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民俗意蕴 (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民俗意蕴(1)-----------------------页面1-----------------------()2004年10月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Oct.,2004()第31卷第4期JournalofShanxiTeachers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Vol.31 No.4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民俗意蕴张玲玲,段友文(山西师范大学黄河民俗文化研究所,山西临汾041004) 摘 要: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乡土小说作家,其家乡湘西以及湘西的民俗成为他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和支撑点,作者从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中,提炼出饱含深刻寓意的意象母题,将民俗文化摄入作品并使之具体化,艺术化,形象化,从而使他的湘西乡土小说具有了丰厚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乡土小说;民俗意蕴;吊脚楼;划龙船;端午节() 中图分类号:I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595720040420084207 民俗是民间的风俗习惯 ,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生活文化”1。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湘西是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由于多民族居住,无论是交通、建筑、饮食的物质民俗,还是婚丧嫁娶、家族乡村的社会民俗,抑或是信仰禁忌等心意民俗都带有本民族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征。这奇异的风俗成为区别于汉民族民俗文化的标识,成为荆楚作家耕耘的文化土壤。从湘西走出并流淌着少数民族血液的沈从文,自小耳闻目睹这奇异的习俗,对此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多年以后当他怀着强烈的创作欲望回忆并表现湘西社会生活时,全身心地回溯到往昔经历过的民俗氛围中,将湘西纯朴的民俗写进小说,使这些民俗事象形象化、艺术化了。其小说文本中的端午节、划龙船、吊脚楼、碾房等极富民族特色的民间意象也就远远超出了其原有的意义和作用,有了很强 的艺术审美内涵。这些民俗意象的频繁出现,使他的小说显示着奇丽的情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一、吊脚楼:居住民俗在沈从文描写乡村生活的画面中出现最多的是那些用长长的竹竿支撑起来的小楼———吊收稿日期:2004209202()作者简介:张玲玲1963—女,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段友文1957— 男,山西襄汾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黄河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84—(C)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页面2-----------------------脚楼。吊脚楼是湘西水乡一种特有的建筑。作为居住民俗,它在沈从文出生以前早就屹立在沅江两岸,但那时它仅仅是一种居住场所,只有当沈从文把它作为一种审美观照的对象写进小说文本,使它成为作者描写湘西山民不可或缺的背景时,它才有了生命,有了审美内涵,也才在文学作品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沈从文笔下的吊脚楼已经超越了居住民俗的范畴,具有了 更多的“意味”,甚至形成了独特的吊脚楼文化。沈从文仿佛对吊脚楼有着特殊的偏爱和浓厚的兴趣,在他的许多小说中,都从不同角度写到了这一居住民俗。他小说中的吊脚楼文化表现出三个层面的意义:再现了苗族屈辱的历史,传达出强烈的区域性和民族性特征;表现了苗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反映了苗族等少数民族男女任情任性的爱情生活。沈从文作品中的吊脚楼从一个侧面记述着湘西苗民的历史。作者曾经说过:“我照血统2说,有一部分应属于苗族。”在沈从文的传奇生涯中,其先世的祖属惝惚迷离,不过他的母亲是土家族,他的祖母是苗族大致不错3。作为有苗族血统的沈从文,用饱含感情的笔触描写湘西的房屋建筑,“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4。文中 的“余地有限”折射的是湘西苗民屈辱的历史。