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221151
大小:4.14 MB
页数:88页
时间:2018-08-08
《细菌和病毒感染与致病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章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2011-3细菌的感染细菌侵入机体,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产生毒性代谢产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而引起病理变化的过程。细菌的感染外源性感染(exogenousinfection)来源于宿主体外病人、带菌者携带有某些致病菌的健康人,传染病恢复期仍排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infection)来源于宿主体内或体表,大多为正常菌群,少数为致病菌。正常菌群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机会致病菌。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一、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和同外界相通的眼结膜、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都寄
2、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对人体无害而有益的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normalflora)。人体携带的微生物总重量约为1270g,其中肠道1000g,肺20g,皮肤200g,口腔20g,阴道20g,鼻腔10g。人体细胞总数约1013,而细菌总数为1014。在人体定植的微生物种类超过400种,其中厌氧菌占99.9%,是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1000倍。表7-1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部位主要菌类皮肤葡萄球菌、类白喉棒状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丙酸杆菌、白假丝酵母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口腔葡萄球菌、甲型和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奈瑟菌、乳杆菌、类白喉、棒状杆
3、菌、放线菌、螺旋体、白假丝酵母菌、梭菌鼻咽腔葡萄球菌、甲型和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奈瑟菌、类杆菌外耳道葡萄球菌、类白喉棒状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眼结膜葡萄球菌、干燥棒状杆菌、奈瑟菌胃一般无菌肠道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肠球菌、类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破伤风梭菌、双歧杆菌、真细菌、乳杆菌、白假丝酵母菌尿道葡萄球菌、类白喉棒状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阴道乳杆菌、大肠埃希菌、类白喉棒状杆菌、白假丝酵母菌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1.生物拮抗①受体竞争(占位性保护)作用正常菌群通过其配体与黏膜上皮细胞表
4、面受体结合而黏附,在定植处形成一层膜菌群(membraneflora),发挥屏障和占位性保护作用,使外来病原菌不能定植而通过侵入门户侵袭机体。②产生有害代谢产物厌氧菌等产生乙酸、丙酸、丁酸、乳酸等有机酸,某些细菌产生H2O2,对其他细菌产生抑制作用。某些放线菌、细菌产生抗生素或细菌素,对细菌产生抑制或杀灭作用。(3)营养竞争作用正常菌群数量处于绝对优势,通过营养竞争可限制致病菌的大量繁殖。⒉营养作用参与机体的物质代谢、营养物质转化及合成。如肠道脆弱类杆菌和大肠杆菌可以合成维生素K和B,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可以合成尼克酸、叶酸、烟酸和维生
5、素B等。此外,肠道正常菌群还可以营养物质吸收、胆汁代谢、胆固醇代谢等。⒊免疫作用正常菌群能促进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刺激其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的免疫物质有限制正常菌群的危害作用,对具有交叉抗原组分的致病菌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或杀灭作用。双歧杆菌能激活CD4+T细胞,产生IFN-γ,激活巨噬细胞,使其吞噬杀伤能力增强。⒋抗衰老作用双歧杆菌、乳杆菌等具有抗衰老作用,其机制之一是细菌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有关。SOD是一种抗氧化损伤的生物酶,能催化自由基O2-以清除其毒性,使组织细胞免受损伤。⒌抑癌作用⑴正常菌群如双歧杆菌和乳杆菌产
6、生产生的多种酶可将某些致癌物或前致癌物分解,转变成无害物质。⑵激活巨噬细胞等发挥免疫作用而抑制肿瘤。二、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失调,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可引起感染而成为条件致病菌(conditionalbacterium)。条件致病菌形成的原因主要有:1.寄居部位改变2.宿主免疫功能低下3.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引起疾病。包括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机会性致病菌1.来源人体皮肤和黏膜寄居的正常菌群2.常见的机会性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克雷
7、伯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葡萄球菌属等。3.主要特点①毒力弱或无明显毒力②常为耐药菌或多重耐药菌③机会性致病菌不断出现与改变细菌的致病机制致病菌的致病机制主要与三方面有关:细菌的毒力侵入宿主机体的菌量合适的侵入部位(一)毒力(virulence)指细菌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测定细菌毒力的方法常用半数致死量(medianlethaldose,LD50)或半数感染量(medianinfectivedose,ID50)测定法。构成毒力的物质主要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侵袭力(invasiveness)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
8、、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1黏附素(adhesin)菌毛主要存在于G-菌,如肠道杆菌、淋球菌等多种细菌均有;菌毛与细胞相应受体结合引起黏附,不同菌感染不同部位。非菌毛黏附素多存在于G+菌,如膜磷壁酸、糖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