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817489
大小:6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5
《案例分析学习笔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简述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的不舍目的和技术要求。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布测目的是首先对国家一二等水准网的大尺度稳定性监测;结合紧密水准测量、重力测量等技术,精化我国似大地水准面;为三四等大地控制网和地方大地控制网的建立提供起始数据。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相邻点间距基线水平分量的中误差不应大于5mm,垂直分量的中误差不应大于10mm;各控制点的相对精度应不低于1*10-7,其点间距平均距离不应超过50km。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复测周期为5年,每次复测执行时间应不超过2年。简述B级、C级GPS网观测的基本技术规定。Gpsb级网观测要求:1卫星截止高度角为10度;2同时贯彻有效卫星不少于4颗;3有效观测卫星总
2、数不少于20颗;4观测时段不少于3;5时段长度不少于23h;6采用间隔为30s。Gpsc级网观测要求:1卫星截止高度角为15度;2同时贯彻有效卫星不少于4颗;3有效观测卫星总数不少于6颗;4观测时段不少于2;5时段长度不少于4h;6采用间隔为10-30s。影响水准测量成果的因素有哪些误差?如何减弱其影响?影像水准测量的因素有:1仪器误差,如i角误差、水准标尺每米真长误差、一对水准标尺零点不等差等;2外界因素引起的误差,如温度变化对i角的影响、大气垂直折光的影响、仪器及尺承沉降的影响所引起的误差等;3观测误差,指人为因素引起的误差;4客观因素的误差,如日月引力产生的误差、重力产生的误差、温度
3、变化产生的误差等。为了减弱这些误差的影响,作业中应注意:严格控制观测时间,选择最佳观测条件;作业前把仪器放在阴凉处半小时,设站时用测伞遮阳;每测段设为偶数站,奇数站和偶数站采用相反的观测程序;每站前后视距尽量相等,视线离开地面足够高度,坡度较大的地段应适当缩短视线;往返测应沿同一路线进行,并使用同一仪器和尺承;对于客观因素产生的误差只能通过改正数的办法予以减弱。什么是大地高、正高、正常高?大地高和正常高有什么关系?正高以大地水准面为高程基准面。地面上任意一点的正高系指该点沿垂涎方向至大地水准面的距离。正常高以似大地水准面为高程基准面。地面上任意一点的正常高系指该点沿垂线方向至是大地水准面的
4、距离。大地高=正常高+高程异常。简述高程异常控制点布设原则。高程异常控制点应均匀分布于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区域。高程异常控制点应具有代表性,点位分布应顾及平原、丘陵和山地等不同的地形类别区域,点位在不同地形类别均应占有一定的比例;在可能的情况下,对丘陵和山地等地形变化剧烈地区应适当加大高程异常控制点分布密度。各级似大地水准面的高程异常控制点宜利用不低于《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基本技术规定》规定精度的大地控制网点和水准网点。简述似大地水准面计算流程。按照GB/T18314-2009的要求完成高程异常控制点GPS测量数据处理。按照GB/T12898-2009的要求完成高程异常控制点水准测量数据处理。
5、高程异常=大地高(由gps测量获得)-正常高(由水准测量方法获得)搜集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区域的重力资料与数字高程模型资料,并按照网格平均重力异常计算要求对数据进行整理。可采用地形均衡重力归算等方法完成重力归算与网格平均重力异常计算。数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参考重力场模型,采用移去-恢复技术,完成重力似大地水准面计算。采用融合技术消除或削弱高程异常控制点与对应的重力似大地水准面的不符值,完成与国家高程系统一致的似大地水准面计算。简述似大地水准面精度检验原则和精度评定方法。布设原则:--检验点的点位应分布均匀,在平原、丘陵和山区等不同的地形类别以及有效区域边缘区均应布设检验点;应采用未参加似大地水
6、准面计算的实测高程异常点作为检验点。--国家似大地水准面相邻检验点的间距不宜超过300km,检验点总数不应少于200个;省级似大地水准面相邻点的间距不宜超过30km,检验点总数不应少于20个。--检验点与用于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的高程异常控制点间的距离应不小于似大地水准面格网间距。--检验点应满足gps观测与水准联测条件。--在利用旧点作为检验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完好性,以及是否满足gps观测与水准联测,符合要求方可利用。检验点数据处理:--GPS数据处理按照GB/T18314-2009的要求处理。--水准数据处理按照GB/T12897-2009和GB/T12898-2009
7、的要执行。--按公式计算检验点的实测高程异常。--利用检验点的大地坐标和拟合后似大地水准面模型计算各检验点的高程异常。似大地水准面精度评定:由似大地水准面模型计算的各检验点高程异常与其实测高程异常不符值计算的中误差,作为似大地水准面精度。简述不同坐标系坐标转换计算流程。1搜集转换区域内重合点成果;2分析、整理用于计算坐标参数的重合点;3确定坐标转换参数计算方法与坐标转换模型;4根据确定的转换方法与转换模型计算坐标转换参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