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920652
大小:2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31
《“特殊生”帮教经验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特殊生”帮教经验总结初二年一班黄直“特殊生”的类型主要有这几类:1、特困家庭学生2、残疾家庭学生3、离异家庭学生4、单亲或无亲家庭学生5、犯罪家庭学生6、经商家庭学生7、富裕家庭学生 对于特殊家庭的各类学生,学校应分析其心理,根据其需要,施以特别的爱心,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1、师生配合,平等相待,热心帮助,增强信心 任何一个特殊家庭的学生,都有心理自卑的一面,除经商家庭和富裕家庭学生自卑感略少以外,其他特殊家庭学生在这方面普遍较重。家庭是学生避风的港湾,父母是孩子背靠的“大树”。然而,或是经济的困难,
2、或是单亲甚至无亲无眷,或是父母残疾,或是父母违法犯罪沦为阶下囚,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导致学生心理的巨大创伤。为此,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状况,积极主动地关心他们,充当学生父亲或母亲的角色,给他们以亲人般的温暖和爱护,并鼓励引导学生同他们交朋友,为他们做生日,同他们谈学习,谈人生,使他们融入到班集体、学校大家庭中来,要不断了解他们的忧与难,运用集体的力量,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还要发掘他们的独立、坚毅等长处,动员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使这些特别的学生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增强自信心,消除自卑感。 2、全体动员,经济资助,缓解困
3、难 经济困难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因素。对于父母能力强,家境好的学生来说,根本不存在这一问题,而对于前面所述1—5类家庭,则或多或少存在经济困难、生活艰辛的问题。而经济困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前途渺茫,学习后劲不足,以至最终丧失学习信心。根据调查,凡是家境贫困的学生,其升学的愿望普遍不高。从培养学生,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出发,学校首先动员厂长、经理与特困学生结对,一帮一或一帮二,为他们解决学习费用,度过难关。其次,团委发动全体教职员工、全校学生,“奉献一片爱心,资助一位学生”,资助特困学生,解决部分学习费用。经济援
4、助利于这些家庭学生放下包袱,安心学习,更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和端正行为习惯,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党团员、先进教师结对帮教,积极转化特殊学生 每学期初,班主任确定确需帮助的特殊学生,由学校联系结对教师,双方签订帮助协议。党团员教师用自己模范的形象,和蔼、耐心的教育态度,良好的心理辅导方法,与特殊学生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思想交流和谈心、家访,用实际行动帮助特殊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学习上的难题和思想上的障碍,帮助他们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和扬起理想的风帆,改善与父母的关系,去除骄傲
5、自满情绪或自卑、懒散、破罐子破摔思想。 4、动员社会力量,为特殊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社会教育是育人的一个重要手段,社会力量的参与可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也可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支持。把关工委、交警队、派出所、法庭、政府、企业、村委会、居委会等动员起来,共同参与特殊学生的教育管理,形成社会化的育人体系。关工委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交警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派出所、法庭定期进行法制讲座、传授法律知识,政府给予行政支持,企业、村委会、居委会可作为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服务基地。多方联动,充分发挥学校、社会联合教育的力量,
6、使特殊学生在全社会的支持下顺利成才。 5、师生关怀,榜样示范,转化犯罪家庭学生 犯罪家长对子女的学习、生活、心理都将产生巨大影响。自卑感强烈的学生,教师可通过平等、真挚、热情的态度感化他们,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如课内发言,担任班内的某种职务等等,帮助他们鼓起勇气,树立信心。而对于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则要动员全体学生帮助、感化、教育他们,使他们正确看待人生,改正自己缺点。 6、以父母为榜样,以班集体为教育阵地,激励经商家庭学生勤学奋进 缺乏严格的管理、缺少父母的教导是经商家庭学生出现心理、行
7、为问题的原因。教师的关怀是一策,而充分挖掘学生自身家庭中的教育源,充分运用这些孩子父母亲的开拓精神,激发他们从小学会自立,形成坚强、刚毅的性格和品质,也是一策。同时,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感化、引导作用,用正确的集体舆论,诚挚的同学友情,强烈的集体主义责任感,使这些特殊学生融入到健康向上的集体大家庭之中,防止滑向反面,以致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7、设置障碍,磨练意志,激发求知和拼搏精神 富裕家境可以成为学生成才的良好条件,也可以成为滋长惰性,走向落后的温床。教师既要充分肯定富裕家庭学生追求上进
8、,希望得到良好教育的愿望,积极提供机会,帮助他们成长,又要对他们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教育中不迁就、不纵容,使他们在磨练意志、感受挫折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心理意志品质。并鼓励他们开展学习竞赛,向特困生捐款,义务劳动等活动,使他们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真正达到富而不娇、优而不傲的教育目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