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视角下的城市商业空间设计研究

消费文化视角下的城市商业空间设计研究

ID:15856302

大小:516.63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6

上传者:U-14522
消费文化视角下的城市商业空间设计研究_第1页
消费文化视角下的城市商业空间设计研究_第2页
消费文化视角下的城市商业空间设计研究_第3页
消费文化视角下的城市商业空间设计研究_第4页
消费文化视角下的城市商业空间设计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消费文化视角下的城市商业空间设计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万方数据2009年第7期总第185期国l旺==]lI............................_J提要在全球性的消费文化背景下.消费与文化达成了合谋协定.也使得城市空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各种购物中心及休闲中心等新型的都市消费空间快速成长起来。成为消费主义延续和消费文化生存的新形式。以捷得事务所的成功案例解读消费空间的营造手法.并从中总结出空间功能、建筑表皮和非建筑因素控制等消费空间营造的相关因素。对消费空间的设计手法进行初步探索。关键词消费文化:消费空间;后现代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363(2009)07-0229-04作者简介邓化媛,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quaner0919@163.corn消费文化视角下的邓化媛城市商业空间设计研究StudyonCommercialSpaceDesignfromthePerspectiveofConsumerCultureDENGHuayuanAbstract:Inthebackgroundofglobalconsumerculture,consumerandtheculturereachedacollusiveagreement,andalsomakeaseriesofchangesofurbanspace,whichiSanewformofthecontinuationofconsumerismandtheexistentofcon-smerculture.ThepaperanalysessuccessfulcasesofJerdePartnership,酬lII塔upfactorsforconsumerspacecreationsuchasspacefunction,skinandnon—architec-rural,andfurtherprobesintothecreationmodeloftheconsumerspace.Keywords:consumerculture;consumerspace;post-modernism1导言经过工业化时期的生产积累。在196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出现了以消费为主的社会转型.城市逐渐从原有的生产中心转变为消费中心。以消费促进的经济增长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世界信息化浪潮的推动,资本主义体系成功地将消费文化、消费主义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去,控制并创造了各种新的消费需求。我国在经历改革开放后近30年的发展,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消费升级的现象已经开始显现。居民的消费已经从实物消费转向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西方城市的消费产品、消费方式通过媒体介绍和因特网等现代通信手段的传递不断加强对国人的影响。2国外消费空间的形式演化轨迹消费主义的逻辑逐渐控制了社会生活,并进一步成为社会空间运作的逻辑并控制着空间的生产和使用.于是.“成为资本操作对象的空间被切分为碎片、化为同质性并投入到消费市场”。正如列斐伏尔(HenriLefebvre)所阐述的,空间成为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创造的中介和手段.是带有意图和目的而被生产出来的。在消费主义传播及消费文化影响下。城市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借助后现代建筑及艺术的表达方式.城市空间成功地实现了以消费为主要功能的转向。这一过程从1960年代消费文化初显时对空间的悄声侵蚀逐渐转变为今时对城市空间的声势浩大的侵占。229 万方数据邓化媛消费文化视角下的城市商业空间设计研究2.1主题公园最早期的消费空间实践集中在以游乐参观形式的游园性质开发中。例如广泛修建于欧美各大城市的迪斯尼乐园及后来出现的主题公园。乐园中的建筑形象直接取材于中世纪的城堡,以童话中出现的卡通人物如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以及故事场景作为环境构成的主要素。在城市中模拟构筑出一个个童话世界,强烈地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理。