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061773
大小:1.32 MB
页数:26页
时间:2018-07-20
《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福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一、前言(一)课题的来源本课题来源于福建省科技厅2011年度公益类科研院所专项项目。县域经济在福建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阵地。改革开放30多年来,福建县域经济取得巨大的成就。截止到2011年底,福建省58个县(市)共有常住人口2439.82万人,占全省66.1%;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12.13亿元,占54.4%;地方财政收入388.67亿元,占3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06.65亿元,占45.3%;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402.37亿元,占45.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865.23亿元,占54.2%,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过或接近全省的一半。2011福建省县域经济评价结果揭晓[EB/OL](2011-10-24)http://www.viewchina.org/noticedetail.asp?id=76.(2012-10-07)全国县域经济研究专门机构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发布了《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2011年)》显示,我省的晋江(第7位)、南安(第47位)、石狮(第49位)、惠安(第54位)、福清(第37位)、龙海(第65位)、长乐(第72位)、闽侯(第100位)8个县市入榜,上榜县(市)数名列全国省、市、自治区第五。龙海连续11年蝉联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EB/OL](2011-9-12)http://news.66163.com/2011-09-12/550502.shtml.(2012-10-07).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不断蔓延,中国制造业遭遇出口困境,以外向型出口贸易为主的福建县域经济如何直面挑战,防止衰退,保持健康的活力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2011年4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在晋江市召开“学习和借鉴晋江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加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研究和探讨新形势下加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今后五年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为此,本项目拟通过对科技进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研究,着重分析科技进步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剖析在复杂国际局势与低迷经济背景下福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瓶颈,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二)研究的意义本项目是源于对科技进步与县域经济发展相关性以及福建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关注,而这些问题既是理论问题,也是现实问题,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双重意义。1、理论意义(1)可以进一步丰富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的理论。尽管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大量的研究文献,但是对于科技进步作用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探讨还较少,尤其是针对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相关研究缺乏,通过本课题的探讨,进一步丰富了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相关理论。(2)可以进一步讨论制度的重要性。科技进步、制度创新、经济发展三者是辩证26 统一的关系。本项目的研究也正是基于这种视角探讨体制改革对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2.现实意义(1)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县域经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其发展将越来越突出地影响到政权稳固、社会稳定、农民增收乃至于己成为关系提高综合国力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问题。这说明,县域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且直接决定着中国绝大多数国民的收入和就业,是名符其实的“民生经济”和“稳定经济”。因此,展开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研究,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有利于政府部门决策。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可以搞清楚福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外部动力以及非动力因素,有利于政府决策部门抓住主要矛盾,制定经济政策或制度创新,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确保完成我省到2015年,福建省力争所有县(市)经济总量均超过50亿元人民币,超过1000亿元的县(市)达到3个,超过500亿元的县(市)达到10个,超过300亿元的县(市)达到15个的战略目标。(三)国内外研究概况本项目在运用现代技术经济理论和系统动力学的基础上,研究探讨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以及科技进步如何增强其发展动力等问题。因此,本文首先对科技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成果做一个简要的概述。但是,囿于本项目的主题,只能做一个粗线条的介绍,对影响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的相关理论则在相应的章节加以详述。1、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综述(1)要素供给与经济增长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开拓性地提出经济的根本现象时发展而不是均衡,创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产业演变、经济周期发生的根源。他认为那些根本性的技术创新,要冲破一定的壁垒后才能完成;而一旦这一堡垒被冲垮,则后继的创新将接踵而至,形成创新群,从而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推动作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托宾和索洛、澳大利亚的斯旺和英国的米德等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应用新古典学派的基本概念,先后提出一系列新古典的增长理论和模型,并都认为土地、资本和劳动是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尤其是索洛,他引进了总生产函数进行分析,并且赋予了时间变量,使得生产要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在呈现简单的线性关系,证明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爱德华·F·丹尼森(EdwardF·Dension)则在索罗等人的基础上,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一是生产要素投入量,包括劳动在数量上的增长和质量上的提高、资本在数量上的增加;二是全要素生产率(TFP),亦可称为“广义科技进步”,或直接称为“科技进步”。