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和高校体能训练问题的研究

体能训练和高校体能训练问题的研究

ID:15116376

大小:103.74 KB

页数:52页

时间:2018-08-01

上传者:U-10243
体能训练和高校体能训练问题的研究_第1页
体能训练和高校体能训练问题的研究_第2页
体能训练和高校体能训练问题的研究_第3页
体能训练和高校体能训练问题的研究_第4页
体能训练和高校体能训练问题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体能训练和高校体能训练问题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体能训练和高校体能训练问题的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体能和体能训练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高等教育中体能训练及体育专业设置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通过400米跑的实例分析了体育运动开展体能训练的逻辑和思路。本文根据体能在不同性别、年龄和种族的人群中的表现和作用将体能训练分为一般性体能训练和专业性体能训练,认为体能训练本身需要与运动项目本身相匹配,满足需求主导原则,具备正确的运动价值观,拥有体能恢复弹性的能力。本文通过大量的对比论证方法,先后分析了我国国民体质和运动优势项目特点,坚持认为正确合理的体能训练是可以改变运动成绩本身,并且使得运动水平和素质更好、更高。最后本文通过对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的设置进行分析,认为高等院校应当加强一般性体能训练的强度和力度,并且需要重视体育理论课和基础课的学习,为提高全民体能意识打下基础。关键字:体能训练   国民体质水平  400米跑IV ResearchonPhysicalPreparationTrainingandItsCollegeEducationIssuesAbstractByresearchingonphysicalperformanceandtraining,wedofurtheranalysisofphysicalperformanceeducationacrossChina’scolleges.Andintheend,wetake400meterscompetitionasanexampletounderstandhowtoestablishawelltrainingplanforphysicalperformance.Inthispaper,wedividephysicalperformanceintogeneralphysicalpreparationTrainingandspecificphysicalpreparationtrainingbasedondifferentgenders,agesandraces,anditconcludesthatthephysicalperformancetrainingshouldgoalongwiththesports’characters,andshouldbedemand-oriented,andbeelastic.Usingalotofcomparisons,itmakeanalysisofournationalphysiqueandouradvantageoussportswiththeconclusionthatawell-designedphysicalpreparationtrainingoughttomaketheathletesmuchstronger.Atlast,wefocusonthephysicalperformanceeducationacrossChina’scolleges,wethinkthatcollegesshouldstrengthenthegeneralphysicalpreparationtrainingtobuildabetterfoundationofphysicalperformanceandalsoboostmoretheoreticalandbasiceducationforphysicalperformance.KeyWords:Physicaltraining;NationalPhysique;400meterIV 目录第一章绪论1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1.体能和体能训练21.1.2.研究意义41.1.3.研究目的61.2.国内外研究综述61.2.1.国内研究综述61.2.2.国外研究综述91.2.3.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91.3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01.3.1研究思路及框架101.3.2研究内容111.3.3拟采用的方法121.4创新与不足121.4.1可能的创新121.4.2可能存在的不足13第二章体能训练与体育142.1.体能训练142.1.1.体能训练的原则和模式142.1.2.体能训练方法172.1.3.国民体质和体能202.1.4.体能训练的政策支持252.2.体能训练与体育272.2.1.体能训练与体育的关系272.2.2.体能训练与体育发展实践28第三章高校体育教育与体能训练353.1.高校体育专业和体育课程设置现状35IV 3.2.以400米跑为例开展体能训练的必要性393.2.1.运动特点393.2.2.体能要求和恢复413.2.3.训练计划41第四章结论与建议444.1结论444.2建议44参考文献46致谢48IV 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动了全民健身,全民奥运的热潮,并且从2008年起每年的8月8号被确立为全民健身日。近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县级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实施办法》。该办法的颁布,将有效解决部分欠发达地区体育健身公共设施相对陈旧、服务于公众的健身场馆设施相对短缺等突出问题。从全民健身到县级健身中心项目,国家对于大力发展全民体育事业可谓十分重视,必将带动全民健身的快速发展。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准备也将填补冬季运动项目的空缺,将更大力度引导全民冬季运动的开展。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将推动冬季运动在我国的普及,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整体发展,提升国民身体素质。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高校体育专业及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奥运会这种国际赛事吸引了更多年轻人选择体育专业,以国际视角带动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更多资金、人力等资源进入体育专业,这无疑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奥运会为中国的体育产业打开了国际之门,使我国的体育产业走上了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与此同时,高校体育产业及体育教育也应该以相同的思路发展。北京奥运会的准备过程中我们发现,最缺的是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专业人才作为基础。同样的,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和运作,也需要一批有体育专业知识,同时体育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带领高校体育教育冲出重围。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应注重市场化需求,特别要注意学科间的交往和交互,相互渗透,相互扶持,加大人才的培养,努力引进创新型的体育复合型人才,将本校的体育教育逐渐的发展起来。相信通过2022年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洗礼之后,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将会上新的台阶。教育部每年会对各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其中重要的调研内容就是有关体能训练的项目。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调查研究问卷》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平均占体育课时总量最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48 全校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主要包括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作为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的重点考察项目,此外,调研还重点考察了学校或院系要求早锻炼或出早操的学生的情况、掌握2项及以上体育锻炼项目的学生占全校本专科学生的比例、学校在帮助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方面的有效措施等。在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方面,教育部重点关注了高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情况,学校是否建立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或类似机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应用情况,并倡导将体质健康状况、体育课成绩、参与体育活动等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最为体能训练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教育部门对于高校大学生体能的锻炼是高度重视的。1.1.1.体能和体能训练(1)体能的定义体能训练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分。广义的体能概念涵盖“体适能”,指的是人体身体素质水平的总和,亦可以被定义为“人类的身体形态体征及其所表现出的运动能力”,即凡是与人类身体健康与发展相关的身体因素都可以被纳入体能范围。体能和体适能区别较小,没有严格界限,本质上是一种事物的两种不同叫法,通常都是指人的身体素质,从竞技体育层面上说,这种面向职业运动员,训练目的是为了提高运动成绩的称为“竞技体能”。从大众健身层面上讲,这种面向大众人群,训练目的是为了身体健康,则可以叫做“健康体适能”。体能的范畴不止于“心肺耐力”或者力量,一个人可以轻轻松松地完成半程马拉松,或者深蹲2倍体重,或者俄式挺身,并不能认为体能是有保障的。这类体能可以称为专项体能,即可以理解为通常所说的狭义的体能,狭义的体能是一系列专项体能以一定组织形式的展现。美国体能协会(NSCA)对体能定义为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即力量与体质状态,现已成为“体能”的代名词,NSCA认为肌肉力量素质是其他身体素质的“基本功”,没有力量素质作为支撑,其他身体素质方面都只能是空中楼阁。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对体适能给出了两个更精准的定义,健康体适能和竞技体适能,健康体适能指的是人体基本的生命体征和身体素质(即基48 本功),而竞技体适能则强调了外在的运动表现(即累积加成)。越高水平的比赛对竞技体适能的要求越高,但本质上未必符合健康的原则。因此可以看出,关于体能的定义,NSCA侧重于是运动员竞技的体能训练,而ACSM更侧重运动医学和大众健身层面。根据体能在不同性别、年龄和种族的人群中的表现和作用,可将体能分为一般性健康体能和特殊性竞技体能两个水平。一般性健康体能值得是一般大众人群须具备的器官系统的机能,一般性健康体能是特殊性竞技体能的基础。特殊性竞技体能是在一般性健康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竞技体育比赛所需的超额身体机能。不同于一般性健康体能,专业运动员的竞技体能有多种因素共同促成。首先,先天性的体能通过遗传效应而获得,如身体结构等,而后天性的体能则可以通过有效、系统的体能训练而得到提高。适宜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也是竞技体能的重要影响因素。(2)体能训练体能训练的首要任务是根据各个体育运动项目的需要,提高运动素质。因此,须改善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参与者的机能状况,使得参与者的身体形态和状态能够基本适合该运动项目的身体素养要求。