但这种幻境是建立在消费的基础之上的。乐园中的娱乐活动、餐饮服务的高额收费给出了明显的昭示,乐园本质上是一个充满了商业活动和商业气氛的城市消费空间。迪斯尼的成功经验被不断复制,欧美各大城市先后出现了连锁迪斯尼乐园。在此之后它还催生了各种“主题公园”的出现,如佛罗里达的环球影视城、俄亥俄州的派拉蒙金斯岛主题公园等。2.2大型综合商业区继迪斯尼和主题公园之后.消费在城市生活中的作用力不断增强。商业街区作为消费空间的另一种涉及更为广泛、更为普及的形式,开始大量出现,人们“对于全球化商品潮的需求由于在全世界所有城市开辟出商业街而增长了数十亿倍①”。与先前商业街仅作为商品交易场所.提供简单的商品展示空间不同,现阶段商业街(区)的开发逐渐体现出主题公园的特征。这一先河的开创者是美国的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他们的设计项目多为“大型零售店和多用途专案”⑦.例如霍顿广场、环球影城步道、博德运河水城等。在这些作品中,他们常利用“象征性的”、“符号化的”、“梦幻的”、“超现实的”形象设计手法。创造出虚幻的空间文本,如霍顿广场充满奇幻色彩的风雨长廊、环球影城步道巨大的钢架圆拱项的公共空间和夸张的帽子造型的商店,捷得将其体验性设计的设计理念充分运用.为购物者或观光者提供一个个具有独特体验的主题空间。随着这些商业空间得到人们的认同。也带给捷得巨大的成功。随后在1970—1980年代.欧美出现另外一种典型的大规模商业开发项目,就是所谓的UEC,即城市娱乐中心(urbanentertainmentcenter),是典型的娱乐、零售和休闲混合物。它的开发也经常运用“主题公园”模式。比如人们广为熟悉的华纳、拉斯维加斯赌城等等。2.3城市中心区复兴1980年代后期,大型综合商业街区设计趋于成熟,但其充斥的商业利润和做作的手法被学术界诟病不已,于是美国房地产开发商詹姆斯·威尔逊·罗斯(JamesWilsonRouse)为了讨好“那些富裕的和受过良好教育的购物者”圆。将真正有历史意义的地区改造成购物中心.为购物中心提供更具真实性和个性化的空间文本。他的一系列得意作品至今仍被人们称颂:波士顿的法努尔厅(Faneuil)、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港口区和曼哈顿的南街海港等。历史环境为消费空间提供了更具个性化的空间属性.而不同于先前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同质性的购物中心。罗斯也因为对“真实性”的成功包装而成为圈内的传奇人物。他的这种开发模式成为后来西方世界挽救城市衰败、推进城市更新的灵丹妙药.比如此后相继出现的伦敦道克兰码头以及巴尔的摩内港的复兴改造。1990年代中期罗斯的商业开发理念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罗康瑞在上海的卢湾区续写了另一个旧城区复兴的奇迹——上海“新天地”。继而又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天地系列”的改造热潮。3国内消费空间的发展与消费文化的资本逻辑相对应,国内消费空间的实践也是在改革开放后最早出现在经济发达城市,这些城市最早出现富裕的“中产阶级”。产生了对商品符号的消费需求。1980年代深圳引进了国内第一批主题公园.华侨城先后投资兴建了“锦绣中华”和“世界之窗”。两者均得益于“马都洛丹”小人国的启示.将名山大川和人文古迹以微缩模型展示出来。首批主题公园取得的轰动性的成功,直接导致1990年代,全国创建大型主题公同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990—1994年间,全国共新建各类主题公园2500多个.如北京世界公园、苏州乐园、杭州宋城、昆明云南民族村、大连极地海洋公园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到1990年代后期,消费文化逐渐渗透到城市日常生活,这一时期城市空间开发形式表现为大量商业(街)区的开发。最典型的案例是均在2002年投入使用的的宁波天一广场及上海“新天地”④。他们可以说是代表同一时期内两种不同的商业开发模式。天一广场可以看作是集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城市新CBD开发,而“新天地”可以看作是历史风貌区商业化改造的典范。两种模式的商业区开发同时出现,并都取得巨大的成功并非偶然.这说明我国消费文化在大城市日常生活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并对城市空间上开始明显的改造。对我国消费空间出现过程的考察可以看出,我国消费文化对空间的整合和征服与西方的过程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在我国这个时间更加短暂。以至于从以游览、观赏为主要功能的主题公园出现到以日常消费为终极目的的城市商业区成为开发热点用了仅仅不到lO年的时间,甚至两个过程相互重合迭置,两种开发模式相互交织。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模式是紧密相关的。4对消费空间营造手法的解读在消费社会,城市消费空间作为城市生活的主要部分,承载着人们绝大多数的社会活动。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消费空间为大众提供多样化的城市生活.