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的节约、知识进展和它在生产上的应用。综上所述,丹尼森认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是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有罗默、卢卡斯、格鲁斯曼、赫尔普曼、加罗尔、琼斯、巴罗、杨小凯等。26 在引进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之后,新增长理论得出以下结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以劳动分工程度和专业化程度所表现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是决定技术创新水平高低的最主要因素;政府实施的经济政策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2)技术进步与资本投入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创立,明赛尔(Mincer)、贝克尔(Becker)等人完善并发展的人力资本理论,将资本分为常规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可以通过对卫生、教育等方面的投资,增强人的体力、智力和技能,提高人口质量,使一般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这种人力资本可以产生“知识效应”与“非知识效应”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产出的增长。从对人力资本的理解来看,罗默认为人力资本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它影响的结果是使知识累积。卢卡斯认为人力资本积累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并使之内生化。至此,人力资本因素在西方主流派经济增长理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不仅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是重要的,更在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中起重要作用。(3)制度创新道格拉斯•诺斯等人把制度变迁引入经济增长分析,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这种组织的效率来源于一套能够对经济主体行为进行有效激励的产权制度安排。纳尔逊开始强调技术和制度的协同演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Pelikan将制度的定义回归到诺斯的“约束规则”,进而将经济演化分为两类,一是以技术为核心及其相互关联的因素的演化,二是制度的演化。制度不仅为技术的更迭提供空间,更加速技术创新、技术传播的速度和频率。西蒙•库兹涅茨发现了制度在经济增长的作用,他给经济增长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与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他认为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经济要素中,技术进步是最重要的,但是技术进步只是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如果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变成为现实性,就必须相应地调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刘易斯认为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等,是引起经济发展的间接原因。他认为经济制度是促进或阻碍经济发展的最终原因。首先,他明确了制度的范围,强调制度与其他要素的关系。其次,他界定了制度的功能。最后,他研究了制度与经济增长的一致性的问题,发现制度变化与经济增长是相关的,在不同的环境下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不一样。而制度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取决于制度把努力与报酬联系起来的程度,取决于制度为专业化和贸易所提供的范围,以及制度允许寻求并抓住经济机会的自由。2、关于福建县域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将县域经济首次正式写入党的文献中并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号召后,福建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成就引起了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高度关注,研究明显升温,并且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本文重点介绍近年来对科技进步促进福建省县域经济增长的一些专门研究。蔡德奇(2004)将县域经济与全省经济发展紧密融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进行了剖析,也介绍了一些县的发展个案。蔡德奇.福建县域经济评价与实证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6)深入探讨县域科技与县域经济之间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26 强化科技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强化科技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J].发展研究,2006(5).张岩清提出了以科技带动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并建议我省构建城乡科技信息联动网络,大力引进科技人才,加大科技投入,以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带动工农业生产。张岩清.以科技带动县域经济发展[J].发展研究,2006(7).陆学艺(2007)从工业化、市场经济模式与市场化、城市化、社会阶层结构、社会事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政府管理现代化等方面探讨了晋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陆学艺.晋江模式新发展[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刘香旭(2007)认为福建县域经济急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技术创新,开发和推广应用绿色生产技术,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走新型工业化和绿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刘香旭.科学技术与福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咨询导报,2007(7).吴晓园等(2009)采用了2005—2006年全省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收集到8个城市(不包括厦门市)、72个县(市)和6个城区共86个地区的数据来分析福建省县域科技竞争力、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吴晓园.科技进步在福建县域发展中的作用评价[J].发展研究,2009(4).庄荣文(2010)认为县(市)科技工作是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庄荣文.县(市)科技工作:县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J].中国农村科技,2010(1).陈延艺(2010)对科技进步对晋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展开论述,分析影响当前晋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陈延艺.依靠科技创新,力促晋江经济的发展[J].科技与生活,2010(3).