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207600
大小:2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1
《微课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微课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摘要通过对微课的追溯,概括了学科微课的教学特点,充分认识到微课的优势;接着介绍学科微课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最后,对微课的不足之处进行阐述,总结如何有效地利用微课进行教学。 关键词微课;学科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172-03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的“微时代”,如微博、微信、微广告、微电影、微小说、微
2、学习等“微”概念正在快速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微课,是继微博、微信等应用广泛的软件之后风靡教育领域的又一新生事物,国内各学科对于微课的研究渐趋深入,并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教学实践之中。特别是在中小学的学科教学过程中,随着学习难度的逐渐提升,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性的要求不断提升,部分学生对课程容量大、学习吃力的感觉越来越强烈。而微课以其针对性强、内容选择灵活、课程时间短等特点使得大量中小学生从中获益,也因此成为越来越多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之一。 1微课溯源 微课(Mic
3、ro-lecture)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Course),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OneMinuteLecture,简称OML)[1]。现今教育领域所热议的微课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Penrose于2008年正式提出的[2],并运用于在线课程。他认为,微课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通
4、过声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六十秒课程[3]。 国内学者对微课概念有着不同的解读。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老师率先提出微课的概念: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4]。 微课所呈现的是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教学内容,中小学的微课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以突出关键的知识内容、主题活动为基础,引导学生利用强大的网络工具去寻找所需的
5、资源和内容,建构自己的知识。因此,微课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特别是在中小学的学科教学中,都取得一些不错的效果。这些针对性强、课程时间短、内容选择灵活的微课,使得许多中小学生从中获益,可以随时、随地、重复地使用,使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选择不同的微课内容,以达到个别化学习的目的。 2学科微课的教学特点 微课之微,在于其短小精悍。有些学者将微课界定为在线教学视频,归纳了它突出的几个特点,如表1所示。根据表1可以看到,要想在学科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微课,在设计微课时,首先要考虑到什么样的微课才是最适
6、合学生使用的微课。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要使微课达到最好的应用效果,则需满足三个条件。 1)值得学(要有用)。这是设计微课的首要条件,如果达不到这个条件,那就一定是不合格的。微课的内容对于学习者来说应该是“有用”的,所以做微课之前要经过仔细严格地选题,选择那些值得学生付出时间去学习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 2)想去学(要有趣或者有吸引力)。从教学实践中可以证明,这一条件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要满足这个条件,有以下三种方式。 ①幽默:教师录制微课时的语言可以适当的幽默风趣一点儿,这样会使
7、学生有亲切感,会让学习更轻松、说教更舒服。 ②情景:利用真实生动的情景或实验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引入所学知识点,这样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他们的注意。 ③问题: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加之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进而提出问题,这样更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 这三种方式是教学实践中最常使用的,是基本的设计策略,并且更多情况下是将三种方式结合使用。 3)容易学(要易懂)。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学生真正弄懂了所学的知识,才算是达到了教学
8、目标,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从宏观上来说,为什么要把1万字的语文材料提炼成一幅吸引人的有趣图片?为什么要把一个抽象的数学问题绘制成一个生动形象的漫画场景?从微观上来说,课堂中为什么一句话,教师更多地用到的是反问句而不是陈述句?为什么总结时教师要用八个字而不是九个字?其原因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看懂,为他们节省更多的学习时间。 要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并非易事,根据每一门学科教学的需要,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三个条件的侧重程度应该有所调整,不过对于每个条件都应该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