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484125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3
《关于新形势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新形势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 论文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培养创业精神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现状的分析,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首先阐述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详细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最后从实际出发,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自我培养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自我培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重要
2、基地,应当把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创新能力一般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提出新理论、新构想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精神等几个方面的内
3、容。原创性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在一起,能使人类知识系统不断丰富和完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产品不断更新。 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有机结合,是判断推理敏捷,概括综合准确,分析思考深刻,联想想象新奇的高级智能思维方式。创新技能是指创新主体在开展创新活动时所需要的实践技能,包括信息加工技能、动手操作技能、运用创新技术的技能和表现及物化创新成果的技能等
4、。创新精神包括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勇于开拓的精神,对新事物的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品质。 二、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1989年的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标志着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迈向了比较系统的轨道。1999年的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进一步深化了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近几年来,大学生科技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到各方面束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活动形式单一 目前的活动主要以团委的活动形式开展,作为第二课堂的一部分,因此相应的投入有限,重视程度
5、不高。虽然学校里的社团和协会很多,但真正和科技创新相关的较少,缺少学术气氛,科技含量不高。就学术报告来看,主动参加的学生较少,高年级的学生参加的较少。很多学术报告可能需要强制学生去听,效果也不理想。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学生涉及的面不广,只有小部分学生参与。 (二)学生自身存在问题3 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有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有创新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由于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致使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产生了灵感,缺少横向联系。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教师
6、的引导,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但由于缺乏广泛的沟通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导致了创新目标不够明确。 (三)学生时间精力得不到保证 科技创新活动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明确的目标。理工学生课程设置的较多,学习压力较大,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科技创新活动。而且学生一开始参与的热情较高,但坚持下去的少。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思维标准化,迷信权威,此外,学生对其它相关学科的了解甚少,也不利于学生发散型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指导教师考核机制不健全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指点,而高校中部分教师本身存在创新意识不强、工程实践能力
7、薄弱的问题,很难对学生很好的进行创新性活动的指导。高校缺乏对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导致教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工作仅仅成为个别教师的“业余爱好”,长期研究的少。 (五)制度建设不完善,经费来源不足 目前没有形成有效的学生科技活动管理制度,且大部分高校没有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研讨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研讨式教学很少。课内教学的实践环节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同时,没有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构,活动经费匮乏都是导致科技活动无法开展的原因。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自我培养的途径探讨 (一)
8、营造良好的氛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统一管理,将创新文化升华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营造群体创新气氛,形成人人参与探索创新的良好风气。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大学生培养方案,在教学中改革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实行启发式、个性化教育,通过采用双语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式针对性地讲解课程重点,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课后布置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