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ID:15210493

大小:5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2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_第1页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_第2页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_第3页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_第4页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教学基本信息题目《两小儿辩日》学科语文年级六年级教材内容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文言文两则》之第二篇个人信息设计者姓名单位清徐县实验小学1.教材分析《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就连象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渗透了要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实事求是的道理。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

2、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2.学情分析    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有一定了解。再次接触文言文,尤其是像《两小儿辩日》这样内容简单有趣涉及科学的,孩子们充满了好奇,有很强的探究欲望。读准确并不是难点,但要读出停顿和韵味就需指导;简单了解故事大意也不是难点,但要品味语言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就需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品味。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

3、习文言文的兴趣。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小儿辩日》,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教学难点: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4.教学过程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1.出示名言:“三人行,必的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引出孔子。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3.老师出示课件孔子的头像,并简介孔子。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1.提出要求,学生尝试读准确、读通顺、读出停顿和韵律。2.同桌互读,互查互帮。3.展示自己读得好的一段或一句

4、,相机指导。4.师范读。5.齐读。三、精读课文,理解文义。1.结合插图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看课后注释,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几个人,讲了他们之间的一件什么事。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线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4.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再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答案。5.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注意重点语句的朗读指导。6.分组齐读3、4小节。7.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四、研读课文,感

5、悟寓意。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而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孩子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2.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五交流学法,培养能力。1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2课件出示: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六拓展延伸,张扬个性。  同学们,我们通过读看找议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老师下面准备了几分快餐,欢迎你们自行选择。1.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巧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2.给两小

6、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3.手机与太阳有关的资料,举办“你对太阳知多少“的探究活动。4.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所想到的。5.板书设计日初出日中一儿:近(大)远(小)                     两小儿辩日         孔子                    不能决也                  ?一儿:远(凉)近(热)  6.教学活动设计(含师生对话设计)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1.引导:“三人行,必的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7、。3.老师出示课件孔子的头像,并简介孔子。孔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博学的人)刚才我们背诵了孔子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知道他是这样说得,那他是不是这样做的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请大家跟老师读课题。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同桌交流。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3.选择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老师随机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