人类运动时能量的供给主要来自三大能量代谢系统,并通过神经、骨骼、肌肉等系统协调工作实现。健身、训练或比赛所需要的力量、协调、速度、灵敏、耐力和柔韧等素质,是通过不断完善运动员的能量代谢及神经、肌肉、骨骼等系统的功能来实现的。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能量代谢、神经、肌肉、骨骼等系统的功能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因而,体能训练的开展,首先应当明确该运动项目的活动方式,并据此分析该运动项目需要的能量代谢逻辑和改善运动员的神经、骨骼、肌肉等系统的功能。综上,体能训练亦可分为两大类,即:一般性体能训练GeneralPhysicalPreparationTraining和专项性体能训练SpecificPhysicalPreparation48 Training。GPP一般性体能训练注重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速度、耐力、力量、柔韧和敏捷等等,综合全面,且可以以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训练方式进行,训练方法力求综合全面,不留短板和漏洞。简而言之,即方方面面都要顾全,身体素质相关的各项指标都不落下。SPP专项性体能训练,则是根据专项运动的特点,采用与运动项目相关的训练方式,有针对性的发展与该运动项目相关的额外身体素质。例如举重的训练计划应该围绕提高抓举和挺举成绩,400米跑训练计划应该围绕腿部肌肉的力量和心律等因素来设计,体操或花样滑冰等与艺术结合紧密的运动应该围绕运动员的柔韧性和身体协调性来开展训练计划。简而言之就是,集中资源发展力量、爆发力素质,即需要什么,就练什么,SPP的训练特点是高度专项化,但不全面。如今,体能已成为体育运动中的一个专门名词术语而被广泛使用,而体能训练同样也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提供不可缺少的基本活动能力,系统正确的体能训练利于掌握复杂先进的技术和提高运动成绩,专业正确的体能训练有利于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且有利于在训练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1.1.2.研究意义本文开展研究是基于如下几个出发点:首先,国务院官方发文《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重点在于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可见全民健身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全面健身的大背景下,探讨如何正确开展体能训练,特别对于高校改善体育教育有迫切的要求;其次,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知道体能和体能训练基本上可以分为一般性通识体能和专业竞技体能,如何正确的认识体能训练的内容、价值、原则、方法,有针对性的发展体育教学中关于体能训练的身体机能,并发展运动员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与协调素质,从而形成一套关于身体形态、运动机能、身体素质和体能训练水平的教育模式,对指导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体能训练具有现实的和理论的意义。最后,通过学习国外丰富的体育产业发展经验,以体能训练为基础的大体育产业发展在高校的普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一点与高48 校体育教育并不相悖,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通过探讨高校体育教育中关于体能训练现状的研究,发现目前体能训练存在的若干问题,对于从基础上完善体育教育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形成综合全面的体能训练机制,高校须躬行。根据最近一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体质达到“合格”以上等级的比例按照年龄段分别为20至39岁成年人89.0%,40至59岁成年人88.1%,60至69岁老年人87.1%。其中男性合格比例为88.2%,女性为91.1%,城市人口合格比例为91.1%,乡村为87.2%。但是根据2015国民体质监测报告调查显示,和五年前相比,我国大学生群体尤其是男生的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呈现持续下滑趋势,令人担忧。和2010年相比,我国19岁至22岁年龄段的男生在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和柔韧性等身体素质指标方面全线下降,女生各项指标总体也出现下滑。可以说,指导大学生提升体质水平的任务迫在眉睫,且十分艰巨。大学的体育教育,特别是体能教育和学生在人生其他阶段有着本质的不同,大学的氛围相对自由,思想相对活跃,在大学中,体育教育往往由各校主管体育的部门或者学院统一指导开展,高等教育中如何开展合理、全面的体能训练内容,如何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加体能训练相关活动是值得全面思考的。探讨构建综合全面的体能训练课程体系,立在当下,功在千秋,以高校体能训练机制为着眼点,从而带动社会各界对各群体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以期达到全民健康的最终目标。(2)提高竞技体育成绩,带动体育教育产业化规模化,高校争当排头兵。如果说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是从一般性体能角度出发,那么从专业体能角度出发则可以提高竞技体育成绩,从而带动与竞技体育相关的产业发展。所谓竞技体育,就是在全面发展身体基本素养,最大限度发掘和发挥人体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因素的潜力之上,以追求体育技术高峰且创造更优异、更卓越的运动成绩为目的的运动过程。竞技体育的特点在于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功利性、不确定性和产业性。竞技体育的基础是专项的体能训练,在现代体育竞技赛场上,大学生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高校体育优秀生的培养。发展有中国国情特色的高校竞技体育教育,即配套发展好高校的专项体能训练课程,对于更好的发展竞技体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竞技体育的发展虽然具有功利性,但好处的明显的,最重要的是能够激活高校体育专业的发展,从而带48 动整个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竞技体育带来的体育产业化现象可以为体育教育提供物质基础,从而吸引更多人加入到专项体能训练及竞技体育中来,不仅带来了资本,也带来了人力资源等。全民健康重在发展全面一般性的体能训练标准,而竞技体育相关的专项体能训练则有针对性的、有特定任务和目标的带动体育教育的发展。因此高等学校如何在完善好基础体能训练机制之上,探究发展适合本校和本地区发展的体能训练体系是眼下值得讨论的,高等教育中关于体能训练的内容应当综合一般性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才能更加全面的发展高等体育教育。1.1.3.研究目的通过以上的概述,本文的着眼点主要在于高等教育中的体育教育与体能训练,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有如下几点:首先,通过文献资料的调研,了解国内外体育教育与体能训练的发展,以期能为未来我国高等教育中体育教育提供一定的启示;其次,通过对体能训练和体育教育进行深度分析,研究体能训练的特点和方法,研究体育教育的特点和方法,从而找到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为开展全面综合的体能训练体系提供教育的思路;再者,通过了解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关于体育教育的设置和安排,研究其中对于一般性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设置,发现和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最后,通过对各高校普遍开展的,并适合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的400米跑运动项目进行体能训练和体育教育案例分析,形成一套规范,用以指导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教育和体能训练体系。与此同时,本文在最后还将对未来冬季运动的开展提出了一定的设想,为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提出一定的建议和想法。1.2.国内外研究综述1.2.1.国内研究综述48 (1)关于高校体能训练的研究国内关于体育教育和体能训练的研究主要侧重点在体育教育选课设置,我国竞技体育中体能训练的发展以及各专项体能训练等方面的研究上。袁守龙(2014)从国家体育总局层面、地方省市体育局层面、专业体育学院层面分析了目前我国开展体能训练的现状,袁守龙指出国家体育总局已大量引进国内外体能训练的新理念、新方法,推动了国家队的训练水平和竞技水平。地方体育局,如云南省体育局、北京市体育局、湖北省体育局、辽宁省体育局、安徽省体育局、内蒙古体育局、广东省体育局等多个省市体育局已经投入专门的人力、物力推动体能训练的发展。高等院校体育学院层面也先后探讨成立专门的体能训练教研室和设备基地,如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蓝照光(2015)指出高校开展体能训练教学符合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体能训练技术水平的需要,更是提高教师体育教学技能的需要。同时蓝照光认为目前高校体育选项课中影响体能训练的主要因素主要为没有指定明确的体能训练教学目标,且选项课偏向选择运动量较小和室内的体育项目,体育选项课课程教师业务能力有限且不能将体能训练与专项运动相结合。金凤延(2016)对体育教育和体能训练原则提出指导意见,她认为体育体能训练应当遵循超负荷原则、渐进性原则和专项性原则,且体能教育的训练顺序要安排合理、核心力量的训练要重点突出、强化有氧训练并且突出规范性。范丽萍(2015)则从体能训练的科学技术应用角度出发探讨了体能训练在高等体育教育总的作用,她指出应当利用现代科学思想指导对体能训练进行指导,体能训练过程中要制定科学计划,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活动之中,此外可以应用计算机技术对运动员进行辅助训练,并且要注意体能恢复中营养供给的问题。张良力(2009)对体能训练和我国竞技体育的关系做了研究,他指出我国体育训练目前理论研究和实践技术水平还有较大的缺口,我国应当跨学科研究体能训练对竞技体育的影响,比如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物理学和运动统计学等,使得体能训练实现理论到量化的跨越,更好的服务于体能训练及体育教育。刘振国(2013)指出体能训练对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品质产生积极的影响,体能训练对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形成有着显著影响,体能训练对于培养学生48 进行品德教育与自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且体能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耐力、毅力、灵活度等。关于体能训练方法和热点的研究48 张伟,邓振杰,党红(2015)在对冰球运动的体能训练方法研究中从冰球项目的能量代谢特征、力量特征、柔韧性特征、灵敏性特征对运动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适合冰球运动的体能训练方法,如悬吊训练法、振动力量训练法、绳梯训练法。于红妍,刘敏(2014)通过对1997-2014年以体能训练为主题的文献信息进行研究,发现竞技性体能和大众健身性体能是国际目前体能训练研究的两大核心路径,其中速度训练、训练计划、训练的有效性以及青少年超重问题和近视问题是主要的研究热点。袁守龙(2011)通过对北京奥运会周期以来我国的训练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时指出,北京奥运会周期中,我国体训的特点为周期训练板块化、训练方法结构化、高原训练平原化、体能储备专项化、恢复手段动态化、科技攻关立体化、参赛控制程序化、训练过程数字化且赛练结合一体化,他同时认为现代训练应以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为理念。