历史上,湘西的少数民族尤其是苗民被历代的统治者赶到了崇山峻岭,他们的家园不断遭到破坏,生活的空间范围也逐渐缩小,这样偏处一隅的湘西山地为他们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的也是极有限的地理位置和狭小的生活圈子,他们生活所必需的房屋———吊脚楼也只能一半建在河岸,一半由伸出的几根长长的“脚”深深地扎在河里。这是苗族人民对建筑材料和有限土地的合理使用,反映出边地生民的生存智慧和不屈不挠的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作家对苗民长久以来所受到的凌辱和欺压怀着深深的忧戚,他既感叹湘西依旧淳朴的习俗,又为他们无法与外界沟通的现状而担忧。作者用文字记写着矛盾的心境,同时对湘西边民的历史作了忠实地记录,使迥异于云贵山地的湘西吊脚楼,经由作者的描绘成为弥漫着湘西地方色彩并且充溢着作者主观情感的湘西一景。沅江、沱江两 岸的吊脚楼,还有作者的家乡凤凰县城,这些人文景观由于在沈从文小说中不断复现而流传后世,它不仅吸引着国内的读者,还吸引着国外的读者前往这里去观赏研究。当然,沈从文笔下的吊脚楼已经不是湘西原生态的居住场所了,当作者走出偏僻的湘西,到达繁华的都市,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穿过历史的层层屏障,回望家乡,审视吊脚楼,对记忆中的吊脚楼进行跨越时空的艺术处理时,吊脚楼浸染着一种历史的沧桑与沉郁。建筑的功用有生产和居住之分,吊脚楼却是集生产民居与生活民居于一体的建筑物,多因地制宜依据河流的走向和两岸陆地的宽窄而建,楼分两层,上层宽大住人,下层不很规则的房屋堆放杂物。这种居住民俗包含了少数民族生产和生活两方面的需求。众所周知,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它是建筑师和当地居住者文化内涵、生活水平、民族信仰以及审美情趣的具象表现, 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建筑,不同的建筑会有不同的作用和装饰。沈从文小说中出现的吊脚楼不仅具有居住的实用功能,而且还有审美的功效。吊脚楼歇山翘起的屋顶,古香古色的雕花栏杆、门窗,向人们传达的是湘西边地乡民迥异于别处的奇特的审美情趣和居住的风格特征,是苗族能工巧匠高超的建筑技术和雕刻手艺的显露,也隐含着叙述者对这些建筑和建筑者由衷的赞美之情。吊脚楼的灵魂在它吊下的部分,这些雕刻精美的走廊或者房间,上下穿榜承起,高高的悬于河道或江水的峭壁上,成为此地独特的景观,有一种飘逸欲飞的灵动之美。沈从文积累了深厚的民俗生活素材,以极富个性的文化意识、审美意识去透视这些民俗事象,用—85—(C)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 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页面3-----------------------小说文本的形式为人们展示出了湘西独特的建筑文化。吊脚楼文化的第三个层面是作者借吊脚楼表现了水手同妓女率性而为的情感。吊脚楼、水手、妓女以及在这种特定的空间里发生的情爱纠葛,是上个世纪初湘西司空见惯的人与事,在沈从文的许多作品中,一般来说有吊脚楼就会发生妓女与水手浪漫而又缠绵的故事。作品里水手与妓女的爱情真挚、热烈、活泼,跃动着原始的生命活力,洋溢着自然之趣。这里作者并不是从道德或者伦理的方面去评价水手与妓女之间是否真有爱情,不去关注他们的作风是否有伤风化,而是借水手与妓女的爱情赞美纯朴的毫不做作的充分展示人性的湘西习俗。当作者由风景优美风俗淳朴的湘西来到喧嚣的都市北京,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来观察社会的时候,在乡村与都市、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边缘与中心的对比中 ,发现了都市社会中人性的异化,发现满口仁义道德的先生绅士其实却完全泯灭了道德和良知。他发现只有湘西古老的习俗中保留有尽善尽美的人性,这是他在“希腊”神庙里供奉“人性”这一理想世界的最美好的民俗素材,作者把湘西吊脚楼作为展露男女真情真爱的舞台,把彪悍强壮的水手和多情的妓女组合在微雨的夜晚或者明媚的阳光下,表现他们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5。赞美水手与妓女任情任性的感情,认为“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4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对此,学者赵园这样评价“对于辰河上的水手与吊脚楼女人,他6压根儿不打算作伦理的度量 ,而只去写那生命力的恣肆迸溅处”。吊脚楼女人和他们的水手情人,其实代表着沈从文自己的审美情感:不以道德、伦理去度量他们的对错,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去展示他们作为人应有的生活,表现少数民族男女恣意迸溅的爱恋关系。吊脚楼不仅是沈从文小说的一种民俗意象,更是湘西的一个象征,一个标志,如果没有了它,湘西的奇异风采要逊色得多,湘西奇特的风俗也会失去很多魅力,湘西水手与妓女的爱情也无以传世。沈从文以乡下人的眼光用民间的审美尺度观照吊脚楼,吊脚楼的精美灵动、临水欲飞形成了特有的美感,折射出这个民族虽生于忧患却不失生活理想不失生活情趣的天性。沈从文把吊脚楼形象化,具体化,艺术化,他是用文本的形式保存了湘西民俗文化,没有这些文本,就无从了解湘西淳厚的居住习俗。二、船:交通民俗 沈从文与船有不解之缘,他小说的故事、人物几乎都是在沅水流域展开的。