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人造电磁黑洞”的真实性

探讨“人造电磁黑洞”的真实性

ID:15083254

大小:4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1

探讨“人造电磁黑洞”的真实性_第1页
探讨“人造电磁黑洞”的真实性_第2页
探讨“人造电磁黑洞”的真实性_第3页
探讨“人造电磁黑洞”的真实性_第4页
探讨“人造电磁黑洞”的真实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讨“人造电磁黑洞”的真实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探讨“人造电磁黑洞”的真实性都世民摘要:夲文主要探讨由人工电磁材料引出的“人造黑洞”、“魔术口袋”和“孙悟空七十二变”等相关学术问题。从微波专业角度探讨“人造电磁黑洞”的是否真实存在。笔者认为研究者只是给出一些仿真结果,不表示人造电磁黑洞的真实存在,其理由见下文。关键词:人工电磁材料,人造电磁黑洞,电磁场測量,远程隐身,微波天线,D.R.Smith。一.引言2009年,D.R.Smith发表他的试验结果[1、2]以来,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他证明了人工电磁材料的負折射率,实际上也就是证明了人工电磁材料的存在。如今

2、人工电磁材料的研究工作正向纵深发展,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主要涉及固体物理、材料科学、光学、化学、应用电磁学、医学成像、微波天线和器件、纳米学科(包括纳米材料、加工、检测)和军事应用等[3-10]。奇怪的是,美国专家D.R.Smith不在美国发展他的研究成果,而是选择东南大学毫米波实验室作为合作伙伴。2008年,在东南大学召开了一次国际专题学术研讨会。会后东南大学发表了“人造电磁黑洞”的科研成果,一些网文声称该成果惊动了欧美和俄罗斯,其影响之大,非同一般[11-20]。随着研究的深入,由“光学变换”演变成“

3、幻想光学”,将实际存在的人工电磁材料变成了看不见的影子,称之为远程隐身.[21、22]原先发表的隐身斗篷己经落后,因为隐身斗篷[7]是通过保角变换将待隐身的物体包围起来,然后让电磁波传播方向拐弯,这电磁波似乎非常听“人工电磁材料”的话!其实这一提法尚存疑问。远程隐身的论述实际上否定了电磁波拐弯的必要性。这保角变换就是处理奇异性问题,文章[23]在构建隐身斗篷问题时,指出对扩展式映射方法,在引入边界媒质参数极值时,出现奇异性问题。为此该文作者提出三种方法来进行保角变换。作者只给出仿真结果,无实测结果。而文章[2

4、1]的作者认为这种隐身概念就相当于孙悟空真的来到人间,有七十二种变化,其变化的依据就是幻想光学的理论。该作者认为无需将隐身器件包围待隐身物体,只要放在它旁边即可,也就是说,不必让电磁波传播方向拐弯,即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隐身!这等于将隐身斗篷的成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又上一个台阶。到目前为止,这种隐身斗篷的概念並非雷达隐身的概念,只有传输性能测试证明。沒有RCS测试证明不难看出人工电磁材料的出现带来了两大“科研成果”:一是“人造电磁黑洞”,由东南大学崔铁军研究团队研制成功;二是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赖耘等实现的“孙悟

5、空的七十二变”,从而实现真正隐身。这两大成果是真的实现了还是科幻?或是根本不成立,夲文对此进行探讨。二.两篇文章的说法揭示什么?第一篇文章[24]的题目是:“基于人工电磁材料的科技幻想”,笔者认为这篇文章的题目表明人造黑洞是科学幻想。它现在没有实现。第二篇文章[25]的题目是:“可见光隐身衣尚未问世”。周磊教授是参加2008年国际专题学术研讨会大会发言人之一。这两篇文章在不同程度上否定了人造黑洞的存在,这是针对光波而言。说这是科学幻想,是比较客观也是比较客气的说法。说是炒作是不客气的批评。笔者对光学没有研究,

6、不对此作评论。但因研究者声称是在微波频段实现了“人造电磁黑洞”,这是真的实现了吗?那些专家审定的呢?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应该清楚此事,笔者下面提出一些疑问,希望引起业界关注。笔者认为研究者只是给出一些仿真结果,不表示“人造电磁黑洞”的真实存在。三.D.R.Smith试验有什么问题?“人造电磁黑洞”的出现是源自于人造电磁材料的出现,其发现人是D.R.Smith[1]。他的试验给出了等效折射率结果,可以明显看出试验结果与分析结果在19.2到l9.8GHz频带内是很不相符的,分析结果有一个很大的峰值,是负值方向。而实

7、测给出的負折射率的峰值只有2.71。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研究者如何解释?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等效参数法在谐振的频带内,等效参数提取方法有问题;另一种可能是这种测试方法存在问题。因为研究者釆用标量网络分析仪测量外场信号,而不是测量内场信号。另外,如果这种方法是测量近场,应在电波暗室用近场测量仪自动测量;如果是测量远场,应该用方向图测试仪测出辐度和相位方向图,最好测出立体方向图。研究者在美国应该有条件测量出这些数据。我国有这样的进口測试设备,可以完成这些测试项目。Smith所作的测试早已落后,它已涉足微波天

8、线和天线测量专业范围。他忽略了相位参数的测量和分析。如果改变收、发间距和被测件架设高度,他的测试结果还能重复吗?!笔者认为他的测试结果不会重复,无论是幅度或是相位都不会重复。从分析方法上看,在19GHz附近,应考虑物理光学分析法,不能单纯用几何光学法分析。从研究者们发表的文章看,都是假定平面波入射,这一假设条件显然是不够精确的。另外在等效参数提取上没有考虑各单元间的互耦。另外,测试结果的左图不光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