孔祥星(2009)在研究建议中提出了建立体能训练档案的机制,该机制不但能对现阶段的体能训练提供参考信息,且对周期内运动者的训练科学性提供了可分析的依据,使体能训练更加科学和有效。孔祥星还强调了体能恢复训练中的营养供给和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历昌高(2011)提出了体能框架图的概念,即把走、跑、跳、投、攀、登、爬、跃等基本运动能力与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协调、抗炎热能力、抗寒冷能力、抗时差能力、抗缺氧能力等做映射,得出一个关于体能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分析。陈小平,纪晓楠(2014)认为功能力量训练的关键理念是注重“动作”质量,而“核心区”的重新定位是功能力量训练的重要创新,此外她们还提出了“乳酸阈”和“两极化”训练模式,对于短距离爆发型运动的体能训练也进行了文献研究和总结。张杰(2013)对世界各国警察系统的体能训练方法进行了总结,发现,美国警察的体能训练具体实践包括综合体能训练、模拟任务训练、特殊体能训练,英国包括游泳、救援训练、一般体能训练,日本包括模拟训练、实习、力量耐力素质训练,俄罗斯包括长跑、健身操、身体素质训练,总体而言都重视体能训练的机构化。闫琪(2011)则通过对中美两国体能协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研究中美两国体能训练发展现状和趋势的不同。关于各省高校体能训练的发展情况,赵炳饶、李汉涛等人分别对河南省高校、呼市高校和大连高校体能训练进行了研究,对高校体能训练的现状、特点以及学生体能水平的情况进行调研,最后分别从教学、竞技等方面提出了建议。1.2.2.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对体能训练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各项具体运动的研究。Kleshnev(2009)对皮划艇运动中体能训练进行了研究发现,躯干力量的利用率是该运动的重要因素,人体在进行大强度运动时,躯干的肌肉可以对薄弱环节进行保护,此外还会根据运动部位的力量水平调节四肢肌肉力量的分布,因而躯干力量的使用率可以成为运动时全身力量动员和投入的“标杆”。Bezodis(2008)对20世纪80~90年代的短跑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和成绩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短跑运动员跑速和爆发力的主要动力来源为髋和踝关节的力量。而对于中耐力运动来说,国际上主要的研究内容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对这些项目的影响,Kindermann提出了“两极化”的耐力训练模式,但是由于该训练模式的研究是建立在对历史训练的数据简单统计分析基础上,缺少深入的生物运动学层面的研究。他的研究在短期虽然可以说明某种强度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耐力机能以及运动成绩,但长期而言,却不能指导长期耐力训练。德国运动训练学专家Hohmann(2012)指出高强度训练、赛前训练和个性化训练是竞技体育体能训练的主要组成因素,他从德国队这三方面的体能训练执行情况对德国队奥运会主要失利项目进行分析,认为体能训练应当全面系统且具有针对性。1.2.3.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关于体能训练和体育教育的国内外研究侧重点不同,发展阶段也不同,由于国外开展专业体育竞技的历史比国内要早,因此关于体能训练的研究也与国内有着显著差异。首先,国内的研究仍然基本保留在对一般性体能训练和理论的研究基础上,且是单学科的研究。国际上成功的典型告诉我们,体能训练不单单是体育教育48 一个学科的内容能够覆盖的,需要跨学科间的合作。近年来我国的学者已经开始了跨学科的研究,在400米跑、足球、篮球等运动项目上都取得了显著的学术研究成果。其次,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体能训练的研究缺少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关注,更多的则是放在了对各项体育竞技项目上的体能训练的研究。国内的研究相对注重实际情况,对高校的体能训练的开展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意见,但缺少对整体体育教育设置的分析。最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各项体育运动已经展开了体能训练的专项研究,对于运动本身的特点、供能机制和恢复机制进行了全方面的分析,但是缺少对人群体质的研究和说明,适合国外的体能训练模式未必可以适合我国,适合我国人群的体能训练模式也未必适合国外的人群。综上,本文将吸取国内外优秀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机制与体能训练的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1.3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3.1研究思路及框架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重点则放在介绍有关于高校体育教育和体能训练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上。通过绪论的介绍,将高校体育教育和体能训练现存的几个问题进行阐述,特别是高校体育教育和体能训练在我国的发展问题尚未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和介绍。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体能和体能训练的定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等内容。本文的第二部分则就国外研究综述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重点考察体能和体能训练的基础理论,以及体能训练与体育教育之间的关系。本部分主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将引出第三章高校体育教育与体能训练。48 本文的第三部分则重点研究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与体能训练课程之间的关系,将介绍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设置,高校体能训练开展现状,并以400米跑为例探讨开展体能训练的必要性。1.3.2研究内容理论分析:通过文献资料的调研,了解国内外体育教育与体能训练的发展,对体能训练和体育教育进行深度分析,研究体能训练的特点和方法,研究体育教育的特点和方法,从而找到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关于体育教育的设置和安排进行研究,研究其中对于一般性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设置。通过理论分析,形成关于体育教育和体能训练的系统性理论阐述,从而能够以正确的视角分析高等体育教育中分不同层次的开展体能训练内容的必要性。现实考察:本文的现实考察主要分为国内外体能训练实践的比较考察和以400米跑为主要案例的实际运动项目考察,通过对上述两个方面的考察,得出我国体能训练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和根源,并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此外,以具体的运动项目为例说明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形成体能训练与体育发展的规范式,为普遍开展体育运动项目的体能训练提供一定的指引。政策建议:通过对体能训练模式和体育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总结,以及对具体体育运动项目中体能训练的考察,本文将从体能训练的层次、高校体能训练的设置和开展、我国体能训练的发展等角度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以期为高等院校开展适合本院校实际情况的体能训练体系提供启示。数据枚举:本文从国际重要大赛中的比赛成绩中获取一定的运动项数据,通过简单的数据枚举为上述理论分析和比较分析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并为政策建议提供必要的实践数据支撑。48 1.3.3拟采用的方法比较分析法。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比较了国内外体能训练区别,以此对我国高校开展体育体能训练提供改进方法。本文涉及到的比较分析主要有国内外横向比较,国内体能训练的历史纵向比较,比较分析法为发现问题和发现问题存在的根源提供了有力工具。实证分析法。本文的实证分析主要体现在:国内外近年来重要体育竞技的成绩实证、国内外体能训练方法的实证、400米跑的体能训练的实证分析和国内高等院校体育专业设置的实证分析。同时,本文将运用规范分析方法来阐述文中的相关问题,使本文的观点都能够立于事实基础之上,更加生动形象。实证分析是建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最终同样为理论服务,本文所研究的实例能够从侧面或正面反映科学的体能训练是必要的。1.4创新与不足1.4.1可能的创新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调研,了解国内外体育教育与体能训练的发展,通过对体能训练和体育教育进行深度分析,研究体能训练的特点和方法,研究体育教育的特点和方法,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主要在于:首先,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关于体能训练和体育教育方面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阅读,本文对体能训练机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根据比较分析的结果分析了我国体能训练开展情况与国外体能训练开展情况之间的差距和不同之处。其次,本文大量采用了实际数据,比如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的数据和运动竞技项目的数据,丰富的数据信息完善了本文的理论架构。通过对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体育课程和体能训练相关的设置,为实例分析和比较分析提供了一手资料。最后,本文以具体的运动项目为例研究了体能训练开展的情况,并且通过对该项运动的运动机制、运动员身体结构和素质等进行分析,对适合该运动的48 体能训练机制提出了设想和建议。该分析方法同样适用其他运动项目和体育教育领域。1.4.2可能存在的不足尽管本文试图全面综合的分析体育教育和体能训练之间的关系,以期说明体能训练开展的必要性。但是由于受到数据、理论研究现状等因素的限制,本研究仍然存在值得改善的地方。首先,数据分析的有限。有关于体能训练的数据不仅涉及到体育专业相关知识,与运动生理学、人体学等各方面有密切的联系,而关于这部分数据的深度分析则无法从体育教育专业角度进行。此外,关于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设置和体能训练机制的数据,由于标准和规范的不一致,导致这部分的数据无法进行合并分析,对结果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缺少调查问卷式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时发现,关于体能训练的研究方法中,研究调查问卷的形式较少,多数都是停留在文献资料的总结和归纳基础上。而调查问卷的优势在于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研究对象对该问题的分布情况,但是由于体能训练在我国尚且出于起步的阶段,进行调查问卷的必要性和意义还有待考证。48 第二章体能训练与体育2.1.体能训练本文所研究的体能的是人体身体素质水平的总和,亦可以被定义为“人类的身体形态体征及其所表现出的运动能力”,即凡是与人类身体健康与发展相关的身体因素都可以被纳入体能范围,即一个广义的概念。由上述可知,体能训练亦可分为一般性体能训练和专项性体能训练两大类。GPP一般性体能训练注重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速度、耐力、力量、柔韧和敏捷等等,综合全面。SPP专项性体能训练,则是根据专项运动的特点,采用与运动项目相关的训练方式,有针对性的发展与该运动项目相关的额外身体素质。2.1.1.体能训练的原则和模式所谓模式,是一个系统化的概念,是方法的统筹和集合,体能训练模式聚焦于体能训练的思路和思维,是将各种体能训练方法的抽象。