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509109
大小:3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8-03
《大型铁路客站系统化设计探索-以南京南站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型铁路客站系统化设计探索:以南京南站为例摘要:本着提高设计效率,提升设计质量的原则。我们在南京南站设计过程中逐步开展了系统化设计的探索和试验。将站房建筑整体划分为若干系统,系统的相对独立使系统化设计分工具有可能性。系统化设计是提高设计质量,实现高完成度的必要条件;系统化设计是整合设计资源,实现全过程可控的必由之路。系统化设计可以实现于深化设计和施工的全过程可控,使设计在各个建设环节都可发挥有益的影响,进而保障建筑产品的最终品质。关键词:铁路客站 系统化 集成模块随着当今大型交通建筑、尤其是机场航站建筑的大量设计实施,系统化设计在此过程中已有相当实践,取得了不少有益经验,并已初显其
2、优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国内大型铁路客站依然遵循较为传统的设计模式,系统化设计的理念尚未得到充分推广应用。当前,我国铁路运输事业蓬勃发展,既有的设计模式已无法满足铁路客站建设的整体态势。本着提高设计效率,提升设计质量的原则,我们在南京南站设计过程中逐步开展了系统化设计的探索和试验(图1~3)。根据大型铁路客站功能与空间的特点,如表1,我们将站房建筑整体划分为以下若干系统:竖向交通、卫生间、多功能集成模块、外幕墙、内幕墙、清水混凝土构件、地面铺装、楼面及屋面吊顶、屋面、贵宾室、静态标识。上述系统涵盖了铁路客站建筑空间的基本组成。各系统既相对独立,又普遍联系。系统的相对独立使系统
3、化设计分工具有可能性,而系统间的普遍联系则体现了设计协同的必要性。南京南站的设计历程使我们认识到,系统化设计确实行之有效。它对于大型铁路客站设计具有以下积极意义:(1)系统化设计是顺利完成大型客站建筑设计的有力保障南京南站站房建筑面积约28万m2,主体为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针对这类规模超大的交通建筑,如依照传统模式,设计工作通常按自然层进行分工。由各层的设计人绘制出本层平面后,制图人再绘制大样,而后进行图纸校对。这样的设计模式已延用多年,然而在工程项目日趋复杂,设计周期日益紧迫的今天,它已不再适应多人多专业协同工作所要求的即时同步快速深入的工作方式。例如,由于设计的逐步优化调整,楼
4、电梯、卫生间、机电管井的位置或平面形式经常会有所改变。这极易导致平面与大样不相一致、竖向交通及机电路由上下不相贯通、建筑设计与其他各专业设计脱节等不良问题。按传统的设计流程,此类问题往往在对图时才会暴露出来,而此时再进行设计修改,时间已非常仓促,对各专业的影响也非常不利。此外,在传统的设计模式下,设计标准及做法的控制也较为困难,这对大型项目尤其不利。以铁路客站的室内外装修设计为例。一般而言,装修随功能特点,用材的档次会有所差别,但总体风格和做法宜尽量统一。然而如果各层由不同的设计人把控,极易造成装修风格不连贯,构造做法不统一的情况。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的设计模式源自手工绘图时代
5、,它以个人工作为中心,缺乏科学的分工和高效的信息传递机制。每个人掌握信息的广度非常有限,信息的时效性也较差。针对上述弊端,我们改革了传统的设计模式:①由单纯以层为单位水平划分工作的模式改为水平划分和以建筑各系统垂直划分相结合的模式:②由平面在先、大样在后,设计信息单向传递的模式改为平面主导、大样同步、设计信息双向即时传递的模式。目录结构规定详见图4。上述工作依托于绘图软件的外部参照功能。通过这一功能,每个设计人都能够即时掌握与之相关的所有设计信息,大大拓宽了设计人掌握信息的广度。整个项目的垂直交通系统由专人负责,因此避免了各层自说白话,上下走不通的情况,杜绝了不必要的设计反复。装修
6、设计的各主要界面也自成系统,专人负责,确保装修效果的连贯完整和做法的精炼统一。数据文件的组织:本工程规模较大,设计内容亦较多。为提高团队工作效率,数据文件划分为以下若干系统。各系统的设计人应保证所设计数据的唯一性,避免设计数据的重复创建和编辑,杜绝因重复修改设计数据而产生的错误。系统构成见表2:页面文件组织:建筑平面的页面文件组织如图6。铁路客站的功能需求有别于一般民用建筑,因此它的设计标准往往高于现行国标。例如:《民用建筑设计规范》规定剧院、体育馆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楼梯踏步宽度最小值为280mm,而铁路客站进站楼梯的踏步宽度最小值定为350mm;又如,一般公共卫生间隔间尺寸达到14
7、00mm×900mm即可满足使用要求,而客站建筑考虑到携带行李的需要,尺寸应适当放宽(图7)。此外铁路客站由于空间尺度巨大,一般采用消防性能化设计,无法套用现行规范。例如,一般公共建筑楼梯净宽达到1200mm即可计入疏散宽度。而根据模拟计算确定,南京南站的楼梯净宽需达到1600mm才可计入疏散宽度。诸如上述特殊的设计要求,如果按传统设计模式,需要所有平面设计人完全掌握,这无疑对设计人的业务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反之,对设计协作产生的互补效应丝毫未加以有效利用(图8、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