方式。以科技创新,推动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推动新的经济发展发展方式。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就是要发展先进绿色技术,全面实施绿色科技创新工程,使先进绿色技术反过来助推供给侧绿色化改革。重点创新推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的先进科学技术,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良性循环。总的来说,科技创新对推动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是推动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经的内在动力。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提高我国综合经济效益,这要求我们明确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理念,把握两者的重要关系,实现科技兴国发挥我国经济增长新优势,最终促进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5.5以加大资金投入保障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加大资金投入保障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常规手段。加大发展绿色产业资金投入,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企业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调整投资结构,加强绿投资,也是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提高供给侧绿色化改革资金投入,调整财政和社会资金投资结构,加大资源生态环境投资建设,增加资金对绿色发展领域的投资,促进我国尽快步入绿色发展道路。障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发展绿色金融,不是简单地扩大投资规模,而是通过金融资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金融资金配置效率,使金融资金从无效供给转向向有效供给,促进金融资金从低端经济领域流向中高端经济领域,促进金融性资为绿色发展领域提供资金保障,满足绿色发展的需要,培育绿色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推动供给侧绿色化改革。长期以来,我国在绿色发展领域的公共资金投入不足,这就要求中央和地方应当通过减税、补贴、降息等手段鼓励供给侧绿色化改革,为供给侧化绿色改革研发提供专项资金等。应当通过财政资金的供给与支持和保证,包括增加政府资金投入、专项转移支付等方式,保证、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供给侧绿色化改革。5.6积极鼓励公众参与供给侧绿色化改革公众参与和监督是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的倒逼机制。公共参与供给侧绿色化改革主要是积极宣传绿色发展,参加绿色发展,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是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转变的生活方式,形成绿色的消费结构和模式,反哺供给侧绿色化改革,从根本上形成符合供给侧绿色化改革生产和消费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言,“事实上,我们正确地认识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特别是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就会愈来愈能够认识到,我们最普遍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比[1]较远的自然影响”。绿色生活方式要求人类从事生产活动时,避免无限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索取和向自然环境抛弃废物,绿色生活方式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具有极其[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85:519.33 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深刻的作用,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后代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绿色生活方式是人与自然关系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倒逼供给侧绿色化改革。34 6研究结论与展望6研究结论与展望6.1研究结论经济新常态下,在实现经济复苏和应对资源环境问题双重压力下,绿色经济将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并迅速崛起。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包含生态结构、产业结构、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等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其中供给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尤为严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转变,正从粗放向集约的高级形态演进,过去,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就目前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来看,经济新常态下要挖掘我国经济的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多维度的,绿色维度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我国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发展结构性问题特别是经济发展和资源生态环境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性问题,是关于我国经济是否能够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推进供给侧绿色化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表现。供给侧绿化色改革是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全面推进供给侧绿色化发展,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绿化色改革能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战略性绿色产业,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绿色经济。通过供给侧绿化色改革统一市场、产品出清和消费升级,创新发展,破除与转型发展不适应的传统产业,扭转供需错位,实现高水平供需平衡,增加有效供给以扩大消费,促进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6.2研究展望供给侧绿化色改革是推动经济绿色发展,是应对经济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和资源生态环境恶化的必然趋势。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供给侧绿化改革与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有密切关系,供给侧绿化改革本意就是推进生态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是绿色发展,保护资源生态环境,而供给侧绿化色改革的重点是减少资源消耗或污染排放的产出率,从效率角度来看,二者是相通的。