作者曾经说过:“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7沈从文爱水,“我一切作品的背景,都少不了水”7。“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的深一点,也亏得水”7。沈从文对水有深厚的感情,水是他小说常常出现的意象,有水自然有船,水与船总相伴而来。小说中他也“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12,于是船这一民间交通工具便频繁出现在作者的笔下,形成了他湘西乡土小说中一种奇特的风景,并具有了各种用处及意义。船在沈从文的作品中首先是男女双方情爱的桥梁。纵观沈从文与船有关的小说文本,作 者常把船这一民间意象同男女情爱联系在一起,使船这一交通工具在表现男女情爱时有了一定的寓意。用船来表示男女情爱并不是沈从文首创,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邶风·匏有—86—(C)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页面4-----------------------—87—(C)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页面5-----------------------—88—(C)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页面6-----------------------方式,追求生活的强烈欲望,竟然跨越了历史的鸿沟,今人与祖先回归到同一种精神的流脉,寻求到生命文化的整合。文本中那“十六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早已经“燃着鞭炮,擂着鼓,这船便如一只箭似的,很迅速的向下游长潭射去”4的描写,既复现了湘西古老民俗活动声势浩大激动人心的热闹场面,又表现了作者对这一民俗活动由衷的肯定。龙舟竞渡的习俗由来已久,唐朝《竞渡歌》中就有“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水面来”1313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形象地再现了龙船比赛的紧张激烈场面。沈从文从急促振奋的锣鼓声中,从风驰电掣的行进速度中,以敏锐独特的审美眼光,发现了龙舟比赛中蕴含的坚定自信、奋勇拼搏的民族活力,进而艺术地再现了独特的思想感情和主题审美创造。这一气势磅礴的民俗活动,肯定、赞美了划龙船的力量之美、搏击之美,肯定了它张扬人性、张扬进取精神的特点。作者关注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塑,在对故乡这一民俗的描写中,包孕着他独特的思想感情和主题审美创造,作者正是借这项千古传承的民俗文化活动,传达着一种催人奋进、拼搏争先、光大民族正气的希望,借苍劲古老而又朝气蓬勃的民俗事象,表现了自己希望湘西人民能够重新来一股劲,换个方向,用划龙船的精神生活下去的美好愿望。其次,端午节成为小说人物与情节的特定背景。《边城》四次写到了端午节的划龙船,而各 次的侧重点却不同,它不仅展示了湘西人民的强健勇敢的精神,还为主人公翠翠提供了一个生活场景。小说中龙舟比赛的详细程度是紧紧围绕着翠翠朦胧初开的少女情怀展开的。有学者认为“中国许多地方常把端午节说成是‘女儿节’”14。“小说还启用了‘端午节’这一性爱意象,翠翠对待四个端午节的心态是各不相同的”14。这里姑且不论端午节是否具有性爱意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边城女儿翠翠朦胧的爱情意识是在端午节开启的。端午节意象的首次出现是在小说第三节,作者用了整整一节的篇幅来向读者介绍龙船比赛的举行景况,其用意是在为翠翠的爱恋进展作场景准备。四次端午节的写法各有侧重,详略不一。无论是详细的划龙船过程的叙述,还是对端午节简单的一笔带过,作者都将翠翠融入其中,使她在不同的节日期间,将少女朦胧、清晰、执著追求的情感经历同划龙船的节日民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向人们展示了边城少女特有的爱恋方式。作者从“生长于这个环境中几个小儿女性情上的天10真纯粹”中,见出了民族再造的一点希望,有意识地把翠翠梦幻般的爱情与充满力量的龙舟竞渡交织在一起,把传统的民俗和现代的爱情故事融合在一起,把浪漫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结合在一起,使这一少女形象在极富民族特色的民俗意象中塑造得惟妙惟肖,使端午节的狂放张扬的场面与翠翠的朦胧羞涩又内敛的爱相互糅合在一起,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朦胧忧伤并延伸得很长的审美境界。沈从文说过:“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15象里。”在作者的记忆中,家乡的山水美、风俗美、人物美,而这些只有经过作者的加工创 造,才能变成艺术审美的对象,才会有艺术生命力。文学作品因民俗而产生,民俗也因小说的流播而传世。“小说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是特定文化的反映”16,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小说。