严武(2011)从明溪县当前的科技自主创新工作状况,分析研究明溪县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并对加快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提出几点对策及建议。严武.对加快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几点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1(29).从这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福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研究缺乏,而这也是本项目要完成的一个工作。二、县域经济发展内在动力的理论分析县域经济是一个非线性、复杂的动态系统。县域经济发展不仅决定于县域内的资本、技术、管理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更重要的是县域经济外部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合理推动,如外部的技术与人才引进等均对本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是一个由诸多动力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动力系统及其环境共同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鉴于构成系统要素的复杂性,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县域经济系统、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及其相关要素等进行科学的分析。一、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推进经济发展的条件和要素并不完全一样,其中有一些条件和要素,却是经济发展进程中都不可缺少的。那些对经济发展起着根本性决定作用的要素,可称之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要素。具体而言,动力要素就是那些能够直接推动经济长期持续增长、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的根本性的决定力量。26 依据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可以总结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分为三类:(一)内在动力因素。所谓内生动力,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县域自身所拥有的、区别于外部因素、客观存在的条件总和。主要有资本、劳动力、市场结构、自然资源、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教育和人力资本、国际贸易、科技进步。内在动力因素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县域经济发挥集聚和扩散功能的前提。它反映了一个县(市)的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和现实水平。(二)外在动力因素。如果说县城内部经济结构系统中各要素的互动创造出一种自生自发的经济秩序和规模,那么县域内外各种要素的流动及其相互作用,也无疑会对县域内部经济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改变县城内部经济秩序和规模。这种影响表现出正、负两种效应。用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首次提出的增长极理论作解释,就犹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尔希曼所指出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两种效应:“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本项目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外来要素统称为外生动力因素,它们主要有:中心城市扩张的梯度效应、国际国内资本转移、企业集群群式发展偏好等。(三)非经济因素。环境动力因素,即非经济因素。非经济因素影响并决定了经济效率。县域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同样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县域内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增长率,具备同等条件的地区常常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发展的速度。诺斯教授在《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一文中指出,以往所认为的经济发展的原因,如技术进步、投资增加、专业化和分工的发展等等,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原因,而是发展自身;经济发展的原因要到引起这些现象的制度因素中去寻找。我们认为,经济发展的原因不仅要从制度因素中去寻找,而且要从具有制度因素性质的一切非经济因素中去寻找。如政府行为、文化特质、社会诚信等等。县域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取决于县域经济的内在动力因素的相互作用,也受到外在因素、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及相互作用,同时还存在着内在动力因素、非经济因素对外在动力因素的制约作用。(图2-1)内生动力因素决定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基础与发展潜力。非经济因素和外生动力因素相互作用以及内生动力因素、非经济因素对外生动力因素的制约作用,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空间的大小和发展速率的高低。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就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因与外因。马克思主义在揭示事物矛盾性质的时候,有一个基本论断: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也就告诉我们,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外部的条件是必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关键性因素,还在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26 图2-1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系统模型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分析综合西方经济发展理论和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实践,本项目认为,资本投入、人口、制度、市场结构和科技进步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一)科技进步。本项目主要采纳运用的是广义的科技进步概念——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变革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过程。科学技术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主要表现为:第一,体现在人身上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即人力资本;第二,体现在设备、中间投入由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引起的直接技术进步;第三,由生产规模和结构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第五,体现在由科技进步促进节约能耗减少污染,提升单位能源的经济效益。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3(8).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层面来分析,资源配置结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需求结构以及与这些结构相联系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的核心是资源开发、产业升级、行业改造、需求优化以及城乡发展等,而此类核心上的变化对技术进步的反应是非常敏感的。