人们也在商业空间中 万方数据2009年第7期总第185期毒爵幸删学列满足自身需要、寻求自身社会归属感。这也是现代商业空间综合性发展的动力。因此。如何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消费空间。丰富城市生活,对城市空间设计具有重要意义。4.1建筑功能综合化.空间复杂化捷得在最初的霍顿广场设计中已经意识到功能综合的重要性,他们在设计中表达他们对购物中心的新的概念理解:购物中心不是一栋建筑物体,而是一种综合建筑、景观、空间、声乐的“体验性场所”,一种为群众创造的拥挤热闹的场所。他们将电影院、娱乐、餐饮与零售一起组织在他们称之为“枢纽(armature)”的主要流通空间内。事实证明这种综合更能吸引人气,在刺激购买活动上也更为有效。从捷得的经验来看。消费空间的营造.首先是建筑功能的综合化,即消费空间必须通过功能设施的综合化。为大众提供多样化的城市生活。体现在商业设施上表现为商业设施的多元化,各种商业功能齐全.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消费需求。例如将影剧院、博物馆、游戏场地、运动场、饭店、摄影机构等设施与单纯的购物活动组织穿插在一起.增加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性.同时进一步刺激消费者在购物之外形成更为复杂的消费欲求。4.2建筑表皮波普化建筑表皮是指建筑空间的围护(endosure),它不仅包括围护结构的表层或外皮(skin),也包含其结构。建筑表皮波普化是指在1960年代艺术界兴起的波普艺术影响下。建筑表皮的风格化。在主题公园、大型购物中心以及“新天地”等消费空间的营造上。我们都可以明显感受到建筑师对建筑表皮的关注。这是因为消费文化盛行的期间正是处在建筑的后现代转向过程中,在消费文化下,商品的符号价值高于其实用价值,而符号的存在是依赖于形式的。因此形式就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这与艺术及建筑的后现代转向中所体现的关注形态和表皮的审美趋势不谋而合。于是消费空间的营造成为后现代建筑及艺术的巨大实验场@。因此消费空间的营造我们可以学习后现代建筑的创作手法,从历史建筑中寻求符号。将古、今建筑的样式、东、西建筑的形象。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或同一时代不同建筑师的建筑风格进行拼贴融汇,从而创造出各种荒诞、趣味的建筑形式,类似于波普艺术中的拼贴画@。捷得作品的成功,就得益于其对符号的运用。他们从传统建筑语汇中提取元素,“涂抹”、“悬挂”、“安装”到新建筑的脸上和身体上.同时运用各种人们熟悉的象征性符号、元素和绚丽的色彩来塑造氛围。4.3非建筑因素控制除了建筑功能和建筑表皮外.非建筑因素的控制也是消费空间营造的重要手段。文丘里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广告、招牌类非建筑的、用于信息传播的元素。他认为,在信息社会,单凭空间组合、功能流线已不能对使用者完全达到引导指示的作用,而需要各种媒体的综合使用来传达信息和保证安全。库哈斯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成就就是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带人数字化环境里,电子数字技术给消费空间带来的影响是革命性的。他们共同强调了现代数字技术与媒体文化对消费的引导和促进。数字技术和媒体文化使得广告、标志、铭牌等附属物走到建筑之前,成为烘焙氛围的主角,他们通过电子介质手段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个感官层面营造着特殊的空间“情景”以刺激消费者的心理,直接地影响消费者行为⑦。因此我们看到酒吧、迪厅里的灯红酒绿、颓靡、亢奋直至癫狂,看到咖啡厅里昏黄的暧昧。数字技术和媒体文化所构成的非建筑因素向人们宣扬他们定义的时尚、前卫,并通过声、光、影的协作构建出虚拟的场景,满足人们的空间幻想。此外活动及事件的策划也成为消费空间的创造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活动或事件策划成为消费空间吸引人气、吸引客流的非经常性手法.促进消费的产生。大到到在西塘举办国际旅游小姐中国区总决赛这样的国际性赛事,小到商家的开幕典礼、酒吧内的音乐汇演,甚至一次购物中心的一次打折促销活动.都成为消费场所的一次卖力演出,消费者在活动、事件所营造的强烈视觉、听觉、嗅觉甚至味觉刺激下,混淆了自己,接受引导。5结论与讨论综上所述。西方社会由于工业化大生产带来的物质的极大过剩而产生了以消费为主的社会现象,继而导致消费空间的大规模l叶l现.从主题公园到大型综合商业区,再到城市中心的改造。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也逐渐出现与西方国家相类似的现象。本文对消费空间进行深入解读,认为消费空间的营造是具有内在规律的,首先是空间功能的综合化,不仅指商业功能的综合设置.还包括引导各种商业活动相互穿插、交织与并置,以刺激产生复杂的消费欲求并使之得到满足;其次是建筑表皮的波普化.