湘西奇异的风景,独特的民风民俗成为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肥沃土壤,作者在这块民俗文化的沃土上,深深地吮吸着民风民俗的营养,并从中发掘出一定的文化意蕴,提炼出深广的主题。在沈从文的笔下,小说成为表现湘西风土人情的荷意符号,使沈从文迥异于他人,为自己也为读者复现出了湘西民众纯朴的生存状态和本原的生命文化意义。—89—(C)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页面7-----------------------参考文献: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沈从文.从文自传·我的家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3[美]金介甫.沈从文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4沈从文.边城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5沈从文.从文自传·从文小说习作选集代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6赵园.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J.文学评论,1986,(6).7沈从文.从文自传·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8鲁迅.鲁迅小说全编M.广西:漓江出版社,1996.9沈从文.长河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0沈从文.从文自传:长河题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1凌宇.沈从文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12庞朴.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J.新华文摘,2003,(9). 13乌尔沁.中华民俗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14张永.论沈从文情爱小说的民间意象J.文学评论,2003,(1).15沈从文.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6贾剑秋.文化与中国现代小说M.成都:巴蜀书社,2003.OntheCustomaryImplicationofSHENCong2wen’sLocal-coloredNovelsZHANGLing2ling,DUANYou2wen (ResearchInstituteofCustomsalongtheYellowRiver,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ShanxiTeachersUniversity,Linfen,Shanxi,041004,China) Abstract:Thereisanaturalrelationshipbetweenliterarycreationandlocalculture.Differentcustomswillresultindifferentliteraryworks.Whenawriterisengagedinaspecificculturalatmosphere,theuniquecustomsinthatenvironmentbecomethesourcematerialofhiscreation.Throughhisartisticcreation,thelocalculturebecomesthetargetofartisticaes2theticsandisironedwiththewriter’saesthetictasteandhasworkedanendlessartisticappeal.ShenCong-weniaawell -knownlocal-colorednovelistinthemodern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Hishometown,WestHunananditscustomsbecomethestartingpointandstrongpointofhisliterarycreation.Hehasrefinedtheprofoundimagerycarrierfromthespe2cificcustomsrichinlocalcolor,andthusprojectedthelocalcustomsintotheworkswhicharerenderedspecial,artisticandimagery.Allthismadehislocal-colorednovelsspecifictoWestHunanallthemoreaesthetic. Keywords:local-colorednovels,customaryimplication,houseprojectingoverthewater,dragonboat,DragonBoat Festival.—90—(C)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