科技进步通过生产力的改造和发展,进而影响到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分配关系,同时也就实现了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使县域经济发展要素发生质的变化。从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世纪初为5%-20%,20世纪中叶上升到50%,20世纪80年代上升到60%-80%,目前有的国家已经超过了8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的作用,表明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即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科技进步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图2-2)26 图2-21929-1969年美国科技进步贡献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经济增长总量实现了持续高增长,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科技进步(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表2-1)表2-1要素投入增长与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资本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劳动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八五”时期“九五”时期“十五”时期38.2852.0063.894.227.225.4957.5040.7830.611999-2000年2000-2001年2001-2002年2002-2003年2003-2004年2004-2005年48.2252.7657.0061.2570.8677.026.458.495.544.905.074.0445.3338.7537.4733.8524.0718.93*为5年平均数。注:数据来源自:汪同三.郑玉歆.发展报告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由表2-1可见,2004-2005年资本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48.22%逐年上升到77.02%,上升了28.8个百分点,而生产率增长(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增长的贡献率从45.33%逐年下降到18.93%,下降了26.4个百分点,我国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资本投入增长。由此,胡锦涛同志指出: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2012年他又强调:“世界主要国家为了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推动经济复苏增长,克服全球共同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纷纷加大科技投入,抢占科技制高点,争取发展主动权。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二)资本投入。资本既包括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资金(货币)、厂房、土地、机器设备、原材料和有价证券等物质资源(含金融资本),又包括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贝克尔提出的人力资本(劳动者通过教育、培训等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亦称为“非物质资本”。熊彼特在其《经济分析史》里分析马克思关于“工业剥削收益”时说,投资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动力。欧文在其《经济魔杖》中说:“26 投资是经济启动力,这是汉森理论的出发点。”凯恩斯认为投资需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图3-4)首先,资本投入以物质资本(包含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两种形式共同促进经济的发展。资本因素对县域经济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就资本因素来讲,县域经济增长是以固定资产的数量以及其产出系数和新增投资的数量及其产出系数为基础的增量,而在资金量确定的情况下,为取得资本利益的最大化,资本投向就十分重要。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县域地区,初期的经济增长需要大量的物质投资和资本积累,以巩固经济基础,为经济起飞创造条件,同时大量的物质资本投入以突破落后地区”贫困陷阱”。其次,资本投入与科技进步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资本投入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设备、仪器、场地、人员等一切必备条件,为科技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人力支持,大大地鼓励和支撑了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同时,科技进步产生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制度、新管理、甚至新的行业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节省劳动时间、节约产品成本、保护核心专利技术、树立品牌形象、创造新的消费需求等方法或手段,获取高于一般企业的高额利润,完全符合资本的天性——永远追逐利益的最大化,影响着资本的流动的方向,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图3-4“资本投入—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模型(三)人口数量与质量。人类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从消费者的角度讲,人类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区域的人口规模及其产生的需求,包括基本的生理需求和高级的发展、享受需求,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区域人口及其需求,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表现为永不枯竭的市场需求,市场的繁荣兴旺推动着区域经济不断增长与发展。县域人口规模、消费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人力资源作为经济资源的一个特殊种类,具有生物性、能动性、实效性、智力性、再生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一个以经济资源为主导的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地区,根据其发展水平的不同,可以利用不同的经济资源,而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开发变得比什么资源都重要。所以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更加突出的地位。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人才与文化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也使人力资源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资源。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强人的身体素质;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劳动方式的科学化,促进人的劳动技能发展;科技进步改善智力结构,提高人的创造思维能力;科技进步优化人的心理品质,培养人的自由个性。从人口数量分布看,福建省也有将近50%人口常住在县域。