我国运动队对体能训练的认知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是上个世界90年代起,我国逐渐在国际体育竞技舞台上出现,并且意识到体能训练的欠缺,虽然有所意识,但是所采取的措施却是片面的,受制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第二阶段则是国家体育总局从组织层面开始主动推动体能训练研究的开展,不断派出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到国外进行体能训练方面的交流和学习,这其中比较著名的学者就是袁守龙等人。此外,国家体育总局还积极促成与美国专业体能训练机构的合作,如AP、IHP等。通过科学体能训练理念在国内的推广,“体能教练”这一职位也逐渐在国家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体能训练需要遵循若干原则:(1)体能训练的模式要与该运动项目本身相匹配。单个运动能力的体能训练应该与该运动能力在竞赛中表现出的运动结构、力量结构相匹配;复合运动能力的体能训练应当与该运动竞赛时各个环节相一致,且综合考虑环境、心理等因素。48 (2)需求主导原则。体能训练的开展必须要与运动本身在竞赛中综合需为主导,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进行体能训练的设计,体能训练要有主次之分,有优先原则。(3)正确的运动价值观。竞技体育成绩固然重要,但是体能训练只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体力的合理配置,无法从根本上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因此体能训练体系中应该加强正确的训练观、价值观,培养运动员的抗干扰能力。(4)体能恢复弹性原则。体能恢复是体能训练中的重要指标,系统合理的体能训练应当保证运动员及时地恢复正常体能状态,从而良性循环,达到体训练真正与体质融合。不合理的体能训练会造成运动员无法短期恢复体能状态,从而影响可持续的运动效应,甚至有可能造成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破坏。(5)体能训练的负荷和对抗原则。魔鬼式的训练方式固然能够短期提高体育成绩,但是不一定符合运动水平的要求,因此体能训练的负荷需要与运动水平保持一致。此外,应当在体能训练中强化对抗模式,即对困难情况和条件的对抗,对心理环境的对抗,对外界竞争环境的对抗等。综合体能训练模式。综合体能训练模式是综合考虑了规划、体能训练和评价三个方面构建的新型体能训练模式,不同于简单的突击高负荷的训练,综合体能训练更加强调体能训练与体育运动本身的协调与互动。综合体能训练模式包括体能规划部分、体能训练部分和体能保障部分。体能规划分为体能评估阶段、体能训练准备和整合阶段。48 体能训练部分包括了爆发力训练、运动机能提升、运动代谢、体能恢复、营养补充和心理训练,专项体能训练以及运动机能训练也是体能训练部分的重要组成。体能保障部分包括:体能医学支持(诊断、心理)、理疗康复(减少损伤、机体保护等)、体能训练规划的评价、体能训练计划制定的独立性和整合整改提高。图2-1:综合体能训练模式结构图核心力量训练模式核心力量起初被应用在运动医学康复领域,后来逐渐被使用到竞技体育领域。核心的概念,从身体结构来看,是最接近人体重心的中坚部分,不仅对人体姿态起着稳定和协调的作用,而且也是整个人体发力的主要核心环节,有着上下肢协调用力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通过核心力量的训练,带动运动员核心区域的力量、速度等,从而极大地提高体能训练的成效。体教结合的实战训练模式实战是竞技体育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体能训练,特别是专业体能训练也不应当绕开实战而空谈。体能训练应该与实战的每一个环节相结合,如在400米跑中,何时发挥爆发力,何时发挥冲击力,何时巧用韧性等身体体能素质,在运动开展过程中的每个时刻都与体能训练的合理安排息息相关。而实战训练需要建立在体教结合的基础之上,所谓体教结合,是指体能训练应当与教育密切结合,只有拥有坚实的教育基础和受众,开展广泛的体能训练才有基础可依48 靠,例如美国的竞技体育体制以中学和大学为中心,尤其是美国的中学为美国大学乃至职业体育联盟输送了大量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而美国大学有着良好的体能训练设施、训练环境以及高水平的教练员、陪练员和服务人员,是美国职业体育人才的后备基地。综上,体能训练模式是综合一般性体能训练、专业训练为一体的训练体系,需要加大对核心力量的训练模式,此外注重体教结合的实战训练。2.1.2.体能训练方法相对于模式而言,方法更加具体到实践环节,是模式的明细,如果说模式是体能训练的纲领,那么方法则是体能训练的具体细则,体能训练方法有着如下基本特点:具体化。体能训练不是一种机制,也不是一种指引,是结合具体运动具体环节甚至是具体环境展开的一项或多项体能培训活动;多样化。体能训练方法不像模式,不能够全盘指引年全部运动项目的训练,每一项运动本身都有符合自身运动特点的训练方法。如,本文将在下文阐述400米跑的体能训练方法。体能训练方法是在体能训练活动中,为了提高体能训练水平和运动竞技水平、完成体能训练任务的一系列途径和措施。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不同体能训练方法的功能和特点有助于顺利完成体能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有助于有效地控制各种竞技能力的发展进程;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体能训练方法一般包括: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运动负荷及其变换方式、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和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等要素。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是指体能训练所涉及的动作要领和组合,运动负荷及其变换方式是指体能训练给运动员带来的整体的负荷以及负荷更新周期和转变形式。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指的是体能训练方法的安排逻辑和组合逻辑,是训练方法的实施方式。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强调的是体能训练方法的信息48 传递通道,属于体能训练的附加。而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是将与体能相关的外部环境纳入体能训练方法的实施进程中,从而更加综合全面的考虑影响体能训练成效的因素。从大的分类来看,体能训练方法分为整体控制方法和具体操作方法。整体控制法是从宏观的角度衡量体能训练安排,而具体控制法是具体到每一个运动项目的每一个动作环节来考量。科学地认识和应用不同训练方法不仅有助于正确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中不同环节中具体的训练要领和任务;还有助于科学地提高运动员的该运动项目下的竞技能力。(1)模式训练法。模式训练法是一种以特定规范型和目标型运动水平为目标的,并针对该典范进行体能研究制定合理的体能训练方法,通过不断逼近该典范型从而达到体能训练的效果。该方法的组成元素为: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方法。该方法属于被动体能训练方法,只要目标模型发生的变化,该方法就需要紧跟着发生改变。该方法需要使用到大量的运动数据,分析模型和评价方法,是非常直接且技术手段较高的训练方法。首先,体能训练设计者需要分析该运动规范水平的影响因素,从而获取该运动项目不同典范型的影响因素的参数,并作为体能训练的输入项。例如,通过观察国际赛场上400米跑的成绩突出者,他们具有的身体形态特点,这些运动员的身体是否匀称,是否腿长体轻,骨盆大小,胸围大小,膝、踝关节的围度特征,跟踺的规模和特点以及足弓是否较大等。然后,通过上述分析建立的输入参数设计影响运动员体能水平和运动经济水平的运动模型,用以指导建立体能训练方法。(2)程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是一种将训练过程各个单元有逻辑地整合成一套系统的训练程序的方法,同时对训练过程中进行科学的控制。该训练方法的组成单元分别为体能训练单元、体能训练后期检查方法和评价标准。程序训练方法具有系统化性、定型化和程序化的特点。第一步通过将完整的运动过程科学合理地进行拆分为若干的环节,然后根据不同的环节分别进行不同的训练措施。第二步,通48 过对原运动过程的完整拆分,再将各个环节有机的整合,完整地进行系统化的体能训练。其中第一步分解是程序分析法的重要一环,常用的分解方法有单纯分解法、递进分解法、顺进分解法、逆进分解法、交叉分解法和双向分解法,采用何种分解方法应当根据具体的运动项目具体考察。程序训练法中除了分解和整合之外,对体能训练的评价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能训练必须根据体能训练的评价开展重复训练,有简单的短时间持续训练法、较严格的中长时间持续训练法和长时间持续训练法。与持续训练法相对应的则是间接训练法,同样也是基于程序训练法中的体能训练评价开展的,间隔训练法适应那些负荷较大的运动和训练,一般分为高强度间隔训练、强化性间隔训练和发展性间隔训练。可以看出,程序训练法考虑了运动负荷、频率以及评价的因素,实现了从分解到综合,从综合到分解的双向训练机制。体能训练方法在国际上的先进实践。美国的体能训练方法非常专业化、职业化和产业化,在美国,体能训练方法已经成为运动项目开展前必不可少的准备,并且突出强调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体系和新的流程。在美国体能训练机制中,随处可见模式训练法和程序训练法的身影。例如,模式训练法的应用中,美国体能训练专家大多都有职业运动的经历,他们对体能训练的研究首先就是基于自己对该项运动的模式的研究,强调体能训练的每一个动作的设计都需要与该运动相结合,并且从运动的肌肉特征、机体系统的特点等角度将影响运动项目的因素逐一挑选出来,并根据科学化、计算机程序进行模拟,应用到实际的体能训练中,不断缩小实验与实践的差距。程序训练法下,美国的体能训练将运动训练拆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体能训练、功能性体能训练和专业体能训练,同时根据流程又将每一项体能训练分为四大阶段:健康状况评估阶段、运动能力测评阶段、整合阶段和心理训练阶段。美国体能训练还着重强调了“准备活动的程序化”,这一点也是美国体能训练的一大创新亮点,将以往容易被忽视的准备运动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重点加强运动的激活、动作延展训练、组合动作训练和专项动作激活。48 2.1.3.国民体质和体能2.1.3.1.体质与体能的区别体质的概念是指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个体体质的不同,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而在上文的表述中,我们知道广义的体能是指人体身体素质水平的总和,即凡是与人类身体健康与发展相关的身体因素都可以被纳入体能范围。首先,从范围来看,本文认为体质的范围要比体能大,体质可以包括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的因素、生理生化功能水平(包括机体新陈代谢功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包括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以及其他运动能力)、心理状态和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我们可以看到体能正是体质中关于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一部分;其次,从影响因素来看,影响体质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营养、教育、体育锻炼、卫生保健、生活方式等,先天性因素占据重要的影响力,但是对于体能来说,我们更加强调后天的锻炼方法和机制的影响。最后,体能往往侧重于具象,即人与人之间的体能差距较大,而体质往往是一群人、一个种族、一个地理位置的概念,体质的改造难度较大,而体能往往可以通过系统的训练实现质的飞跃。2.1.3.2.国民体质监测我国从2002年起就开始了国民体质监测制度,目的是了解我国国民体质现状和变化规律;评价体质状况和体育锻炼效果;科学指导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口素质。同我国国民体质监测相比,日本设置了各年龄通用测试指标;增加了健康评价的内容,并且关注精神状态。