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充中实”与“无意为文”

“道充中实”与“无意为文”

ID:15699127

大小:33.3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8-04

 “道充中实”与“无意为文”_第1页
 “道充中实”与“无意为文”_第2页
 “道充中实”与“无意为文”_第3页
 “道充中实”与“无意为文”_第4页
 “道充中实”与“无意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 “道充中实”与“无意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道充中实”与“无意为文”2005年6月 第5卷第2期 河北经贸Jr.学(综合版) JournalofHebeiUniversityofEconomicsandTrade(ComprehensiveEdition) Jun.2005 Vo1.5NO.2 “道充中实’’与”无意为文’’ —— 北宋文论中的作家修养论和创作论 马兴祥,刘雪梅 (1.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2.河北经贸大学科研处,河北石家庄050061) 摘要:学界对北宋文论中文道关系的理解向来只从体用角度来论,突出文章的功能论和文学审美价 值,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冲突.实际上,文与道

2、之间除了体用关系外,还有两个方面应注意,即先后关系 和内外关系,这两个方面所涉及到的是作家的修养论和创作方法论,反映了北宋学者对作家修养和创作 方法的一种思考.要全面阐释北宋文论中的文道关系,这两个方面实不应被忽视. 关键词:文道论;道充中实;无意为文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北宋的文道论有不同的含 义.从作品方面来说,文与道的关系是对文学的社 会功能的认识,二者是体用关系.但是从创作主体 而言,文道论的背后又关乎作家的知识和道德的修 养;从方法的角度来说,文道关系又涉及到创作论的 内容.后两方面主要是从先后与内外两个角度阐释 文与道的关系,北宋的文道说由这三方面的意义共

3、 同组成. 文章之工拙,取决于作家内在的修养,即”道充 中实”,而不只是纯粹的艺术技巧问题.所谓”道充 中实”有两个含义:第一,从创作过程来说,主张由 道及文,强调先修道而后作文,”明道”是创作过程 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第二,强调在作文之前 的修养储备,并从人格修养的角度把人品与文品结 合起来,从而形成了这一时期较为集中而鲜明的创 作主体论.这两个方面又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从创作过程来说,宋人主张先道后文,把对道的 修养作为创作的一个必然阶段.宋初的苏舜钦在 《上孙冲谏议书》中提出,文是在道消德薄之后才产 生的,他说:”昔者道之消,德生焉.德之薄,文生 焉.文

4、之弊,词生焉.词之削,诡辩生焉.辩之生 也,害词;词之生也害文;文之生也害道德.”文生于 道与德之后,然上古三代并非没有文章存在,而是因 为”道德胜而后振故也”l】J(卷,这其中已经隐含了 道先文后的意思.欧阳修论古文的创作,也强调作 家的素养对文章写作的重要性,他在《与张秀才 第二书》中说:”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为道必求知 古,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 章而发之,以信后世.”[]’M先要知古明道,而 后运用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然后才是在文章中加 收稿日期:2005—03—11 作者简介:马兴祥(1974一),男,山东泰安人,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

5、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儒家文化与文学;刘雪梅 (1964一),女,湖南湘潭人,河北经贸大学科研处教师. 一 36— 马兴祥,刘雪梅”道充中实”与”无意为文” 以阐发并能流传和取信于后世,为此,他提出了”道 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的思想.他说:”圣人之文虽不 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 不暇着书,苟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 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 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 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 如意者,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人于 渊泉,无不之也.”J(所谓

6、”道胜”,也就是要达 到”道充中实”的境界. 欧阳修关于”道充中实”的思想来于《周易》中 《大畜》卦,他说:”闻古人之于学也,讲之深而信之 笃,其充于中者足,而后发乎外者大以光.譬夫金玉 之有英华,非由靡饰染濯之所为,而由于其质性坚定 而光辉之发自然.《易》之《大畜》日:’刚健笃实,辉 光日新.’谓夫畜于其内者实,而后发为光辉者,日 益新而不竭也.故其文日:’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 畜其德’,此之谓也.”[2]蚴’《大畜》卦所言,是指 内在的道德修养,欧阳修所重视的并不仅仅在道德 方面,而是他在《易童子问》中所广泛阐发的人事之 道.他说:”孔子之后,惟孟轲最知道,然其言

7、不过 于教人树桑麻,畜鸡豚,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 夫二《典》之文,岂不为文?孟轲之言道,岂不为道? 而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盖切于事实而 已.”[2]’聊’’可见,欧阳修的”道”具有鲜明的现实性 和实践意义.他认为,圣人之道并不是遥不可及,只 要做到修百事,而不是有所陷溺,自然可以达到”道 胜”的境界.他说:”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 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 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 一 有工焉,则日:’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 心,日:’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 也.”L2”嗍’欧阳修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