26 在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严重的情况下,对农村教育、卫生健康投资,培育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机制,将农村人口的数量优势转为质量优势,是繁荣农村经济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四)制度创新。组织和管理作为一种类型的要素,体现着县域经济运行机制——制度的作用。一般来讲,制度包括所有权制度、市场交易制度、法律制度、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中介服务制度等。换句话讲,从整个社会层面上来讲,制度是各种具体制度的加总和融合。从理论层面看,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基础的科斯定理告诉我们:交易是市场的前提。在交易成本为正的现实世界里,没有适当的制度,任何有意义的市场经济都是不可能的。奥尔森也明确指出,兴盛的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是那些能够保障个人权利的制度。没有这些制度,也就没有人会积极地储蓄和投资。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则开门见山地指出:有效率的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所在。从现实层面来看,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转型经济里,尽管诸如资本技术、人力资本等经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举足轻重的。但是,“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作用。制度至关重要”。和良辉.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所在[N].学习时报,2008-9-2.制度创新之所以能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然后扩展到整个经济),是因为制度的变化具有改变区域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以及改变资源配置的可能性。当引入一种新的制度后,就为每一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规定了约束条件,制度的变迁也意味着约束条件的改变。因此,制度创新正是通过改变交易规则来为区域经济增长创造条件。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是非均衡的,由最初的“极化”向“扩散”转化构成了经济增长的过程。(图3-5)图3-5制度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科技与制度互动的复杂性与系统性,很难对其全面的描述。有鉴于此,做一简单的模型予以分析说明。(图3-6)模型中设定TS(TechnologyStandard)为技术水平,IA(I弄题图提案内Arrangement)为制度安排;26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在内在机制上存在着强烈的互动关系,使得两者的均衡发展表现出对经济发展无处不在的影响力。一般而言,创新主要包括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动力,技术创新是制度创新的保证。只有在两者互动形成社会创新力的前提下,经济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所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至关重要。为t时刻的技术水平,时刻的制度安排;相应地,为t+1时刻的技术水平,为t+2时刻的制度安排。从模型中可以看出,由于技术水平的激励,就会推动制度安排进入状态;而t+1时刻的制度安排又为技术进步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进一步促进技术进步达到t+1水平;技术水平的发展又会引发制度安排进入一个新的状态……如此循环,不断向前发展,使技术与制度处于一个良性的互动之中。Tt+1Tt+2TSIATt+2Tt+1图3-6技术与制度关系的互动模型在技术与制度的互动中,有下列三种基本关系:设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为F(T),制度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为P(I),则有:若F(T)>P(I),即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大于制度的支撑力,则说明科技的供给相对过剩,或制度的供应相对不足,现实中表现为大量的科技成果被积压或闲置不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能为经济发展服务。此时经济增长的瓶颈在于提供更多的制度供给或进行制度创新。若F(T)<P(I),即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小于制度的支撑力,则说明制度供给超前于科技创新的能力,存在制度冗余。此时现实的政策往往是加速技术开发能力或提高制度供给的有效性。若F(T)=P(I),即科技进步的推动力于制度的支撑力相当,这时技术与制度的供求基本上满足经济平衡增长的要求,处于一个良性互动机制之中,这正是互动系统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但是,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考虑到而这不可能绝对相等(往往是制度滞后于技术),因而经济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技术与制度处于一个动态的良性的互动循环之中。26 技术与制度的互动在时间和空间轴上不断演进。伴随着互动中介(人类活动)的主体性功能的发挥与目的性追求的实现,且互动结果总是永恒地表现为利益目标(总收益的最大化与总成本的最小化),即在宏观上表现为经济增长(有时候可能为负增长)。设表示经济增长,它是技术与制度互动的结果,可以表示为:=。要使最优化,则必须满足:=×+×=0上式进一步转换,即可得到:式子与可分别看作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调控度(或调节系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理想情况下经济增长要实现路径最优,其在时间维度内必须满足上面等式,即技术与制度在时间上的变化率之比大致等于二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度之比。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资本、技术进步以及人力资本的质量,都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这些因素都属于技术性因素,只有制度安排这一制度性因素才能凌驾于各种技术因素之上,对经济增长起关键性的作用。(五)市场结构。所谓市场结构,是指某一市场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包括市场供给者之间、需求者之间、供给和需求者之间以及市场上现有的供给者、需求者与正在进入该市场的供给者、需求者之间的关系。科技进步作为企业的基本活动,与市场结构内容密切相关。市场对县域经济的作用与影响,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市场要素凝聚着供给与需求关系,它以价格符号显示出供给与需求的形象,通过供需之间的不断反馈,调节县域经济运行。市场要素对县域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是无所不包、无时不在的,从而产生出一种力量强大的机制,这种机制伸出了无数的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县域经济发展。因此,我们把市场要素称之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引导性要素。市场对县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多层次、多类型、多方位的引导,使之作为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的影响作用日益增强,并且最终要反映到县域经济结构的变化上。也就是说,多元化的市场结构将引导县域经济结构多元化的发展和变化,对此,县域经济的建设者和决策者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忽视。王曼.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D].硕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24.