建筑表皮在消费时代建筑以及空间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功能理性,将波普艺术作品刺激人们感官的因素运用于建筑表皮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图像视觉冲击,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此外还有非建筑凶素的控制,利用数字技术和媒体文化从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等各个感官层面营造特殊的空间“情景”刺激消费者心理。从而影响消费行为。消费空间营造手法解读并非是想构建一个消费空间营造的理想模型。因为空间的营造不仅是对某一特定时代的文化、哲学、艺术的曲折反映,对地方文脉、周围环境的关照,也是建筑师个人特殊艺术思维的表述。捷得曾说他们设计的原型是受231 万方数据邓化媛消费文化视角下的城市商业空间设计研究圈12008国际旅游小姐中国区总决赛在古镇西塘资料来源:http://www.xitang.com.cn/lyxjpic.asp?id=331图2南京1912的德国DJ资料来源:http://www.inl912.com/ss/?ac—don—viewnews-itemid-64早期历史图案的启发。“一些很古老的的典范如:意大利山城,威尼斯,阿拉伯城堡”@,他同时也强调这种启发建立在他们对历史的理解之上。并要保证新的作品能够唤起使用者的共鸣。因此对于我们正发展迅猛的各类型消费空间来说。我们要真正审视其产生的背景和相关的文化理论。使作品对地方文脉、周嗣环境形成呼应,成为对现实文化、艺术的反映。注释①(德)汉斯彼得·马丁等著,张世鹏等译.全球化陷阱一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0。P25.(参(意)毛里齐臭·雏塔著,曾羽译.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5.③玛格丽特·克劳福德著.唐伟译.城市文化读本.之大型购物中心里的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P244.(D天一广场2002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新天地也是2002年正式开放.⑤库哈斯在此是指“购物活动”,本文引申到各类型的消费空同。⑥(荚)文丘里,《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⑦(意)毛里齐奥·维塔著。曾羽译.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5.(p(意)毛里齐奥·维塔著。曹羽译.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5.参考文献111【法1鲍德里亚.消费社会fM】.刘成富,全志铜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32圈3宁波老外滩边的音乐盛宴资料来源:http://www.nbwh.gov.cIl:7000/home—page/page01--01-01.phphd=1087952101&theme=l【2】【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p】【美】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纳著.后现代转向【M1.陈刚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41【英】西莉娅·卢瑞著.消费K4七,IM].张萍,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5】【意1毛里齐奥·维塔著.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MJ.曾羽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j包亚明.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象IMl.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7】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MI.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f8】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蒋建国.西方消费文化理论研究的发展、演变与反思Ⅱ】.消费经济,2006,21(6):84—88.【101管驰明.社会分层与城市商业空间分化研究初探Ⅱ1.江苏论坛,2006(1):24—26.【11】孙霄奕.消费文化影响下的商业步行街区设计研究Ⅱ1.规划师,2007(8):27-30.【12】包亚明.消费文化与城市空问的生产叩.学术月刊,2006(5):11—13.【131童明.重构之图——新的城市空间Ⅱ1.时代建筑,2007(1):16—21.【14】杨宇振.疯狂消费城市中的脉脉温情——羡国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大型商业项目解读Ⅱ】.城市建筑.2005(8):27—31. 