美国更加注重学校体育与卫生、保健、娱乐活动的结合;运动预防与治疗、个人体质监测及随访、运动处方学等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48 我国国民体质的研究先后经历了如下过程,1951年制定了《暑期体育锻炼标准》和《冬季体育锻炼标准》,1952年开始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56年制定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劳卫制》),1964年《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得以推出,1975年首次推出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82和1990年修改),1990年执行了《学生体育合格标准》,1996年国家制定了《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2002年开始实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和国民体质监测制度,2003年制定了《国民体质测定标准》,2007年,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施行方案)》施行,2009年,在全民建设的浪潮下,推出了《全民健身条例》。关于成年人的体质研究国家先后于1994和1997年进行了调研。1994年,国家对22个省(区市)的21个行业中的64个大中型企业11万余人进行了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共20项指标的测试,年龄段为男18~59、女18~54。1997年,对19个省(区市)10万余人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共19项指标进行了研究。其中对于大学生体质测试的指标主要有:年级评价指标分值备注大学身高标准体重10必测肺活量体重指数20必测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台阶试验30选测一项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掷实心球、握力体重指数20选测一项48 50米跑、立定跳远、跳绳、篮球运球、足球运球、排球垫球20选测一项表2-1:我国国民体质监测中大学生测试指标对于成年人的测试指标有:类别测试指标20-39岁40-59岁形态身高体重身高体重机能肺活量台阶试验肺活量台阶试验素质握力握力俯卧撑(男)——1分钟仰卧起坐(女)——纵跳——坐位体前屈坐位体前屈选择反应时选择反应时闭眼单脚站立闭眼单脚站立表2-2:我国国民体质监测中大学生测试指标体质测试中体能相关的标准主要有肺活量、台阶试验、握力、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等。其中,肺活量测定人体呼吸的最大通气能力,它的大小反应了肺的容积和肺的扩张能力,是评价人体发育水平和体质状况的一项常用机能指标;48 台阶试验是一项建议的评价心血管系统机能的定量负荷试验;握力主要测试前臂和手部肌肉的力量;坐位体前屈在静止状态下评价躯干、腰、髋等部位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在我国实行全民体质监测制度以来,我国的国民体质不断得以提高,体质问题得到了有效及时的暴露。但是,关于体质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现阶段的体制研究缺乏心理、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考察,这部分的研究时常与体质研究割裂分离,不能全面的反映体质水平;其次,测试指标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筛选。目前的测试指标相对还滞后,更新频率不大,且缺少地理、文化等因素的考量;然后,测试的年龄范围需要扩大,目前的测试年龄划分分别为幼儿(3-6岁)、儿童和青少年(6-12岁和13-22岁)、成年(20-39岁、40-59岁)、老年(60-69岁),应该更加细分年龄段;再者,需要进一步加强运动治疗与康复、运动处方学方面的研究。最后,地方及高校因地制宜的能力有待提高。根据国家2014年国民体质的监测结果,关于在校大学生的体质结果如下:性别年龄组安静脉搏收缩压舒张压肺活量台阶握力背力(岁)(次/分)(毫米汞柱)(毫米汞柱)(毫升)指数(千克)(千克)男20~2478.3119.474.8374656.144.9124.325~2978.2120.476.3374955.945.3125.7女20~2479.5109.870.5248256.826.366.325~2978.9109.670.5246257.326.367.2表2-3::在校大学生体质监测结果(2014)48 国民体质综合达标率的地理分布如下,我们发现综合排名与城镇、乡村的排名基本保持了一致,但是北京市的城镇、乡村情况分布不理想,北京市城镇合格率位居全国第四,但乡村合格率却排名靠后。其他综合、城镇、乡村排名都相对靠前的省市分别为上海、广东、浙江、天津、湖北、山西、重庆、安徽和江西,其中并不像经济分布那样,沿海发达省市的江苏、山东并没有进入前十,而中部地区体质水平表现十分耀眼,湖北、江西、山西和安徽均排名较好。体质水平较差的几个省市分别为河北、四川、湖南、贵州和新疆。省(区、市)总体排名城镇排名乡村排名北京市91.6995.5484.522天津市93594.2791.35河北省84.12886.92579.629山西省93696.9186.316内蒙古自治区85.92488.72281.725辽宁省89.71690.91687.613吉林省87.819901984.323黑龙江省87.820892185.917上海市97.1196.8297.51江苏省91.21392.31489.48浙江省93.7494893.33安徽省91.7893.8988.312福建省88.31890.31885.219江西省91.61092.41390.46山东省91.51192.81289.49河南省91.51293108910湖北省94.2395.1593.24湖南省84.326842884.621广东省95.9296395.72广西壮族自治区86.92388.22484.820海南省90.31592.11587.514四川省84.22786.92679.928贵州省81.53083.33078.430云南省89.11789.32088.711西藏自治区76.43177.93173.931重庆市92.7794.6689.57陕西省87.22288.32385.518甘肃省90.61492.91186.815青海省84.52586.52781.226宁夏回族自治区87.82190.51783.3244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2.52983.72980.527表2-4::我国各省体质水平2.1.3.3.体质与体能的联系体能与体质虽然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在实践中两者却有着不可分的密切关系。首先,体质是体能训练的基础,没有体质的保证,体能训练将会是空中楼阁。无论是一般性体能训练还是专业性体能训练,都必须基于体质的特点,需要充分考虑体质的存在和适应性,制定符合体质发展的体能训练机制。如,需要考虑体质的遗传、环境、营养、教育、体育锻炼、卫生保健、生活方式等因素。其次,体能是体质的某一具象表现。体能在体质基础上进行升华和衍生,用以提高体质水平。体能的发展更多的是后天对体质先天因素的改造,改造的成效是由体能训练方法和机制决定的,因此关注体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注体能后天发展,业也即体能训练方法和机制。最后,体质的整体提高关系到一个国家、高等院校、家庭甚至是每个人,体质的提高是可以通过体能训练水平的提高来实现,但是也需要注意的是,不适当的体能训练不仅不会对体质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反而会损害体质。从一般性体能训练的角度来说,体能训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普遍人群的体质;从专业性体能训练的角度来说,不适当的体能训练虽然短期有可能提高竞技体育的成绩,但是对体质的提高有待商榷。因此在高等院校中,需要发展适合高校体育教学特点的体能训练体系。2.1.4.体能训练的政策支持为了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引导全民健身的潮流,1993年5月24日《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颁发,开启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国家政策化,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中国首部《体育法》,确定了全民健身计划总体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要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纲要将全民健身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围绕进行宣传发动和改革试点,48 初步掀起一个全民健身活动热潮进行,第二阶段通过重点实施,逐步推进,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为长期构建全民健身制度搭建民意基础,第三阶段则是全面展开全民健身计划的各项工作并普遍取得成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北京奥运会将全民健身的热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此,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起,将每年8月8日设置为“全民健身日”,全民建设计划特别强调了知识分子的体育健身问题,积极为知识分子创造体育健身条件,倡导和推广适合其工作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重视对中高级知识分子进行健康检查和体质测定工作,也就是说高等院校开展普遍的体能训练是有政策支持和基础的。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也加大了对全民健身的引导和支持力度,提出了十大新举措。构建便民利民的新型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设施和活动;强化政府的主体责任,加大对政府的绩效考核;做实部门齐抓共管,联合9大部委共同推进政策落实;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创建运动休闲城市和体育强县,把体育强国落到体育强省、体育强市、体育强县,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实施“体育+”行动计划,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互联网+全民健身;构建整套调动百姓参与全民健身积极性的体制机制。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全民健身的政策,如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并对全民健身消费给予财政补贴,支持全民健身消费。北京市2017年将拿出1.2亿元公共预算,支持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互动平台)建设,并且重点对条例的实施进行检查,包括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使用和开放、组织机制创新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等。山东省更是简历了全民健身运动会,提高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鼓励各界群众广泛参与,山东省全民健身运动会羡慕包括万人系列活动、人大众竞技和群赛事三大板块,大多数的运动项目都是一般民众喜闻乐见且容易参与的项目,并且将群众赛事活动与健康养生、旅游休闲等有机结合。河南省搭建了全民健身在线网络平台,分享全民健身的信息和政策,与一般民众交流健身体会。河南省全民健身在线平台分为群众体育、社会体育、老年体育三大板块,并不定期组织全省范围内的大众健身赛事。48 高等院校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展以阳光运动为主题的校园体能训练活动。首先,高等院校编纂了一系列关于体能训练(锻炼)的指导读物,从理论上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体能训练和运动健身的必要性。其次,大学生运动会在各大院校都已经成为一年一度的盛会,且各校的运动会记录也不断被刷新,可以说形成了校运会—院系运动会—各学生组织团体/基层党组织运动会的运动会体系,大学校园里形成了一股运动的好风气,营造了一种热爱运动,坚持运动的好风尚。在专业项目体能训练方面,近年来通过借鉴学习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专业体能训练理论和方法,为了提高身体运动能力,并引导形成全面多层次的训练体系,我国开始探索体能训练师资格,体能训练师主要围绕.