市场结构对科技进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首先,集中度对科技进步的影响。集中度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于进入壁垒高的产业,集中度越低,科技进步就越活跃;对于进入壁垒低的产业,集中度越高,科技进步就越活跃。反之,科技进步动力就不足。其次,规模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规模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是显然的,大企业有更强的资源优势,其创新活动对整个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小企业具有灵活性、竞争压力大的特点,其创新效率高、创新的时机与速度优于大企业。再者,公共政策对科技创新模式的影响。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高效、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明晰产权关系,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这种公共政策能引导中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更有效的创新,借鉴合资企业的创新模式,提高创新的效率。26 科技创新对于市场结构的影响机制主要表现为:首先,科技创新是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核心。企业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来实现产品的加速换代,提高质量,来为社会提供多品种、高质量、低价格的商品及服务,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其次,科技创新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产业结构变动最重要的变量就是科技创新。从传统产业和薄弱产业来说,除了传统产业、生活方式所需之外,要保持市场中的竞争力,就必须进行科技创新,而且应从全面增强这类企业的内在活力方面,进行系统的科技创新。有序的和系统的科技创新,将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此外,还可以通过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产生新兴产业。最后,科技创新引起企业的并购或知识联盟。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经济增长方式正从资源资本要素投入型向知识技术创新型方向转变。当前,跨国公司凭借其自身的技术垄断优势,已经成为世界先进技术和绝大多数前沿技术的创新者,也是全球技术转移和扩散的主体。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相对于企业自我发展,企业并购与知识联盟是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外部获取方式,可以实现科技创新的超常规发展。三、26 三、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分析一、福建省县域的基本情况福建省陆地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20万人。截止到2011年年底,全省总计9个设区市,26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45个县。在全省85个县(市、区)中,除去纯市区的区以及金门县后的58个县(市)构成了福建省县域经济的范围。其中有90%的面积和75%的人口在58个县域,共有常住人口2439.82万人,占全省66.1%。表3-1全省行政区划(2011年底)设区市名称所辖县(市)福州市鼓楼区、仓山区、台江区、马尾区、晋安区、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永泰县、平潭县莆田市仙游县三明市永安市、明溪县、清流县、宁化县、大田县、尤溪县、沙县、将乐县泰宁县、建宁县泉州市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漳州市龙海市、云霄县、诏安县、漳浦县、长泰县、东山县、南靖县、平和县、华安县南平市邵武市、武夷山市、建瓯市、建阳市、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龙岩市漳平市、长汀县、永定县、上杭县、武平县、连城县宁德市福安市福鼎市、霞浦县、古田县、屏南县、寿宁县、周宁县、柘荣县福建省县域人口、县域面积和县域GDP在全省中所占的比例分别如图3-1所示。 图3-1福建省县域人口、国土面积、GDP与全省的比较26 二、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成就分析(一)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整体处于全国前列。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县域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1年,福建县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省总量55.89%、33.8%、44.89%、50.46%、56.58%;2011福建省县域经济评价结果揭晓[EB/OL](2011-10-24)http://www.viewchina.org/noticedetail.asp?id=76.(2012-10-07)县域经济已经成为福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根据《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福建省共有晋江(第7位)、南安(第47位)、石狮(第49位)、惠安(第54位)、福清(第37位)、龙海(第65位)、长乐(第72位)、闽侯(第100位)8个县市入榜,名列全国第五。龙海连续11年蝉联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EB/OL](2011-9-12)http://news.66163.com/2011-09-12/550502.shtml.(2012-10-07).从经济总量上看,2011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9813.86亿元,比1990年增长33.68倍;县域地方财政收入507.63亿元,比1990年增长24.48倍。涌现出了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市)。2011年晋江市GDP总量超过1000亿元,南安、福清超过500亿元,超过400亿元的有惠安、龙海、石狮,图3-22011年福建省县(市)GDP总量统计图超过300亿元的有长乐、安溪、闽侯,另外还有100-240亿元的县(市)有25个。地方财政收入超10亿元以上有14个县(市),26 5.1-10亿元的县(市)有16个,1-5亿元有28个县(市)。从县域平均规模看,全省县均人口42.07万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5.4万人);县均地区总产值169.20亿元,县均地方财政收入8.75亿元,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产业集群特色日趋明显。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第一产业虽然逐年的产值在增加,但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却在不断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增加。2011年全省县域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达54%,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对全省增长贡献率超过六成。各地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产业层次,在技术、管理、产品创新上做文章,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发展特色资源加工、绿色产品开发和生态旅游经济,培育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制鞋、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家具、电机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集群化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正逐步成为一些县域主导产业。