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破伤风的护理.doc4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破伤风的护理[定义]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破伤风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特别是在农村多见,临床上以病人全身或局部肌肉持续性痉挛和阵发性抽搐为其特征。 [病因]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阳性的厌氧性芽孢杆菌。此种致病菌可通过伤口或其他皮肤粘膜病损处侵入人体,并在缺氧的环境中生长繁殖而致病。因此,破伤风一般发生于各种开放性损伤之后,新生儿脐带残端消毒不严、产褥期感染和人工流产消毒不严,均可发生破伤风,偶见于胃肠道手术后或摘除留在体内多年的异物后。 破伤风杆菌只在伤口的局部生长
2、繁殖,其产生的外毒素才是造成破伤风的原因。外毒素分痉挛毒素和溶血毒素两种,痉挛毒素对神经有特殊的亲和力,是引起痉挛性抽搐的主要毒素。[临床表现]1.潜伏期平均是6-10天,最短24小时,最长达数月,偶可发病于摘除存留体内多年的异物如子弹头或弹片后。新生儿破伤风一般在断脐带后7天左在发病,故俗称“七日风”一般潜伏期越短,预后越差。2.前驱期:无特征性表现,病人感乏力、头晕、头痛、咀嚼肌紧张、烦躁不安、打呵欠等。以张口不便为特点。一般持续12—24小时。3.发作期:1)肌肉持续收缩或了僵硬,从咀嚼肌开始逐渐扩展至面肌--颈项肌—背腹肌-四肢肌群—膈肌—肋间肌。病人起始感咀嚼不
3、便,张口困难,随后牙关紧闭;面肌痉挛可出现蹙眉、口角牵向外下方、面皱褶加深等所谓“苦笑面容”;颈项肌痉挛时可出现颈项强直、头后仰;背腹肌同时收缩时因背肌力量较强,故腰部前凸,头足后屈,形如背弓,称为“角弓反张”;四肢肌收缩时因屈肌比伸肌有力,故肢体出现屈膝、弯肘、半握拳姿势。2)全身性肌肉痉挛,在持续性收缩的基础上,任何轻微的刺激,如声、光、震动、触动等均能诱发全身肌群的痉挛,发作时病人面色紫绀、大汗淋漓、口吐白沫、流涎、磨牙、头频频后仰,躯干呈“角弓反张”,四肢屈曲抽搐不止(剧烈抽搐可造成肌肉撕裂或骨折),发作可持续数秒或数分钟不等。间歇期长短不一,病情严重时,发作频繁
4、,持续时间长,间歇时间短。3)病人神志始终清楚,感觉也无异常。 破伤风的病程一般为3-4周,痉挛发作常在3天内达高峰,5—7天保持稳定,10天以后痉挛发作次数逐渐减少,程度减轻,1—2周末消失。 [治疗原则]1.清除毒素来源: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用3%氧化氢或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湿敷,伤口延期缝合.伤口完全敞开,并充分引流。2.中和游离毒素:注射TAT,一般首次剂量用2.5万单位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1000毫升缓慢静滴,以后每曰1--2万单位作肌肉注射或静滴,共用3-6日;或深部肌肉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1次,剂量3000-6000单位,多点深部肌注.3
5、.控制并解除肌肉痉挛:是治疗的中心环节,目的是使病人镇静,减少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而控制或减轾痉挛。包括保持环境安静,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刺激,使用镇静、解痉药物。4.防止并发症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给予支持疗法和应用抗生素(一般用青霉素每曰80-120万单位,灭滴灵每日1克。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以防窒息。[主要护理诊断]1.窒息的危险:与喉头、呼吸肌持续痉挛和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气管有关。窒息这一并发症,是破伤风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气体交换受损:面色紫绀、呼吸急促:与膈肌、呼吸肌痉挛造成呼吸困难有关。3.吞咽障碍:张口困难、牙关紧闭,与咀嚼肌痉挛有关。4.清理
6、呼吸道无效:呼吸急促、困难,紫绀、与喉头、呼吸肌痉挛有关。5.尿潴留:与膀胱括约肌痉挛有关。6.有感染的危险:与喉头痉挛、呼吸道不畅、气管分泌物淤积、不能经常翻身有关。在新生儿、老年或原有心脏病者,易引起心力衰竭。7.误吸的危险:与肌肉痉挛有关。8.焦虑:与本病预后莫测有关。[护理措施]1.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破伤风患者对各种刺激比较敏感.因此病人应住单人安静隔离病房,门窗应有帘,灯管柔和,温度在15-20度,湿度60%左右。防止噪音,各种动作包括说话、走路都要低声、轻巧,治疗、护理等各项操作尽量集中,可在使用镇静剂30分钟内进行,以免刺激打扰病人而引起抽搐。2.密切观察
7、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破伤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牙关紧闭,全身肌肉强制性痉挛和阵发性痉挛,重症者可因喉痉挛窒息,呼吸衰竭而死亡。要设专人护理,每4小时测量T.P.R1次,根据需要测血压。注意观察意识、瞳孔、尿量、血氧饱和度等变化。加强心肺功能的监护。病人抽搐发作时要及时观察,详细记录抽搐的次数、持续时间、抽搐程度、间歇时间,以及痉挛发作前的征兆,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以利于调整用药时间、剂量和更换药物。注意观察疗效,控制痉挛发作。此外,使用镇静剂时,要特别注意观察呼吸变化,防止呼吸中枢抑制。3.保持口腔及呼吸道通畅:1)急救准备:床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