现代体能训练科学实践、肌筋膜释放训练、动作整合与快速伸缩复合训、功能性动作评估筛查、力量训练(速度灵敏性、耐力、柔韧训练、儿童和老年人的耐力训练)、人体动作模式基本属性与动作效能的内力基础、人体动作模式类型及结构层次、体能训练的核心要素、身体核心区激活训练和医学检查与损伤处理等内容展开。此外,在专业体能训练中,我们还成立了国家体能训练中心,通过专业的体能训练,国家体能训练中心走出了一大批竞技项目冠军人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和层次。各高校也是十分重视本校专业运动员队伍的建设,针对运动队也制定了专门的体能训练计划,并且开设了体能训练相关的课程,用以指导本校专业体能训练的发展和运动队伍的建设。2.2.体能训练与体育2.2.1.体能训练与体育的关系体能训练虽然是从体育运动中发展而来的,但体能训练的意义却远远不止于体育运动本身,体能训练与体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相互发展。首先,体能训练能够提高体育运动的成绩。这一点是体能训练最为直接的作用,例如,对于长跑运动而言,单纯加长训练里数并不能正确地提高运动成绩,可能还会适得其反。正确的体能训练需要考虑到长跑运动的心肺耐心特点,以提供肌肉足够氧气来产生能量。实践同时表明,正确的体能训练同样能够提48 高长跑运动员的乳酸阈值,从而帮助运动员更好的适应长跑这项运动。根据统计数据,世界男子10000米长跑的成绩从最初的30分58.8s提高至26分22.75s(提高了4分36.95s)历时尽87年,平均速度从最初的5.38m/s提高至6.31m/s,这一期间,世界长跑运动员无论从运动装备、赛道的改进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尤其是体能训练方法的不断改良和提高。其次,体能训练对于体育而言,不仅仅是成绩的提高,更多的是可以让一个运动员从各个方面变得更加的优秀,从而实现体质本身的提高。例如,对于大部分铁人三项运动员来说,因为担心肌肉肥大而不喜欢过多的进行体能训练中力量的训练,但是如果希望每次划手、踩踏、跨步消耗更少的细胞和肌纤维的话,则能使得运动员更有效率。最后,体育的发展促使了体能训练越来越成为一门新兴的课题受到多学科多背景的研究,更多的人了解到体能训练,并且开始接触体能训练,使得体能训练更加平民化,最终促成了体能训练的产业化,反过来也使得体育运动走向良心循环的发展道路。由上述简单分析可以看出,体能训练和体育二者不可割裂,是保证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2.2.2.体能训练与体育发展实践上文已经讲述了体能训练于体育之间的双向关系,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我国有关竞技体育和狭义上的体能训练产业的数据来进行简单的分析。首先,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从政策上确定了体能训练开展的重要性,为此我们通过近年来我国在国际运动赛场上的成绩特点来对这项政策的确定给出合理的判断。下表展示的是近年来我国夏季奥运会金牌分布, 198419881992199620002004200820122016射击3 2234521举重4  255855跳水123356767体操51213194 女排1    1  148 击剑1     12 乒乓球 23443444游泳  41 1151柔道  1112 12田径  1112 12羽毛球   143352跆拳道    12212摔跤     11  皮划艇     12  网球     1   射箭      1  蹦床      21 帆船      21 拳击      21 自行车        1合计15516162832513826表2-5:1984年-2016年奥运会我国金牌项目分布表我国在奥运会上的表现虽然不能直接说明体能训练对于体育运动项目本身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将通过与发达国家金牌(乃至奖牌)的项目分布来从侧面为体能训练的作用提供佐证。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队的金牌大项夺金分布主要集中在乒乓球、羽毛球、举重、跳水、射击和体操,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至2016年里约奥运会,这些项目中国队分别获得过28块、18块、34块、40块、22块和26块金牌,占到中国队全部金牌数的74%。我们以伦敦奥运会为例,在伦敦奥运会上,中国队在如上优势项目中共获得27枚金牌,占38块金牌总数的71%,且这27块金牌分布于11个大项。从奖牌获得情况来看,中国队共计在17个大项中有奖牌收账,在22个大项中的116个小项都有取得前8名的成绩。游泳、田径和水上项目共计获得7块金牌(包括游泳的5金、田径的1金5铜、帆船的1金和赛艇的1银),此外拳击和跆拳道有重大突破,各获得1枚金牌,自行车这类大众基础较好的运动项目虽然进步很大,但仍获得金牌的突破,当然最大的遗憾是集体球类项目实力差距较大,只有女排在近年的奥运会中有所收获。从传统的体育大国奥运会参赛规模来看,伦敦奥运会时,美国派出了530人参赛,其中男子261人,女子269人,俄罗斯队派出了436人,男子208人,48 而女子为228人,我国每届奥运会的参赛规模都在不断上升,伦敦奥运会时共派出运动员396人,其中171男运动员,女子225人。从数量上,我们的运动员人数并不逊色于传统的体育强国。但是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美国队金牌的分布相对广泛,金牌产生于13个大项,奖牌产生于16个大项,前8名成绩出自21个大项中的159个小项。美国队的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游泳、田径、球类等相对高负荷的运动项目上。事实上,从奥运会中美两国之间的项目结构差异上可以反映出我国体能训练上的一些问题,我国的优势项目相对集中于个体类运动、小球类项目和技巧性运动项目,而美国队则在基础体能(高负荷)类运动项目(如田径、游泳)和集体类运动项目中有着较大的比较优势。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不代表我国在这些领域就没有突出的成绩,例如我国运动员在竞走项目上的优势相对还是明显的。美国队所在的优势项目有着典型的特点,例如田径和游泳项目对人体体能的生理极限有重要的要求,而这些是需要基于强大的科学研究作为支撑的。而集体类运动项目更加强调了连续高负荷的体能要求和对抗性。这些都是专业体能所全覆盖的内容。因此,可以说从专业体能训练的角度,我国在这方面仍存在需要大量改进和学习的地方。我国田径项目和游泳项目近年来的发展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我国田径运动在近年来世界锦标赛上的成绩对我国田径项目的发展现状作简要分析,下表分别展示的是第12届到第15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前十的国家奖牌数以及中国队的表现情况。排名国家金牌银牌铜牌总数1肯尼亚763162牙买加723123美国666184英国41275埃塞俄比亚33286波兰31487加拿大23387德国233848 9俄罗斯211410古巴210311中国1719表2-6:第15届田径世锦赛奖牌榜排名国家金牌银牌铜牌总数1俄罗斯746172美国6145253牙买加62194肯尼亚543125德国42176埃塞尔比亚334107英国30368捷克20138乌克兰201310法国121422中国0134表2-7:第14届田径世锦赛奖牌榜排名国家金牌银牌铜牌总数1美国1286262俄罗斯946193肯尼亚764174牙买加44195德国33176英国24177中国12148澳大利亚11139埃塞俄比亚104510乌克兰1012表2-8:第13届田径世锦赛奖牌榜排名国家金牌银牌铜牌总数1美国1066222牙买加742133肯尼亚452114俄罗斯436135波兰242848 6德国23497埃塞俄比亚22488英国22269南非210310澳大利亚202413中国1124表2-9:第12届田径世锦赛奖牌榜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田径项目近年来一直水平徘徊在10名以外,奖牌总数基本在4左右,金牌数每届基本维持在1枚入帐。而近年来肯尼亚队和牙买加队发挥相当耀眼,不仅一直保持在世界高水平的方阵,甚至超越了美国和俄罗斯这样的传统田径体育大国,也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博尔特等体育明星的崛起所带来的明星效应对牙买加和肯尼亚两国田径运动的训练水平是不可忽视的。我国在这一大项中的表现近年来一直平平,但是遥想2004年以前中国队的表现,可以说已经发生了积极的进步,事实上我国对田径运动本身也越来越重视,高校、国家队层面都对田径运动的训练下了功夫。在里约奥运周期,国家队田径队开启了1516突破行动计划,尝试走出去,请进来,在此期间聘请了7名外教,加大体能训练,其中有著名教练兰德尔-亨廷顿、霍恩、铅球队教练克拉克、铁饼队教练卡赫尼茨。此外,我国科研所也不断加强与国家田径队的服务,通过每天测量运动员的血脂和其他指标,帮助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使得中国田径体能训练更加科学化、先进化,这些良好的转变也带来了中国田径队成绩的转好,里约奥运会上中国田径队获得了两枚金牌,并斩获多枚奖牌,我们对即将到来的2017年田径世锦赛成绩更加充满期望。与田径项目类似的是我国游泳项目近年来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游泳(不包括跳水项目)的发展可谓有着令人振奋的起色,不断涌现出像孙杨、宁泽涛、叶诗文这样的泳坛名将,下表分别展示的是近几届游泳世锦赛我国家队的成绩表现:48 排名国家金牌银牌铜牌总计1中国151010352美国13146333俄罗斯944174澳大利亚738185英国716146法国51177意大利338148匈牙利334109瑞典321610日本3148表2-10:2015年世锦赛奖牌榜排名国家金牌银牌铜牌总数1美国1599332中国1484263俄罗斯964194法国41495匈牙利41276澳大利亚3110147德国334108巴西325109南非311510西班牙16512表2-11:2013年世锦赛奖牌榜排名国家金牌银牌铜牌总数1美国1769322中国15138363俄罗斯864184巴西40045意大利34296英国33067澳大利亚2104168法国2451148 9荷兰213610希腊2114表2-12:2011年世锦赛奖牌榜上表所直接反映的是我国游泳项目在国际泳坛上的光辉战果,但事实上值得深究的是这其中跳水梦之队的贡献,2015年世锦赛中的15枚金牌,跳水队贡献了10枚,剩下五枚分别来自男子400米自由泳、男子800米自由泳、男子100米自由泳、女子50米仰泳和女子4*100米混合接力。事实上,跳水一直属于国家队的优势项目,水下竞技项目近年确实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了发展水上游泳运动,在悉尼奥运会后,国家提出了119工程(包括游泳、田径和水上),119计划的主要措施除了财政上的支持以外,主要在于引入国外资深的教练系统的开展国家游泳队体能训练的改革,中西结合的训练方法在比赛能力、有氧耐力和恢复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体能训练体系的完善使得中国游泳队在训练、比赛、后勤、医疗保健和管理等方面都实现了飞跃,可以说中国游泳队近年来的比赛战果就是这些措施最好的例证。通过上面对中国队奥运会成绩的简单分析以及对田径和游泳两大高负荷项目的深入研究,我们认为正确的体能训练的确对体育成绩乃至体育水平有着必然的作用,体能训练不仅能够提高运动员的体育竞赛成绩,最关键的是可以让运动员变得更加优秀。48 第三章高校体育教育与体能训练3.1.高校体育专业和体育课程设置现状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的设置一般可以分为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两大专业,其中运动训练专业共设11个冬季类运动项目,48个其他类型的体育项目专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共计3个子项目。其中冬季类的项目包括:越野滑雪、花样滑冰、速度滑冰、冰球、冰壶、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单板滑雪、短道速滑、冬季两项、跳台滑雪。48个其他类别的项目包括射箭、公路自行车、BMX小轮车、现代五项、铁人三项、射击、马术、帆船、击剑、赛艇、皮划艇激流回旋、蹼泳、滑水、摩托艇、举重、柔道、摔跤、拳击、跆拳道、田径、游泳、公开水域游泳、跳水、水球、花样游泳、体操、艺术体操、蹦床、技巧、手球、棒球、垒球、皮划艇静水、足球、篮球、排球、沙滩排球(二人制)、山地自行车、曲棍球、乒乓球、场地自行车、网球、橄榄球、高尔夫球、围棋、羽毛球、国际象棋、登山。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主要包括武术套路、武术散打和中国式摔跤。