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供给侧绿化色改革可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供给侧绿化色改革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在经济发展中尽可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同时达到同样的产出效果实现经济绿色循环低碳高效发展。经济发展过程中以较小的投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供给侧绿化色改革的核心所在。绿色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主35 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流思潮和基本趋势,推进供给侧绿化色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需要,是我国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的需要,尤其是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供给侧绿化色改革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和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合理利用能资源生态环境的一种绿色改革,是绿色增长和绿色发展在各具体经济部门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在21世纪,绿色发展将成为全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绿色将成为国际标识,绿色经济将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主体。综上所述,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问题,推进供给侧绿色发展将会有广大发展前景。3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0.[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85:519.[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8-3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5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1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41.[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89.[9]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0]梅方权.资源、环境和人类的冉生之路[M].东北农业大学出版社,l996:22.[11]徐玖平,胡知能,黄纲,刘英.循环经济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及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22-123.[12]刘国涛.循环经济·绿色产业·法制建设[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126-178.[13]王永芹.当代中国绿色发展观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14]高越青.中国式产能过剩问题与路径--基于供给端视角[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5.[15]贺丹.基于生态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2.[16]苏杰.构建我国绿色经济产业体系[D].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硕士论文,2012.[17]刘光天.节能减排与中国绿色经济的双赢——基于绿色生产率视角[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6.[18]张萤.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绿色经济发展观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19]付晗宁.论绿色发展观——基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研究[D].东北大学硕士论文,2014.[20]夏甄陶.哲学应该关注人与世界的大关系[J].哲学了研究,1995(09):3-13.[21]李佐军.推进供给侧改革建设生态文明[J].党政研究,2016(02):5-8.[22]杜艳春,葛察忠.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推动供给侧绿色结构改革[J].环境保护科学,2016(06):29-32.[23]胡希宁.供给经济学与我国的供给侧改革[J].理论视野,2016(01):5-7.[24]李志青.绿色发展视角下的供给侧改革[J].环境经济,2016(Z2):50-53.[25]赖春,赵燕.互联网+时代我国绿色产业供给侧改革初探[J].全国商情,2016(15):81-82.[26]鲍健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绿色低碳发展[J].浙江经济,2016(07):26-27.37 参考文献[27]周国梅,石峰,范纹嘉.构建绿色供应链产业体系,促进供给侧改革[J].环境经济,2016(06):48-54.[28]郑风田.绿色生产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的关键[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01):84-85.[29]李寿生.深入实施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扎实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新步伐[J].化工管理,2017(07):16-20.[30]包景岭.加强绿色供给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前进论坛,2016(12):34-35.[31]葛察忠,杜艳春,吴嗣骏.加快环境成本内部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环境保护,2016(18):11-13.[32]钱路波.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湖南社会科学,2016(03):131-135.[33]周国梅.环境保护支撑供给侧改革的建议[J].环境保护,2016(16):29-32.[34]夏光.环境保护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02):1.[35]王红梅.供给侧改革与我国农业绿色转型[J].宏观经济管理,2016(09):50-54.[36]霍建林.推进绿色供给正当其时[J].国土绿化,2016(07):1.[37]何建奎.发展绿色产业与开发绿色产品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05(08):70-73.[38]陈维辰.论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与实践[J].北京轻工业学院学报,1987(01):14-21.[39]赵云君.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绿色消费发展研究[J].西北人文科学评论,2016(09):145-155.[40]毛惠萍,刘瑜.促进供给侧绿色改革的环境政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7(06):12-17.[41]罗瑜.供给侧绿色改革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J].理论与当代,2017(05):4-6.[42]高红贵,罗颖.供给侧改革下绿色经济发展道路研究[J].创新,2017(06):26-33+2.[43]邓文钱.绿色发展的逻辑和路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分析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7(11):231-238.[44]王刚.以绿色转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有色金属,2017(20):66-67.