消费文化视角下的城市商业空间设计研究作者:邓化媛,DENGHuayuan作者单位: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刊名:城市规划学刊英文刊名:URBANPLANNINGFORUM年,卷(期):2009,(z1)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20条)1.鲍德里亚.刘成富.全志钢消费社会20002.迈克·费瑟斯通.刘精明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20003.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纳.陈刚后现代转向20024.西莉娅·卢瑞.张萍消费文化20035.毛里齐奥·维塔.曹羽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20046.包亚明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象20017.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20018.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20039.蒋建国西方消费文化理论研究的发展、演变与反思2006(6)10.管驰明社会分层与城市商业空间分化研究初探2006(1)11.孙霄奕消费文化影响下的商业步行街区设计研究2007(8)12.包亚明消费文化与城市空问的生产2006(5)13.童明重构之图--新的城市空间2007(1)14.杨宇振疯狂消费城市中的脉脉温情--美国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大型商业项目解读2005(8)15.汉斯彼得·马丁.张世鹏全球化陷阱一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199816.毛里齐奥·雏塔.曾羽捷得国际建筑事务所200417.玛格丽特·克劳福德.唐伟城市文化读本.之大型购物中心里的世界200818.文丘里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19.毛里齐奥·维塔.曹羽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200420.毛里齐奥·维塔.曹羽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2004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张群商业消费空间的文化建构——以C购物中心为例2006消费是连接经济与文化的社会活动,它不仅具有经济和营销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过剩经济的出现,消费所具有的文化意义日益凸现。因此,对于消费的社会学研究逐渐成为了热点。然而,国内社会学界对消费的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的分析上,而对作为连接生活系统和生产系统的商业消费空间的研究,却很少有人涉及。本论文是一篇有关商业消费空间的研究,以商业消费空间的典型代表—购物中心作为研究场域,运用社会学研究中的消费文化的分析范式,以实地调查为研究方式,从符号学的角度来对本地一个知名的购物中心进行解读。旨在从分析商品和空间这两个商业消费空间的基本要素入手,来探讨在商业消费空间中文化的建构过程及其文化意义。本研究认为,购物中心所陈列的商品及其空间,是通过相应的符号化机制来获得文化意义。由于这种文化的建构,使购物中心除了本身外显性的物质功能之外,还表现出特定的文化意义。在购物中心里,物质商品已俨然成为一种文化商品,而购物中心本身也成为一种符号性的空间。它不仅使购物的性质发生了改变,而且还成为了自由、快乐、富裕的符号和象征。2.学位论文江鹏南京1912与上海新天地室内外设计方法研究2009上海新天地的成功,使得“建筑保护与商业开发并举”的模式成了目前国内城市改造中处理老建筑群的主要方法。这种近现代风貌消费空间的塑造其实是建筑符号与消费文化结合的产物,是借助特定历史与文化氛围的创造而被符号化的空间。不仅是视觉上的一次冲击,更对此类消费空间中的室外设计方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代建筑文化在消费社会下所应有的反应。@@消费文化的诸多特征使得当代的室内设计,艺术设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概念,无论从意念到方法。设计已经成为消费的一部分,也更需要文化导向,这就需要设计师寻求更高的切入点,加强概念,突出符号。@@文章以老建筑群改造为研究对象,以上海新天地和南京1912为例,以建筑学和环境艺术理论为基点,通过相关学科带动设计研究。从近代建筑符号和城市风貌研究开始,对两个案例的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商业包装手法全面审视,辅以个别实例剖析,对不同类型的消费空间的设计手法和艺术特征加以梳理。@@此外,文章还在设计与消费文化两个维度下对此类消费空间的当下的室内外设计进行背景及拓展进行研究。趋势所见,这类特殊消费空间的兴起将不断的改变城市的面貌,改变人们的消费哲学,传播新的生活观念,本文在最后做了一定的展望。@@全文约 46,000字,图表95幅。@@关键词:老建筑;符号;室内外设计;消费空间;消费文化3.期刊论文简家秀.吴家炜.