我国拥有运动训练专业招生资格的院校共计93所,分别如下: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大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渤海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北华大学长春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48 苏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绍兴文理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井冈山大学赣南师范大学宜春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烟台大学聊城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黄河科技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江汉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工业大学衡阳师范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嘉应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理工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天水师范学院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张家口学院内蒙古大学湖南人文科技大学广西大学  表3-1:拥有运动训练专业招生资格的院校其中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院校分别有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大学、青海民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石河子大学等。师范类体育院校共计36所,综合性大学中的苏州大学、西南大学等也开设了运动训练专业。我国拥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资格的院校共计50所,分别如下: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天津师范大学48 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晋中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集美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菏泽学院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黄河科技学院吉首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表3-2:拥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资格的院校接下来,我们将关注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来看,综合性和师范类大学开设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专业体育院校的培养目标,综合性和师范类大学开设运动训练专业更加注重对运动训练基础理论和科学训练理念的培养,并且毕业生可以拥有指导运动训练、拥有运动训练管理知识和教学能力的体育高级综合型人才。而专业型体育院校则更加强调对体育竞技的贡献,并且拥有从事运动训练实践和科学研究的专业人才。我们分别以综合性大学和专业体育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观测我国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安排,总体上可以分为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类,其中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专业理论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和专项课程等。某综合性院校校专业理论课程主要有:运动解剖学、体育概论、运动生理学、体育社会学、运动医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动训练学、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育心理学等,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田径类运动、体操教学与训练、排球教学与训练、足球教学与训练、羽毛球、篮球教学与训练、网球教学与训练等;专项训练课程主要包括:锻炼心理学、健康体适能、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教练学等。48 某专业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主干学科和专业课程、实践课程(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体育俱乐部社会实践和竞赛组织与比赛执裁等)和专业实验(运动机能评定实验、运动技术诊断和运动心理测量)。该校学科基础课包括教育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竞赛学、运动心理学、田径、体操和篮球;专业主干课包括主修专项训练、辅修专项训练、运动训练学、运动选材学、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选修课中竞技体育方向有高级身体功能训练、运动技术分析与诊断、运动生理实验与机能评定、健康体适能、运动损伤防治与急救、运动营养与恢复、运动训练监控等课程,而选修课中体育教学方向有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材教法、体育游戏编排与设计、教育心理学、体育测量与评价、教学论、运动生物力学等课程;体育俱乐部方向课程主要有体育管理学、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体育赛事管理与运营、体育市场营销、体育法律与政策、休闲体育概论、组织行为学。教学实践环节主要设置了军事训练、体育教学俱乐部、体育俱乐部社会实践、竞赛组织与比赛执裁等。从上面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综合大学体育教学的安排与专业体育院校的主要差别在于二级专业课程的细分,专业体育院校在专业课程安排上更加成熟,更加清晰,更加专业,而综合院校的体育院校的二级专业课程则相对混合。接下来我们简单对美国主要的体育学院开设的专业进行介绍,并与我国体育专业教育和课程设置进行对比,首先,美国各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设置相对不固定,,没有全国统一的格式,印第安那大学开设了健康和安全教育、体育科学、体育营销与管理等相关专业,美国运动学院的相关专业包括运动管理、运动训练、运动医学等,而俄勒冈州立大学主要有公共健康系和运动科学系两大体育专业,前者更加注重体育健康,后者更加注重体育发展和体育科学。其次,和我国大量开设的专业体育课程不同的是,美国的大学开设了更多体育公共基础课程,不仅适合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也普遍适合所有在校大学生,使得美国的体育运动更加拥有群众基础。纽约州立大学的150种体育课程中有基础理论课58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甚至全部体育课程都是基础理论型的课程。紧接着,我们从课程大类的设置来看,美国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我国基48 本类似,都可以分为公共基础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等,但其中公共基础通识课所占学分的比例平均高达37.8-38.6%,理论课的学分比例更是高至80%。不难看出,美国的体育教学特别重视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和理论教育,课程结构多样化,基础课程的大量开展对于提高高校整体的体育运动氛围有着十分关键的助推作用,理论课交错着各类学科的知识,使得体育不再孤立于科学之外,这极大地促进了体育学科的发展,并且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学生从事体育学科研究。最后,正如上文所说的,美国的体育院校开设专业时,没有固定的限制和条条框框拘束,每个学校都有开设符合自身学校发展特点的专业,使得体育专业百花齐放,各有特色,最终形成了美国独具一格的体育领先优势。3.2.以400米跑为例开展体能训练的必要性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对400米跑的体能训练特点和设计机制对体能训练方法的规划和开展进行分析。400米跑属于跑类运动中的短距离跑,整个跑类共分为短距离跑、中距离跑、长距离跑、超长距离跑、跨栏跑、障碍跑、接力跑、越野跑和公路赛跑等,其中短距离跑可以细分为100米、200米和400米跑。不同性质的跑类运动对于体能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区别,对于运动员的体能恢复、心理和爆发力等方面有着技巧性的不同要求。3.2.1.运动特点400米跑是一项既考查耐力又考查技巧的跑步运动项目,运动员在400米跑时不仅要保持较快的速度,还要能够跑得持久。400米跑对于运动技术要求比较明显,主要有:跑步过程中动作需要轻松自然,运动员的身体重心需要平稳移动,运动节奏感强且规律,肌肉的使用和休息需要适当交替进行,以补充能量缓解压力。专项性400米跑对于运动员身体内无氧糖酵解的供应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在短跑运动中是比较严格的,短跑运动乳酸很高、氧气负债很大、体能消耗迅速且高,48 对于人体在次级限强度下最大限度使用身体各机能和对抗疲劳、适应环境有着非常综合的挑战和要求,这就是400米跑区别于其他大类跑类运动的专项特点。复杂性400米跑对于人体能量代谢有着复杂的逻辑架构,其主要的功能形式不单独限于磷酸原能、乳酸能或有氧氧化,而是从无氧到有氧之间不断切换的混合代谢模式。对于无氧和有氧的比例问题,是400米的难点,合理的比例分配对于运动员更好的发挥运动竞技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需要对运动员体能训练中负荷能力、训练时间和恢复时间进行最优的组合配置,与其说是一种体育训练,更是一种艺术性的技巧性的科学综合分析实验结果。不稳定性任何运动的成绩都是运动员本身综合素质水平和临场发挥的共同作用结果,在400米体能训练中,即便训练方法能够从整体上维护身体各个系统的稳定性,但是这种稳定性是随着综合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改变的,并不是一种静态的平衡,当环境发生了变化之后,运动员可能在短时间内适应的能力则是400米跑的一项关键的技巧。时间的局限性这里说的时间的局限性,不仅仅是指400米跑本身运动竞技时所需时间的长短,更多的是指400米专项体能获得过程的时间局限性。上文指出体能训练可以分为一般性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而400米跑的专项体能训练,本身就是一种对一般体能训练的额外补充,使对人体极限的一种专项培养,可以说是相对不稳定的,其稳定性取决于外界环境的变化、训练强度以及运动员自身身体恢复能力。爆发力和耐力兼具相比于100米、50米而言,400米明显对耐力的要求较高,而相比对1000米和更长距离的跑步而言,爆发力也是重要的考验。因此,速度与力量都是40048 米跑的制胜法宝。400米跑是以速度取胜的运动项目,属于次极限强度项目,需要运动员调动整个身体机能积极配合,快速反应,而且运动灵活性高、负荷强度大。400米跑无论是在起跑阶段还是冲刺和中间加速阶段,对运动员的爆发力都有极高的要求,是400米跑项目最重要的素质基础之一。并且爆发力由力量和速度两个主要因素所构成,其中任意因素的提高,都会使整体爆发力得到很大的进步。3.2.2.体能要求和恢复400米跑对运动员体能素质的要求主要有如下方面:内部结构身体形态要求:400米跑的运动员应当保持身材匀称、腿长、腿肌肉发达、身体轻巧且盆骨小,膝关节和踝关节围度要小且足弓高。能量的代谢要求:由于400米跑要求运动员在一分钟之内完成大负荷的运动,对于肌体能量代谢要求十分严格,能量的代谢要能够快速满足运动员的能量补给。此外400米跑运动中的能量供应主要来自磷酸元系统、糖酵解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但是功能比例不同,磷酸原系统一般在400米跑中功能比率为20%,功能速度快,但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为8s。大部分的功能来自糖酵解系统,大概占比75%,功能持续时间长,但输出功率较低,是400米跑的主要功能来源。有氧氧化系统占功能的最少比例,持续时间较长,但功能效率最低。