同时,区域布局调整步伐加快,不少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如鲤城、丰泽、晋江市和清蒙工业区集中了大量化纤原料生产企业,晋江凤竹工业园、泉州东海工业区、石狮大堡、五堡工业区、晋江晋南工业区集中了许多漂染及染整企业,改变了“小、散、乱”的布局特点,更好地发挥了块状经济高度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和生产成本低廉、市场反映灵敏、规模经营的群体优势。表格3-2福建省九地市县域三次产业与地区生产总值对比表地级市名年份GDP(亿元)第一产业(亿元)第二产业(亿元)第三产业(亿元)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福州1999863.92128.55384.09351.3114.88:44.46:44.6620041548.46162.30790.01596.1510.48:50.02:38.5020092604.04242.001108.191253.869.29:42.56:48.1520103123.41282.731401.921438.769.05:44.88:46.0620113736.38325.091711.191700.108.70:45.80:45.50厦门1999418.0621.74217.65178.675.2::52.06:42.742004883.2319.92523.94339.372.25:59.32:38.4220091737.2320.49821.03895.711.18:47.26:51.5620102060.0723.061024.511012.501.12:49.73:49.1520112539.3124.681297.151217.490.97:58.37:32.22莆田1999159.2835.5174.1649.6222.29:46.56:31.352004308.4845.61156.10106.7714.79:50.60:34.612009691.4276.59375.03239.8011.08:54.24:34.682010850.3387.86477.10285.3610.33:56.11:33.5620111050.6298.80613.28338.549.4:58.37:32.22三明1999224.466.286.9871.2229.5:38.76:31.742004375.8487.28165.67122.8923.22:44.08:32.702009800.24146.28365.36288.6018.28:45.66:36.062010975.10168.26480.22326.6217.26:49.25:33.5020111211.81195.30610.90405.6216.13:50.41:33.47泉州1998863.8879.04455.843299.15;52.77:38.0820041602.9794.66857.53650.795.9:53.50:40.6020093069.50116.741778.681174.083.8:57.95:38.2526 20103564.97132.182144.861287.933.7:60.16:36.1320114270.89151.782662.371456.743.55:62.33:34.11漳州1998433.3100.17202.02131.1123.12:46.62:30.262004701.06141.92290.53268.6120.24:41.44:38.3120091178.01218.65519.98439.3718.56:44.14:37.2920101430.71254.70652.04523.9717.8:45.57:36.6220111768.20293.30836.26638.6416.58:47.29:36.11南平1998208.8560.7577.4970.6129.08:37.1:33.82004321.7083.23111.75126.7125.87:34.73:39.382009621.65139.71246.74235.2022.47:39.69:37.832010728.65159.53304.79264.3321.89:41.82:36.272011894.31212.99376.78304.5423.81:42.13:34.05龙岩1998189.4651.9275.1362.4127.40:39.65:32.942004349.2375.44154.45119.3321.6:44.22:34.162009824.88114.99414.00295.8813.94:50.18:35.862010990.90128.89527.69334.3213.01:53.25:37.3920111242.15153.24701.97386.9512.33:56.51:31.15宁德1998191.5366.1660.2865.12004309.0476.92113.07119.042009612.28113.55245.45253.282010738.61136.61317.22284.782011930.12168.65435.75325.72(三)山区县(市)增速有所加快,与全省差距开始缩小。福建山区系指三明、南平、龙岩、宁德四个设区市,辖5个区、8个县级市、25个县,土地面积8.1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67.3%;人口859.1055万人,占全省28.36%。“十一五”以来,四地经济逐年增长,三明市2007年GDP总量为517.76亿元,2011年GDP总量为1211.81亿元,增长了2.34倍;南平市的GDP的总量从2007年的466.07亿元上升到2011年894.31亿元;龙岩市GDP总量从2007年的595.1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242.15亿元;宁德市GDP总量从457.4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930.12亿元。其他各项经济指标均有大幅度的增长。(见表3-2),近5年来沿海25个县(市)的主要经济指标都大大高于33个山区县(市)。表3-2福建省山区县(市)近五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状况表项目城市20072008200920102011GDP(亿元)三明571.76723.01800.24975.101211.81南平466.07559.20621.65728.65894.31龙岩595.16734.06824.88990.901242.15宁德457.45542.98612.28738.61930.12地方财政收入(亿元)三明27.4932.9637.9649.6464.54南平23.8928.0531.3138.5948.68龙岩36.6646.2854.3466.7584.28宁德20.1824.2227.5440.5154.3026 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三明142.60192.09206.65245.58291.51南平165.85195.34225.22262.04306.27龙岩174.70220.00261.97312.17374.33宁德149.39177.28202.03234.64275.28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三明363.14512.73678.26847.81900.20南平299.48396.29502.03622.02669.24龙岩248.63322.61433.97582.95754.98宁德181.31237.22287.15371.71446.03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三明51415853632769498205南平50595712611667597861龙岩50865775625269318234宁德46875404583865427756注:数据来自福建省统计局此外,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修建与运行,山区基础设施的瓶颈得到缓解,山区的发展发展意识明显增强,后发展优势得以显现,上杭、福鼎、永定、长汀、邵武、沙县等山区县(市)经济发展呈现加速势头,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亮点。(四)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随着统筹城乡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全省县域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大大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县域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3.9%提高到2009年的39.7%,提高了5.8个百分点(图3-3)。