[45]张俊飚,赵博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绿色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4):131-134.[46]张峰.新发展理念与供给侧改革内在契合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7(02):8-12.[47]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谋求持续发展共筑亚太梦想[N].人民日报,2014-11-10.[48]李志青.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看绿色发展[N].中国环境报,2015-12-23(002).[49]胡咏君.供给侧绿色改革[N].中国经济时报,2016-04-01(014).[50]林智钦.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绿色发展[N].经济日报,2016-05-26(013).38 参考文献[51]史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工业绿色发展[N].中国工业报,2017-06-15(002).[52]OECD.SustainableManufacturingandEco-innovation:TowardsaGreenEconomy[R].PolicyBrief,2009.[53]BernauerE,KammererS.Explaininggreeninnovation[R].WorkingPaper,CenterforComparativeandInternationalStudies,2006.[54]FosterC,GreenK.Greeningtheinnovationprocess[J].BusinessStrategyandtheEnvironment,2000,9.[55]JaffeAB,PetersonSR.,PortneyPR’StavinsRN.EnvironmentalregulationandthecompetitivenessofUSmanufacturing:Whatdoestheevidencetellus?[J].JoumalofEconomicLiterature,1995.[56]TheInternationalRamificationsofTaxReforms:Supply-SideEconomicsinaGlobalEconomy[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8(2).[57]DavidM.Cutler.TaxReformandSupply-SideEconomics[J].FinancialAnalysisJournal.1988.[58]NicholasOulton.SupplySideReformandUKEconomicGrowth:WhatHappenedToTheMiracle?[J].NationalInstituteEconomicbReview.1995(11).[59]PaulineAllen.RestructuringtheNHSAgain:SupplySideReforminRecentEnglishHealthCarePolicy[J].FinancialAccountabili-ty&Management.2009(11).[60]RenukaMahadevan,JohnAsafu-Ad-jaye.LessonsFromtheUnfinishedAgendaofaSmalldevelopingEconomyUnderTradeandStructuralReforms[J].JournalofInternationalDevelopment.2014.[61]YoichiArai,HidehikoIchimura,DaijiKawaguchi.TheeducationalupgradingofJapaneseyouth,1982-2007:AreallJapaneseyouthreadyforstructuralreforms?[J].JournalofTheJapaneseandInternationalEcono-mies.2015.[62]RobertE.Lucas,Supply-SideEconomics:AnAnalyticalReview[J].OxfordEconomicPapers,NewSeries,1990.Vol42,No.2:293-316.[63]MartinFeldstein,SupplySideEconomics:OldTruthsandNewClaims[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6.Vol76,No.2:26-30.3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赵庚科,吴慧慧,史晓妮.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6(18):238-241.[2]周文文,吴慧慧.试论环境保护优先原则[J].中学生导报,2017(50):359.[3]吴慧慧,周文文.我国供给侧改革中政府角色转变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05):155-157.40 致谢致谢时光荏苒,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即将结束,通过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提升了我的学术水平,丰富了我的阅历,提升了我的思想深度。感谢陪我一起度过美好时光的每位尊敬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正是你们的指导,我才能解决疑惑,正是你们的帮助,我才能克服困难,直到学业的顺利完成,我要向你们致以诚挚的感谢。首先感谢我的导师赵庚科副教授对我学业和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赵老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待人和善,在我研究生学习期间,他不仅传授了我做学问的技巧,还教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让我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真实让我受益匪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赵老师耐心听取我们的阶段汇报,及时提出修订方案,保证论文写作的顺利进行。值此论文完结之时,再次向赵老师致以我最真诚的谢意,同时也非常感谢孙钟伟副教授,李小雁教授对我平时学习和生活给予的关心和照顾。感谢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所有老师们,不遗余力的为我们在学校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教导我怎样做学问,怎样做一个品学兼优的人,对我在硕士学习期间以及以后的人生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给予很大影响。此刻,我要向马克思主义学院所有老师们说一声谢谢!感谢三年来陪伴我一起学习成长的师兄师姐师妹以及同学们,谢谢大家三年来在生活和学习中给予我的帮助和照顾,让我在温馨的环境中度过了美好的研究生学习生活,收获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感谢他们在我求学期间给了我最大的支持和关怀!41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西安工业大学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学位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属于西安工业大学。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使用学位论文工作成果或用学位论文工作成果发表论文时署名单位仍然为西安工业大学。学校有权保留送(提)交的学位论文,并对学位论文进行二次文献加工供其他读者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在网络上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42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秉承学校严谨的学风与优良的科学道德,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学位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不包含本人已申请学位或他人已申请学位或其他用途使用过的成果。与本人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4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