心血管和肺功能的要求:400米跑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与最大心输出量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并且心血管的每搏输出量是运动员吸氧量乃至是400米跑成绩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运动员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和肌肉的有氧代谢能力等是影响运动员400米跑成绩的重要因素。3.2.3.训练计划通过以上对400米跑体能特点和本身运动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制订针对400米跑的专项训练计划是十分必要的,48 首先我们看一组国际知名教练制定的周训练计划:如下的训练方法全面考虑了力量、技术、速度、体能和代谢能力,特别的,该训练方法重视分段速度的训练和培养,有利于培养运动员把控速度和节奏的能力。日期内容训练重点周一8×200m 力量周二①2×450m  ②4×40m ③2×200m 力量和技术周三①300m    ②300m+100m    ③300    ④4×40m ⑤2×200m 乳酸训练和正确的技术周四①8×100m        ②2×200 速度和技术训练周五①准备活动,热身  ②操练③5×60m/40m  ④五分钟草地跑   速度和技术周六30分钟放松跑健身训练周日休息日,恢复无此外,我们再看一组国内某院校400米跑的一般性体能训练计划和专项训练,内蒙古某体育院校一周训练的课次约为3次,一周早操活动次数为7次,早操内容一般为一般性身体素质练习或有氧练习,活动强度保持在80%-90%之间。400米跑专项速度耐力训练主要为4-5次的500m跑,时间间隔为1到2分钟,专项力量训练一般为中小重量练习,一般10组,每组10次。通过上述的举例,我们对以肌肉力量为基础的400米跑的训练有如下的认知:400米跑的肌肉训练400米跑中肌肉的训练的重点是肌肉收缩能力的训练,400米跑过程中人体肌群的收缩次数可以达到几十甚至上百次,而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量是400米跑运动其他素质的基础。对肌肉的训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最大力量的训练、快速力量的训练和力量耐力训练。最大力量是400米跑中肌肉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是爆发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可以通过增加肌肉体积的训练以提高肌肉的横截面积,从而增加肌肉的体积。提高最大力量可以通过深蹲和蛙跳等方式来实现,强度一定要高。快速力量同样也是爆发力的重要标识,主要包括起动力、爆发力和弹跳能力。快速力量的训练可以通过负重练习和非负重练习来实现,负重练习一般负荷小,但频率大,速度要求快,非负重练习主要通过突48 然改变运动的方向或者时间等方式,协调肌肉的灵活性。而爆发力的训练可以通过较快的收缩速度或者改变肌肉反射能力来实现,弹跳反应力可以通过深跳练习或其他各种跳跃练习来实现,比如落高危40-100厘米的弹跳和各种多级跳跃、连续跳跃等。关于肌肉的力量耐力训练,主要的训练方法有:长时间的跑跳交替训练、长距离的跑跳交替训练、高负荷的跑跳练习和通过快速抬腿练习及负重摆腿练习,从而提高腿后肌群的功能性。国际上常见的肌肉力量训练计划包括:哑铃椅、蹲式复合训练机—脚踝(内侧/外侧/面部)、垫上前举、屈肌韧带拉伸、直臂向下推、腿部伸展/弯曲、后举、侧弯、垫上旋转跑、短回旋下压和坐球踢腿运动等。48 第四章结论与建议4.1结论本文通过对体能和体能训练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高等教育中体能训练及体育专业设置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通过400米跑的实例分析了体育运动开展体能训练的逻辑和思路。本文大量使用了枚举和对比,特别是对历史体育数据的枚举和对国内外比较优势的阐述,通过这些分析是我们认识到体能训练在体育发展、体育教育、体育产业以及国民体质提高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的体能训练模式应当与该运动项目本身相匹配、符合需求主导原则、坚持正确的运动价值观、拥有体能恢复弹性能力且满足体能训练的负荷和对抗原则。此外,体能训练对我国的国民体质水平和竞技体育都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全民体能训练可以从基础上改善我国国民体质,全面健身运动的兴起正是这一目标的具体实践,而专业化的体能训练能够帮助我国竞技体育迈向新的台阶,通过科学、综合的体能训练体系,从而实现我国逐渐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最后,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体育教育的发展还暂时停留在专业体育的层面,对于基础性理论学科的开设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综合性大学和专业性体育大学对于体育教育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专业的设置却基本保持了统一,缺少一定的地方和高校特色。4.2建议科学的体能训练需要有强有力的科学作为支持,2010年初,北京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以体能训练为研究对象的体能训练实验室,为专业的运动员、教练员和队伍提供了一个更加科学的训练系统。奥运周期以来我国体育运动走出去的经验也充分说明了,进行科学的体能训练的必要性。因此,从财政和政策上,国家应当给予引导和支持,建立起国家体能训练科学化的规范和机制,使体能训练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48 世界上传统的体育强国的发展经验深刻揭示了一点,那就是体育的群众基础是实现体育恰各国的必经之路,而群众基础需要一般性体能训练作为支撑。因此,应当继续坚持全民健身的发展路径,不断改革创新,将全民健身真正深入的人民群众中去,而且要克服资源向城市的过渡倾斜,要重视城镇和农村大众体育运动设施的平等化,从更大范围挖掘我国优秀的体育人才。大力发展新兴体育产业,以产业带动行业发展。体育是极易产生模范效应的领域,而且体育本身拥有大量的衍生产业,发展体育产业,从而为体育基础带来活力和资本,为更好的发展体能训练等体育基础打下坚实的积淀。高等院校从体育教育的专业设置来看,应当更加重视发展符合本地、本校现状和特点的体育课程,不仅要重视体育专业的体能训练,更要重视校园各层次学生的体能训练水平,活跃校园体能训练氛围。不仅要重视本校体育专业学生和运动项目的专项体能训练,也要重视一般性体能训练的开展。政府主管体育教育的部门也应该适当放宽全国体育专业的招生专业要求和设置,给予高等院校更大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此外,高校本身还要完善体育教育课程的设置,加大理论教育的程度,加深理论教育的深度。大学是体育发展的桥头堡,也是重要的载体,除了要发展校园体育文化之外,还应当转变体育教育发展思路,加强多学科间的合作和交流,特别是体育本身与生理学、医学、数学、物理学等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以便于开展对具体运动项目体能训练规划时,制订更加综合全面的训练计划,并且及时地跟踪训练成果,提高运动成绩和运动员本身的综合素质。48 参考文献[1]陈小平,褚云芳,纪晓楠.竞技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热点及启示[J].体育科学.2014(02):3-4[2]周丽琼,鲁国斌.我国田径与游泳竞技水平发展的比较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2(07):69-71[3]李铁心.对高校体能训练优化措施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5(10):159-160[4]于红妍,刘敏.国际体能训练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0):79-84[5]郏孙勇,张杰.国外警察体能训练理念研究—经验分析与发展启示[J].浙江体育科学.2013(06):33-35[6]袁守龙.北京奥运会周期训练理论与实践创新趋势[J].体育科研.2011(32)[7]张伟,邓振杰,党红.冰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型方法[J].冰雪运动.2015(02):12-17[8]王芬,侯会生,徐庆雷.借鉴国际现代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促进我国体能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升[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1):104-107[9]孔祥星.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探析[J].理论前言.2009(07)[10]王兴,司虎克.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基本原则的研究[J].基础理论研究.2003(02):3-5[11]鲁长芬,王健.从美国体育院系课程改革看我国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01):96-100[12]张蕊.从第十四届世界游泳锦标赛看中国游泳发展[J].当代体育科技。2012(02):79-81[13]何青.400米跨栏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方法与手段探析[J].运动.2010(04):11-1248 [14]陈磊坡.400米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新方法[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05):73-75[15]李汉涛.呼和浩特地区普通高校男子400m跑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88-90[16]周静.对优秀400m跑运动员速度、速度耐力及体能分配训练特征研究[J].运动.2015(01):84-89[17]郑小民.对提高400m跑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方法的探讨[J].运动.2014(12):32-35[18]刘昊.高校体育选项课中开展体能训练探究[J].运动训练学.2017(07):45-46[19]王兴.竞技体育体能训练目标体系与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2)[20]赵蓉英,王菊.国际信息检索模型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9):61-66[21]李灯光,路东升,贺晓雄.浅仪跨栏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评价[J].安徽体育科技,2005(2):23-25.[22]王龙.田径中跑运动员的体能训练[J].潍坊学院学报,2007(3):137-138.[23]熊斗寅.浅析“体能”概念[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1):1-3[21]ChenC.CiteSpaceII:DetectingandVisualizingEmergingTrendsandTransientPatternsinScientificLiterature[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2006,57(3):359-377.48 致谢在自己的母校读研期间收获了许多新的知识,感谢我的导师田鑫教授给予学生的支持和帮助,田鑫老师对学生在学业和未来人生道路上的发展都提供了许多意见,这些让我受益匪浅,必将影响我未来的学习或工作,老师一向待学生和蔼可亲,让学生感受到了为师者的正能量。在完成此硕士论文期间,虽然遇到了一些关键的问题,但是每每在学生迷茫之时,田鑫老师都能给予开导和帮助,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才使得学生能高效地、按时的完成硕士论文的工作。在读研期间,学院的其他老师也给予学生许多帮助,在这里要感谢学院每一位老师给予学生许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还要感谢师门的师兄师姐们给我提供的许多意见。最重要的,是要感谢我的父母,在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学习中,父母给了我无法衡量的支持的鼓励,我相信经过硕士学习,我对世界的将会有许多新的认识,这会帮助我不断前行。4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