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932871
大小:5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31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学生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东平高级中学高二年级学案班级:姓名:组号:科目:语文课题:《春江花月夜》编号:课型:新授使用时间:11月批阅时间:主备人:赵庆旺赵凤玲审核人:吴绪磊级部审核:孙汝文《春江花月夜》预习案【学法指导】认真完成“预习案”部分内容;探究案部分内容必须深入思考,谈出自己的理解;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用红笔做好标记;要求书写规范、整洁,全力以赴,相信自己!【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努力,带着梦想飞翔)知识与能力: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过程与方法:3.通过诵
2、读,自主、合作、探究,整体感受诗歌意境,体味文本的丰富意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学习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诵读法、讨论法、分析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6)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驰名京都。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全唐诗》仅存其诗二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另一首即《春江花月夜》,是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千古绝唱。其人才气横溢,情思浓郁,
3、神采飞扬,意境清美,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反映出盛唐前期的社会风貌和时代气息。2.解题及写作背景《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诗歌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
4、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3.诗歌结构第一部分(开头8句):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第二部分(接下8句):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部分(余下20句):由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
5、“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4.有关“明月”“江水”“落花”的诗句(1)明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2)江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哀吾生之须
6、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的《卜算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宋辛弃疾《南乡子》"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3)落花"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
7、江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5.艺术特色(1)、画面清丽,色泽柔和《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诗人不仅沿用题目,而且也沿袭了旧例,开篇便就题目敷衍生发,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一方面,诗人以月亮之初升到坠落为行文的外在线索,随着月光的脚步依次描绘了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闺楼、镜台、江树等一系列景象;一方面,又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有意突出它们在月光沐浴下所显示出的清丽、空明、澄澈、宁静。(如写花林不绘其形状色彩,而突出月光洒在枝
8、头时的景象;又如写江水侧重其在月光映照下的滟滟波光)诗中的一切景物,均为月光所沐浴笼罩,既各在其所而又相互连带映照,宛如一幅笔触淡雅的水墨长轴,显得清丽、幽美,色泽柔和。(2)、柔情似水,淡愁如烟诗以春家花月夜为背景,抒写游子思妇当此良辰美景却天各一方的离别相思。相思离别,本是古代诗词中司空见惯的主题,但作者写来却别有风味。尽管也有相思之苦,但却没有泣涕涟涟的浓烈,在“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怨艾和嗔怒中,我们分明也感受到了思妇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