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14016
大小:2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1
《“继发性病因”提法商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继发性病因”提法商榷摘要:认为所谓“继发性病因”实际上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病理产物,不能作为中医病因,如作为中医病因之继发性病因,有欠妥当,而且缺乏逻辑性。痰饮、淤血、结石等病理产物不应该列为中医病因。关键词:继发性病因;中医病因在中医学中,概念的混乱模糊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同样,整个中医病因理论也十分的混乱模糊。笔者认为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把痰饮、淤血、结石列为“继发性病因”,有欠妥当。现予以分析,以求正于同道。1关于“继发性病因”的提出中医病因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
2、性质、致病特点的理论。病因,顾名思义,就是指引起疾病的原因。《医学源流论・病同因别论》:“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十分明确地阐明病因是引起疾病的原因,即人有病,导致这个病的原因称为病因。中医病因学说是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规划教材认为,病因“它包括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以及先天因素等”4。三版、四版、五版教材把痰饮、淤血这两大因素作为病因〔1,2〕,六版、七版教材又把结石作为病因〔3〕。规划教材认为,痰饮、淤血、结石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阴
3、阳失去动态平衡,机体产生疾病后,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由于继发于其他病因作用之后,通常被称为继发性病因。教材认为,在疾病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着的,在某一病理阶段中是结果的,而在另一阶段则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即病理产物可成为病因,又称继发性病因,如痰饮、淤血、结石等即是〔4〕。2“继发性病因”只是一种病理产物,不能与病因等同尽管许多学者提倡使用继发性病因或者由于病理产物而产生新的病因,并把它们作为病因学说的组成部分,但笔者认为这种提法值得商榷。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到人体的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是由于邪气作用于人体
4、,引起邪正相争,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和生理功能失常的结果。而且在邪正斗争中,通常正气起决定作用,邪气至多只是导致疾病的因素,并非导致疾病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原因。痰饮、淤血、结石就是由于机体受到邪气的作用,脏腑组织受到损伤,生理功能受到破坏后,出现的病理性产物,它们存在于人体内,有可能会影响人体气机的调畅,但这并不能说它们就是下一个病理阶段的病因。就疾病而言,这些病理产物不存在,疾病也会有下一病理阶段,所以说这些“继发性病因”不能与病因等同。它们只是一种病理产物,而且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物质,但并不一定成为下
5、一个疾病的病因。 3将痰饮、淤血、结石列为“继发性病因”,有欠妥当病因是指导致人体相对平衡状态紊乱或破坏而发生疾病的病因,而痰饮、淤血、结石等就是人体相对平衡被打破以后产生的病理产物。4由于致病因素的多样性,疾病必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疾病过程中所产生的病理产物远远不止上述提到的这三类。而且,按照中医理论,体内尚有无形之气在病变过程中出现气机失调的多种变化。将种种病理产物都作为病因来研究,将其视作疾病过程中下一阶段病理过程的原因,显然是欠妥的。一者,其多样性的存在,易使病因学说无所适从;再者,病理产物并不是都能引发下一病理阶
6、段,下一病理阶段只可能是疾病过程中本身要产生的一个阶段。 4因果论并非中医学的专利中医学认为,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在一定条件下,原因和结果可发生变化。在某一阶段是结果的东西―――病理产物,在另一阶段则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例如:水湿、痰饮、淤血、结石是各种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但这种病理产物停留于体内又可以作为新的病因,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我们说,因果论并非中医学的专利,所有自然科学学科都有因果论。有一定的原因必然导致一定的结果,结果一定是由一定的原因造成的。例如与中医学
7、有相同研究对象的现代医学,也认为病因与疾病之间有着必然联系,有什么样的病理就会有什么样的疾病,有什么样的疾病自然也有什么样的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病理过程)。但现代医学没有将疾病过程中产生的病理产物认为是导致下一病理阶段的必然原因,认为下一病理阶段是疾病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一个阶段。5结论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把水湿、痰饮、淤血、结石等病理产物作为“4继发性病因”是不妥的,相关内容应该在中医病机学中加以研究似乎更为合理。 参考文献:〔1〕朱伟常.中医病理学史[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4.〔2〕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
8、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3〕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4〕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93.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