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399237
大小:24.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8-30
《止眩汤治疗椎底动脉性眩晕30例临床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止眩汤治疗椎底动脉性眩晕30例临床观察【关键词】止眩汤;眩晕;椎底动脉供血不足,并发症;中药疗法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常以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而使患者半身偏枯等,严重威胁患者健康。2004-09—2006-09,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自拟止眩汤治疗椎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30例,并与常规治疗30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参考《神经病学》[1]中有关椎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①年龄40岁以上;②符合脑血管发病规律;③反复发作性眩晕、呕吐;④一侧或双侧肢
2、体感觉障碍,无力或共济失调;⑤脑彩色多普勒(TCD)检查示椎底动脉供血不足;⑥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眩晕。以上病例均除外精神疾患、过敏体质者。 1.2一般资料全部60例均为我院中西医结合病区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2~78岁,平均58.34岁。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1~76岁,平均59.42岁。2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血塞通注射液2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卧床休息,调畅饮食,根据病情酌情给
3、予降压、降脂、降糖等对症处理。 1.3.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止眩汤。药物组成:天麻、当归各12g,钩藤、牛膝各24g,葛根、茯苓各30g,炒苍耳子、半夏、赤芍药、白术、泽泻、生地黄、熟地黄各15g,川芎9g。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温服。 1.3.3疗程2组均以14日为1个疗程。 1.4疗效标准[2]治愈:眩晕等临床症状消失,TCD检查椎底动脉供血较前明显改善;显效:眩晕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仅在剧烈转动头部时偶有轻微或短暂头晕感,TCD检查椎底动脉供血较前有所改善;有效:眩晕等临床症状程度和发作频率减至60%以下,TCD检查椎底动脉供血较前无改善
4、;无效:眩晕等临床症状物无改善或加重,TCD检查椎底动脉供血较前无变化。 2结果 2组疗效比较见表1。2 表12组疗效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5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范畴。历代典籍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多有详细论述。《内经》中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又有“上虚则眩”说;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出“无痰不作眩”、“无火不作眩”的致病理论。因此,一般认为眩晕的发病多与风、火、痰、虚有关。现代医学认为椎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
5、晕多因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脑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引起,治疗上常应用血管扩张剂改善脑供血,但疗效不稳定。止眩汤是我科遵中医学理论,广搜历代名家治眩验方,经严格筛选而研制的治疗椎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有效方剂。针对椎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多发于中老年人,止眩汤方中以生地黄、熟地黄、牛膝、当归补肝肾、强筋骨以固其本,其中当归具有促进微循环,使血流速度加快,改善脑细胞代谢等作用[3];天麻、钩藤、半夏平肝潜阳、祛风化痰以治其标;加用泽泻汤之泽泻、白术更增止眩力度,诸药相伍,共奏滋补肝肾、平肝潜阳、祛风化痰之功。配合血塞通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相得益彰。 本观察结果可见,
6、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证明止眩汤组方合理,配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效果相互协同,提高了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6 [3]姜国辉.氘代川芎嗪与川芎嗪药理作用比较(一):抗血小板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6,12(2):133-137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