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飞带式垂脊的特征、分布及渊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飞带式垂脊的特征、分布及渊源飞带式垂脊的特征,分布及渊源张一兵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了一种形制比较独特,分布范围相对集中,涉及问题相当广泛,被称为"飞带"的垂脊样式,较为细致地描述了其基本的形制特征,并简要地描述了其亚型的划分,分布范围,探讨了与周边他种主要类型垂脊的对比,产生的渊源等问题,提出了对本式垂脊进行分区分期,分型分式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对中国建筑史和中国古代建筑风格进行微观研究的一种新的尝试.关键词:飞带,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本地工匠.垂脊的样式在我国传统建筑上是较为突出的外观特征之一,而讨论垂脊的专论极为罕见,与此相关的研究更显薄弱.本文讨论的是
2、一种形制比较独特,分布范围相对集中,涉及问题相当广泛的垂脊样式.本文所用素材全部来自笔者实地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此前,笔者尚未见到讨论本题或与本题相关的论文.一特征以现在的深圳,东莞为中心,南到香港全境,西到番禺,广州东部,北到增城,博罗全境,龙门南部,东北到惠州全境,惠阳大部,以及从化,河源,紫金的一小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许许多多传统民居建筑;在这些民居建筑之上,普遍使用着一种形制独特的垂脊,本地工匠称之为"飞带",本文将其全称为"飞带式垂脊",简称为"飞带".无论从功能上,还是从形制上看,使用于祠堂庙宇等公共建筑上的飞带与用于私人住屋上的飞
3、带相比较,既有基本造型的一致性,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再将其分为两个亚型,前者拟称为"大式飞带式垂脊",简称为"大式飞带",后者拟称为"小式飞带式垂脊",简称为"小式飞带".这两种飞带都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特征,即:从建筑物的正面看,垂脊不是从正脊的两端向下延伸,而是从山墙的顶端高高竖起,从山墙的顶端算起,其高度有大式,小式及地域之别,其厚度亦有大式,小式及地域之别.从建筑物的侧面(山面)看,两条垂脊的上部相交干山墙的顶端,形成一个近似三角形的立面,与正脊的关系是各自完全独立的,从尖锐的顶部以倒置的抛物线向下面前后两坡延伸,形成一种特定
4、样式的人字?32?(本地工匠称之为"金字")形山墙面,给人造成一种这是瓦面有明显举折的房屋的假象.当然,实际上凡是使用飞带的建筑物,除了极个别的公共建筑物之外,原则上是不用屋面举折而是直椽到底的.于是我们获得了飞带式垂脊的两个基本条件:1,前后坡两条垂脊在山墙平面的上端互相接合,形成人字(金字)山墙.从垂脊与正脊的关系看,北方流行的正脊为主,垂脊为次的原则,前后坡两条垂脊互不相干,各自分别从正脊脊身上向下延伸的做法,在这里都不存在.垂脊和山墙上部成为装饰的重点.正脊或者仅仅作成一条直线顶接在飞带的上部,成为垂脊的帮衬;或者在尚未延伸到山面时就提前高高翘起
5、,独自成为一组装饰而与垂脊山墙的装饰分庭抗礼,是否与垂脊连接已无关紧要,但不能穿过垂脊与山墙的平面.2,前后坡两条垂脊上缘各自呈倒置的抛物线形向下延伸,大式飞带延伸到下部后向上翘起,小式飞带延伸到中下部后变为直线直到瓦口.这里最关键的是要有倒置的抛物线.飞带式垂脊有两个基本的分支,一为大式,一为小式.划分大式和小式的基本原则也是两条:第一条是使用功能上的,即在一般情况下,大式用于公共建筑,小式用于私人住屋;第二条是形制上的,即在一般情况下,大式飞带下延到接近檐口时转为上翘,并以小平台座承以人物或蹲兽作为收束;小式飞带下延到中下部后,由抛物线变为直线,继续
6、下延至檐I:1.从功能上看,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式飞带与小式飞带有着截然的界限,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将其区分开来.不过在有些情况下,所谓公共建筑与私人住屋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例如一些官宦府第或是富商地主之居,其建造规格往往要达到甚至超过公共建筑物,同时又带有强烈的私人住屋的特征;而另外一些公共建筑物则由于主人的迷信观念或者经济因素而做成小式的.另外所谓公共建筑物不仅是指那些体量巨大,尺度上远远超过一般住屋规格的庙宇祠堂等类型,还包括一些体量较小,甚至有些可视为"微型"的神坛小庙,其形制与做法往往不能严格遵守大式,小式的界限.对于这些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况且从数量上讲也往往是少数特例,不会影响大的原则框架.从形制上看,大式飞带与小式飞带之间的区别也并不是很大,只要抓住几个要点,就可以解释绝大部分现象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时我们也会遇到极少数特例,形制上处于大式与小式之间.这时我们也不必硬性地将其划分到哪一类中去,而应该解释其特殊的所在.与小式飞带相比,大式飞带(图1)有如下特征:1,一般情况下体量较大.上部从山墙墙身的顶点算起,到飞带的顶点,其净高度一般都有600mm以上,较高者可达1500ram以上(图2).2,脊身厚度从基部向顶部的收分较小,有时不甚明显.一般脊身基部的厚度在lOOmm左右,而向上
8、的收分在lO00mm的高度也仅仅有40mm左右.因此两条垂脊相交处的脊尖上大都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