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094139
大小:10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20
《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进展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解放军304医院)神经外科闫润民,李安民,张志文,傅相平,郭晓明您是如何掌握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时间窗的呢? 资料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在脑血管疾病中占85%。其治疗包括:病因治疗、血管扩张剂治疗、抗血小板凝集治疗、抗凝剂治疗、神经细胞保护剂治疗和溶栓、血管介入或外科手术血流重建等。 急性缺血治疗 掌握溶栓治疗的理论依据,有利于我们合理、正确的地使用溶栓治疗措施。 一、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的理论依据 脑动脉急性阻塞后该动脉供血区域脑组织存在“缺血半暗带”。
2、动物实验表明,局部脑缺血在6-12h内脑梗塞面积逐渐扩大,而2h内可以不出现脑梗塞,如能及时恢复血液供应,则可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缩小梗塞体积。 人体内纤溶和凝血两大系统正常情况下处于动态平衡。纤溶系统主要由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物(PA)、纤溶酶以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组成,是清除体内纤维蛋白凝块的酶系统。溶栓治疗即通过人为输入大量纤容酶原激活物,激活纤溶酶原,启动纤溶系统,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纤溶酶使血栓或栓塞内纤维蛋白降解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从而使血栓或栓塞溶解。 溶栓治疗的适应证 急性动脉闭塞;溶栓时间窗内(
3、适用于发病6h以内的超早期患者),经影像学证实无低密度灶和出血灶,也无出血倾向、抗凝治疗、凝血异常等情况。 溶栓治疗的禁忌证 蛛网膜下腔出血;恶性高血压;影像检查有出血点;3个月内有头部外伤、手术和脑卒中病史;既往有颅内出血病史;其它部位有活动性出血;血小板计数偏低;卒中发作时有癫痫发作;妊娠;有其它严重内科病症。 治疗时间窗 发病后6h内(美国FDA推荐在3h小时内),大动脉闭塞在发病后6h内溶栓是安全有效的;椎基底动脉栓塞时间可延长至12h;根据MRI核磁灌注(PWI)和弥散加权(DWI)确定是否存在缺血半暗
4、带指导栓塞。 溶栓药物 溶栓药物通过激活纤溶酶原(PLG)形成纤溶酶(PL),降解血栓中纤维蛋白,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按作用机制溶栓药物可分为两大类: 1、纤维蛋白选择性溶栓剂:例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重组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scu-PA)。 特点:对纤维蛋白选择性强,溶栓作用较快,但对血液循中的纤维蛋白原分解较少,较易发生再梗死。 2、纤维蛋白非选择性溶栓剂:例如链激酶(SK)、尿激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K)
5、、甲氧苯甲酰化纤维蛋白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APSAC)。 特点:较易造成全身溶栓状态而引起皮肤黏膜和脑出血。 溶栓途径和方法 1、动脉溶栓 药物剂量:个体化, 优点:血管造影可显示溶栓前阻塞动脉情况,溶栓过程中可监测血栓溶解和再灌注情况;可用动脉导管直接干预或帮助溶解栓子,再通率高;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栓内,减小用药物;对原有血管狭窄患者可同时行血管成形术。 缺点:有创操作;设备要求高;准备和操作时间长。操作时导管要尽量接近堵截塞部位,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剂量rt-PA首剂5mg,以后每分钟1-2
6、mg,总量10-20mg,维持20-30min;或尿激酶首剂10-20万U,可追加10-20万U,总量不超过50万U。 2、静脉溶栓 不需特殊设备,可及时用药。常用的有UK和SK。UK为健康人新鲜尿中提取的一种蛋白水解酶,经无菌为冻干制得。静滴后纤溶酶活性迅速上升,t1/2为15min,肝功能不良者有所延长。常用1万-2万U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0ml,静脉注射,每日1次,7-l0d为一疗程。或2万-10万U,用0.9%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后加人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滴,每日1次,连续5-10d。近来有用50万-15
7、0万U进行冲击治疗(加人100ml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30min内滴完),效果尚待观察。 SK是由C族溶血性链球菌制取的一种具有抗原性的蛋白质,t1/2为23min。剂量为50万U溶于10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30min。之后再用50万U溶于250-500ml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6h,连用3d。t-PA和rt-PA具有更强的纤溶活性和更短的半衰期(5-8min),疗效已经得到广泛肯定。 3、动静脉联合溶栓 影响溶栓治疗的因素 影响溶栓适应证选择的主要因
8、素是治疗时间窗过于狭窄。对时间窗争议较大(美国3h,欧洲6h),不少学者提出不同患者缺血程度不同,治疗时间窗应有所差别,因此建议将发病后3-6h定为可溶栓治疗时间。其他影响因素有高血压、高血糖和糖尿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