周金星.JIANJia-xiu.WUJia-wei.ZHOUJin-xing"星巴克"现象与餐厅酒吧的设计趋势-茂名学院学报2007,17(3)透过"星巴克"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的现象,分析了在消费时尚观影响下的西餐厅、酒吧室内设计的趋势,认为要在全球消费文化共同发展的趋势中,坚持为中国的消费文化设计有特色的消费空间是社会继续发展的需要.4.学位论文叶晓倩行走宜家:宜家的物品体系与消费空间分析2007城市空间中最显著且易于辨认的符号是由建筑物所形构而成的。各种建筑物所形塑的空间是整个城市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本论文将以特定的消费空间——宜家家居(IKEA)为研究对象,以田野调查为研究方法,借助西方文化研究理论对其空间形态及物品体系进行个案解读。在东方文化的语境下,来自瑞典的宜家家居是一个异质性的文化空间。作为一块封闭的想象西方的飞地,为我们提供了典型的和充分的可阐释性。另一方面,宜家的空间形态及物品体系,以一种与其他消费场域(超市、购物中心等)迥然不同的方式跟消费者发生关联,并由此建构了某种新型的“物一人”关系。本论文将会逐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宜家的商品和消费空间作为消费文化的表征,其空间形态及其建构方式;宜家的商品陈列和组织方式;宜家的空间和物之间的互动与互释关系;宜家对消费者的吸引和说服;商品的言说媒介、宣示手段及其运作;宜家对消费者内心的幸福诉求的承诺;消费机制对消费者的欲望引诱和心理召唤:消费者的深层消费心理;以及消费者在宜家的消费机制中被激发出来的自我认同、主体性建构、价值观;消费群体中的性别差异及其文化意义,等等。对宜家空间形态及物品系统的阐释,旨在更加完整地展现其作为一处具有特殊性的消费场所的总体轮廓。本文认为,作为现代消费主义的典型表征,宜家的空间配置、物体形态以及言说方式,其表层语义指向“以人为本”的服务性承诺,而其深层语义则最大限度地调控和掌握人的感官,将主体融入并取消在作为客体的物当中,从而达到最终获利的目的。在本质上,宜家仍然属于一个物主体的消费场域。物不仅占据了空间,也占有了人。5.学位论文张贝贝女性时尚杂志对女性消费引导的研究2009在传统社会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商品相对不足的制约,消费的表现空间和传播手段也受到限制。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兴起,商品日益丰富化和多样化,人们可支配收入日趋增加,这就为消费空间的扩大提供了可能性,必然推动了新的消费环境即消费社会的产生。今天,我们就处在消费空间日趋膨胀、商品相对过剩、人们的消费欲望不断高涨的消费环境里。在这种背景下,从商家到市场营销,再到大众传媒,都在创造一种鼓励、煽动和诱使消费者去扩大消费的社会情景。作为有闲和有钱阶层的中产阶级女性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处于这场消费浪潮的顶尖上,这就促使商家开发新的活跃的消费领域,而中产阶级这一新兴阶层的出现又缺乏社会对自身身份的确认,于是媒体与商家合谋,开发了针对白领女性这一特定中产阶级的时尚杂志。它们既为服饰、化妆品及各类商品的销售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满足了中产阶级女性确认身份与地位的需求。本文试图通过一个全新的视角,在消费文化的背景下,通过分析女性时尚杂志对商品的修饰、包装手段及广告的传播过程,来研究女性时尚杂志对商品符号价值的构建,最后总结出女性时尚杂志引导女性消费的方法和手段。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和符号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目的就是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具体的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宏观层面进入微观现象揭示本质。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女性时尚杂志利用叙事手法、转换模式等手段来操纵着各要素,把文化世界的意义成功地转移到商品中,刻画出理想中的女性形象,使读者在目不暇接的商品中、华丽不实的符号价值中和虚无缥缈的文字中完成了从拜人到拜物直至最后的购物行为。6.学位论文唐雪静消费文化的建筑美景——麦当劳及其它2005当社会佩戴上消费文化的徽章,拿起"配套"的魔法杖,社会人、社会事和社会物就都不再能摆脱他的影响.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表达方式,自然也有理由乐在其中.本文讨论的是最能展现消费文化气质的建筑模式,这一模式要求的不只是传统建筑设计业关注的建筑的技术、艺术与材料(或是哲学等)的概念,而是在(也只能是在)消费文化的背景下产生出来的,新的建筑动态(最新的状态)与动势(未来的发展趋势).最为成熟的例子应该是1955年成立的,如今在全世界已经有三万家餐厅的麦当劳."麦当劳消费文化"作为西方社会先进性的代表逐步向全球推销,小小建筑也几乎处处适用.