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598254
大小:3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4
《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的有效开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的有效开展 [摘要]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只有明确观察目的、把握特征要素、灵活运用方法、营造科研文化,才能提高课堂观察的有效性。明确目的需要聚焦质量、促进改变、成长自我;把握特征需要基于主题、关注情境、精于反思;掌握方法需要倡导多样、系统思考、灵活运用;优化文化需要走向合作、走向日常、走向自觉。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观察;教师主体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课堂观察通常为专业研究人员运用,专业研究人员深入课堂采集相关信息,观察课堂现象,进行课堂研究,从而得出相关结论,揭示教学规律。目前,这种研究方法也正在为一线教师青睐,但这种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与专业研究人员所
2、作的课堂观察是有区别的,不能照搬,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唯有明确观察目的、把握特征要素、灵活运用方法、营造科研文化,才能提高课堂观察的有效性。 一、明确目的:质量、改变、自我 (一)聚焦质量 课堂观察要聚焦质量,就必须观察与分析涉及课堂的主要因素。课堂最基本的要素包括教师、课程、学生和教学方法。那么,课堂观察就应观察与分析四个“是否有利于”:教师素养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包括教师的基本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教学智慧等;课程内容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教师对课程、对教材的把握与解读是否到位、是否科学、是否合理;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包括学生的学习状态
3、、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包括问题的设计、情境的创设、讲解的清晰度、语言的启发性、活动组织的有效性等。教师开展课堂观察,主要就是研究这些因素是如何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可以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的使命。 (二)促进改变 课堂观察不是为了获得一种结论,而是为了促进课堂的改变。这种改变,应体现教师的“三个学会”:第一,学会研究:课堂研究能力的改变。长期以来,无主题、范式化、去情境的次数多收效小的“教研活动”使教师没有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得研究的能力,而课堂观察有助于教师学会课堂研究。第二,学会上课:教学实践能力的改变。课堂观察的直接
4、作用是促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如:通过长期的“提问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就善于提问;通过长期的“师生对话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长于“师生对话”。第三,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变。课堂观察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教学进一步指向“有效”,追求“有效”,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会实现改变。 (三)成长自我 在课堂观察中,“成长自我”或者“成为自己”,是很重要的一种目的。而要5“成长自我”,在课堂观察中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自己的视角,在课堂观察中,应逐步建立自己独特的视角,这种独特的视角不是求“偏”!而是在求真中“求我”:既是有普遍意义的,又是具
5、有个性特征的;第二,自己的发现,在课堂观察时,应善于敏锐地发现问题,见人所未见,当然,这种“人所未见”不是无关痛痒的偶然,而是十分重要的信息;第三,自己的见解,在课堂观察后的反思中,应形成独树一帜的见解,当然这种见解首先应是正确而能给人启迪的。我们应抱着一种“成长自我”的诉求去参与课堂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课堂观察更多的魅力。 二、把握特征:主题、情境、反思 (一)基于主题 课堂观察必定是基于主题的,无论是定量观察还是定性观察,或是其他的种种观察的方法,课堂观察最本质的特点不在于它用了什么具体的方法,而在于它必定是“定向”:第一,功能。要把握好课堂观察的“主题性”特征,首先应理解课
6、堂观察中“主题”的功能,可以说,“主题”是课堂观察的“灵魂”,课堂观察是基于主题的观察,泛化地随便看看必然导致观察的“低效”。课堂观察中选择合适的主题,既能使观察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又易于观察者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甚至是某一领域的“专家”。第二,内容。主题的选择十分重要,主题的合理选择,首先应建立在对课堂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因为课堂观察的主题其实质就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性要素,应建立一个从框架到视角、到观察点的课堂观察主题指南;其次,主题的选择应凸显学校与教师的个性理解,什么学校、谁选择怎样的观察内容是各异的,是与学校、与教师的研究旨趣相关的;再次,主题的选择应有利于从“一斑”中见“全豹”,课堂观
7、察的主题应该是细小而具体的,而不是笼统又抽象的,它其实是提供了一种观察的视角与“进入”的路径,帮助我们最后看到整座高山、进入整个“森林”。第三,类型。从数量上看,课堂观察的主题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但不宜过多,过多的主题会影响观察的有效性;从产生的时间上看,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适时生成的;从“重点”上看,可以教师的“教”为主,也可以学生“学”为主,还可以课堂的文化为主。 (二)关注情境 课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