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MRI内耳水成像技术的应用.doc

探讨MRI内耳水成像技术的应用.doc

ID:17398907

大小:24.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8-30

探讨MRI内耳水成像技术的应用.doc_第1页
探讨MRI内耳水成像技术的应用.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探讨MRI内耳水成像技术的应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讨MRI内耳水成像技术的应用作者:潘智勇许茂盛丁雪委喻迎星【关键词】探讨  内耳是听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功能的异常是导致听力障碍的常见原因,许多内耳先天异常为耳蜗及膜迷路发育不良,无骨迷路异常,传统X线及CT检查难以发现异常。由于膜迷路含有淋巴液,MRI水成像是采用特殊的成像技术,获得重T2加权,突出水的信号,使含水的信号器官清楚显示,其无创伤、无痛苦、影像清晰的优点,为内耳非骨性结构的异常提供了新的检查技术[1]。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1至7月36例受检者,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10~65岁,平均35岁。  1.2检查方法采用美国GESigna1.5T

2、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头部相控阵线圈,快速三维自旋回波。头颅必须摆放正确,使两侧对称。内耳水成像斜冠状位扫描序列的定位方法:在横断面听神经显示的层面上,采用斜位,定位线为外耳道后壁外缘与对侧外眦的连线,两侧同时定位。TR:4000~6000ms,TE:96~150ms,矩阵:256×256,激励次数:2次,FOV:12~16cm,层厚2mm,间距为0mm,加脂肪抑制,附加流动补偿,扫描时间2min30s.    1.3图像后处理检查完毕后对所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MRP)及最大强度投影重建(MIP),可直观、立体的展示内耳膜迷路及内耳道的精细解剖结构。在进行斜冠状位扫描的MIP重建时,

3、可在横断面的图像上按原定位的斜冠状方向进行重建。可以从前往后,或从后往前移动,边移动边观察,对所需的图像进行存盘。  1.4分组根据不同的扫描方式将检查者分为3组,每组各12例。A组横断位扫描,B组冠状位扫描,C组斜冠状位扫描。  2结果2  A组横断位扫描的重建图像:内听道呈管状,内侧稍粗与CPA池相连,外侧较细与耳蜗相连;可以完整的观察到后半规管和外半规管,上半规管需旋转后,才可见到全貌[2];B组冠状位扫描的重建图像:能够清晰显示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外半规管需旋转重建后方能显示;C组斜冠状位扫描的重建图像:经过重建,不但能够清晰的显示上半规管、后半规管以及外半规管,而且对耳蜗的显示最佳

4、,耳蜗呈“蚊香”状,在半规管与耳蜗的整体重建图像上,象一只蜗牛。如图所示,均是斜冠状位扫描,通过MIP重建后所得到的图像。  图1、2清楚地显示了上、后以及外半规管;(略)  图3、4清楚的显示了耳蜗的全貌(略)  3讨论  内耳由骨迷路和膜迷路组成,骨迷路由致密骨质围成,是颞骨岩部骨质中的曲折隧道,这些解剖结构细小复杂,位置很深,常规的X线摄片、高分辨率CT,只能显示其骨性结构,常规MRI也不能清晰显示。膜迷路在骨迷路内,与骨迷路之间的间隙内充满了外淋巴液。膜迷路为一封闭管道,管内充满内淋巴液。内、外淋巴液不相通,听觉感受器位于膜迷路内[3]。MR水成像主要是采用长TR、长TE技术,获得重

5、T2加权,突出水的信号,合用脂肪抑制技术,使含水器官清晰显影,而骨性结构如螺旋板、蜗轴则表现为低信号,这样突出了膜迷路和内耳道的影像,从而达到内耳道和膜迷路“造影”的效果。经过重建,使MR水成像能显示内外淋巴液的分布形态,因而能直观的显示膜迷路的形态和结构,及早发现膜迷路内的病变结构。扫描有无间隔对影像有明显差异,1mm的间隔有可能漏掉细小的管腔,或因为容积效应而使其模糊[4]。三种扫描方式的内耳水成像均能清晰的显示膜迷路的3个半规管、前庭、耳蜗及椭圆囊等。在斜冠状位上,耳蜗可以在一个层面显示其完整的螺旋样形状。在整体轮廓的显示,斜冠状位优于冠状位,而冠状位则优于横断位。斜冠状位扫描可两侧单

6、独扫描,但增加了扫描时间。如两侧同时扫描也可,有交叉伪影,对图像略有影响,但不影响对内耳形态的观察。后处理技术对图像的好坏相当重要,兴趣区选择过多,会有较多脑脊液与膜迷路重叠,影响观察,兴趣区选择过少,则膜迷路的解剖结构显示不完整。  由于内耳各结构空间排列形式更倾向于上下关系且又很细小,而在做内耳水成像之前,一般都加做了薄层的内耳横断位和冠状位T2扫描,并且都加了脂肪抑制,在半规管的显示能做到很好的补充,加上斜冠状位水成像的扫描,对耳蜗的充分显示,那是最好的搭配,使复杂的内耳结构变得直观而易于理解。所以在选择内耳水成像序列时,一般应选用斜冠状位扫描。【参考文献】  1李岩,李建军,赵应满,

7、等.MRI内耳水成像在感应性耳聋的临床应用.海南医学,2004,15(11):49~51  2张骥,潘雨辰,李一尘,等.内耳内听道磁共振成像方法研究.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2(1):17~22.  3叶春涛,嵇鸣,苗华栋,等.国人内耳膜迷路高场MR成像.上海医学影像,2005,14(2):96~98.  4卢延,张雪哲.磁共振水成像.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16~220.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