文中以文化(消费文化)分析的角度来检验麦当劳进驻中国15年以来,都市人的麦当劳消费习惯,试图透过对经营者的经营策略与消费者的消费模式的解读作分析,以探讨麦当劳以及同类建筑(迪斯尼等)是如何使其商品的符号意义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中,进而借助这种消费模式的实践和被认同的形式,创造出新的都市消费空间.以及,上述建筑本身的建筑开发管理系统能够提供给建筑全行业的启示--开发过程的职业化、标准化.以此来假想新型业态--"职业开发"的可能性.7.学位论文辜桂英全球化背景中的城市消费空间——广州市环市东酒吧街研究2008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的城市(尤其是沿海大城市)正在步入消费时代,因应消费行为高度聚集所建构起的消费空间,已成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全球化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城市经济空间的影响上,更深刻地体现在对人们生活空间的影响上。以酒吧为代表的现代休闲消费空间正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化导向和生活导向的消费空间,它因全球化而进入中国,并吸引着全球化的消费者,体现着全球化的消费模式。因此,本文在综合应用人文地理学和消费社会学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对环市东酒吧消费空间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分析和探讨全球化对城市生活空间的影响。本论文的核心内容有三:(1)梳理环市东酒吧消费空间的发展历程,揭示其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发展特性;(2)分析环市东酒吧消费空间的生产与消费过程,及其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涵;(3)从全球化、都市(广州)、地点(环市东)三个层面探讨环市东酒吧消费空间的形成机制。通过上述研究,笔者发现:环市东酒吧无可置疑是全球化尤其是消费文化全球化的直接结果和重要表征;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它已经培养了自已本地的空间生产群体和消费群体,这既是酒吧本身不断本地化的结果,也是广州这座城市不断加速全球化进程的收获。在此过程中,全球化.本地化、消费文化时间.空间、经营者、消费者及其经营/消费实践在酒吧里结成了复杂的结构网络,它既表现和展示了酒吧消费空间的空间特性和形塑过程,也诠释了酒吧消费空间的形成机制。8.期刊论文吴晓.WUXiao消费时代民族艺术的新型存显方式——湘西德夯苗寨的个案分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24(2)受制于消费时代的文化逻辑影响,民族艺术原本得以存显的村落语境逐渐嬗变为一个文化消费空间.置身于这种新的文化消费语境中的民族艺术,一改其作为特定族群生活样式的文化属性,从而裂变为诉诸旅游文化消费需求的展演样式,以景观化和舞台化的叙事方式,能够不断适应新的文化语境,由此而成为一种崭新形态的消费文本,实质上已经成为消费时代民族艺术的一种新型存显方式.9.会议论文邓化媛.张京祥消费文化转向下的近代历史风貌区更新改造再解读2008本文基于对消费文化的起源及主要特征的分析,指出消费文化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的倾向已初见端倪。结合上海“新天地”等案例的分析,文章认为近年来国内出现的近代历史风貌区更新改造热潮是在全球消费文化的转向下城市消费空间营造的新形式。对于历史风貌区的消费空间改造,虽然存在着社会公平等问题,但在我国经济制度转轨背景下是符合经济利益和国家意志的最佳选择,是应对近代历史风貌区保护措施不完善、面临被摧毁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现阶段消费文化强势入侵语境下城市空间的主动反应,因此“新天地”模式是在现实消费语境下实现文化遗产物质形态保护的一种最佳选择。10.学位论文俞小雪消费文化影响下都市商业空间环境设计2006消费主义是一种相当有影响的价值观,它带有个性化的选择特征,符号化、象征化成为消费文化的突出表现,商品不再以实物状态表现,使得现今的消费有了复杂的寓意和暗示。设计的处境不再纯洁,它与政治、历史、文化、符号学、商品等发生了联姻,成为当代文化的衍生品。购物空间成为了定义现代城市空间的重要元素,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体验,它不断被革新和重塑以保持对社会变化最敏捷的回应。商业空间与商品一样被消费、被预约和追逐时尚,消费、消费主义、消费行为与商业空间设计互相影响。而消费文化带来了诸如依靠符号化、快感化的消费空间很难建立起地域特色的新文化体系的问题,大众审美和学院审美间的差异的问题,适合消费人群的错位等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其痴迷于表达差异的特点对城市商业空间的文化多样性和真实性也有着消极的影响。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csghhk2009z1051.aspx下载时间:2010年4月13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