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市),二、三产业创造出较多的就业岗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转移,2011年晋江市、南安市、安溪县、沙县、永安市、邵武市、德化县等的城镇化率在50%以上,城镇化的集聚和辐射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注:2000-2004年没有以常住人口为准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统计及其城镇化率图3-32005-2009年福建省县域城镇化率由此可见,26 近年来,福建省先后出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通过县级扩权改革,加大对欠发达县(市)、县域产业项目贴息、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资金和县城及其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等政策扶持力度,以及建立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激励机制,极大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具足轻重的地位。三、福建省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分析福建县域经济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由于发展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的规模比较小,县域聚集市场资源要素的能力不强,与浙江、江苏、山东、辽宁等省份比较综合实力存在有较大差距。(一)县域经济与沿海发达省份差距较大。2011年,福建省58个县(市)经济总量仅占全省GDP的55.89%,比山东省、浙江省低10个百分点;县域平均经济总量为116.3亿元,只占东部平均水平138.1亿元的84.2%,仅为江苏省的1/3,只有山东省、浙江省的1/2。县域地方财政收入305.3亿元,平均值为5.26亿元,仅为东部省份平均水平9.21亿元的57%,远远低于江苏23.69亿元的水平。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9[M].社会科学院文献出版社,2010.如,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或简称全国百强县(市),排名在前五名的省市区,具体是:辽宁省10个、江苏省29个、浙江省24个、、福建省8个、山东省26个。(图3-4)注:来源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图3-4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空间分布图(二)县域科技发展劣势明显。根据《福建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2008)》中的统计数据分析,福建省县域科技投入从沿海到内陆山区逐步减少,县域科技比较发达的厦门、福州、泉州经费相对比较充足。2007年福建省县域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为15053993千元,厦门为5374454千元,福州为2898195千元,泉州为2323847千元,分别占全省经费的35.7%、19.3%、15.4%,并且一些县域科技发达的县市区已经建立起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国外和其他单位多方参与的社会多元化投入体系,如厦门的市辖区、福州的市辖区、泉州的市辖区和晋江、石狮市、南安市。而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县市,县级财政的科技投入较低,法定科技3项费占县级财政预算1.3%比例很难实现。实际到位比例较低吴晓园.丛林.科技进步在福建县域发展中的作用[J].发展研究,2009(4):78.,对于关于促进科技进步的人才发展、经费预算、技术改造、科技奖励等政策,有的没有落实到实处。26 如漳州市东山县科技三项经费连续七年没有列入财政预算,使科技部门对科技工作的引导服务能力与管理水平受到很大的制约;科技进步奖励修订几年难以列入政府研究议题,科技进步奖已有多年没有评比,影响了科技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与创造性。福建省科技厅.2009年福建科技工作成效[EB/OL].http://www.most.gov.cn,2010-01-05.再如漳州市平和县2007年几乎没有科技活动经费,龙岩市的长汀县有企业资金750千元、宁德市的屏南县有338千元作为2007年度的科技活动经费。福建省多数县市多元化社会投入体系尚未形成、科技投入以及研发投入的不足等资金因素严重的影响了县域科技创新工作的有效开展。大数县级地区几乎没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所拥有的技术人才不仅门类少,而且层次也不高,再加之科技竞争力的投入、企业规模一般偏小、科学研究基础等要素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地区、机构差异,从而出现了绝大数县域科技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少,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区际科研单位之间联系不密切,很难形成有效的产学研科技平台。例如,截止到2010年底,福建省85个县市区中仍有4个县市没有建立知识产权局,将近有50%的县市科技局没有自己的网站,许多已有的科技局网站存在着内容少、信息量小、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我省大多县市区一直都没有形成完整有效地科技服务体系,现有的农科所、良种场资金短缺,运作困难,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等技术层次不高,示范功能不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农业推广体系与科技服务机构和中介组织不仅缺乏有效地服务条件和措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作经费没有保障、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冗员过多,人浮于事,工资待遇不高,服务对象和服务半径不大,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推广不够以及中心功能弱化等问题,未能形成科技资源的积聚和辐射功能,基本处于低消甚至无效状态下运行。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强化科技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J].发展研究,2006(5):25.根据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情况的统计,我省各县市科技活动人员合计72126人,因为工作环境、工作薪酬、城市基础设施、交通便利条件、孩子教育等一系列的问题,福建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城市,其他地市科技人才数量较少;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城市,县级科技人才较少,基层农村更少;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教育、医疗卫生单位,在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从事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较少。县域科技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遭遇到人才短缺的瓶颈。一方面留不住本地人才,另一方面吸引不了成熟型科技人才极有潜力的人才。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较少,领军型科技人才尤为匮乏。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表明,目前福建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人员的比例为2.2%,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只有0.5%,比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全国工业企业平均水平分别低1.0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而各县人才比例更小。县域科技人才的缺乏从而造成地方企业发展缺乏人才支撑,自主创新能力受到严重制约,县域科技发展长期低水平徘徊,进而出现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县域发展格局。(三)县级财力缺乏制约了经济发展。随着地改市的推行,由市管县带来的体制性负面效应逐步显现。市级政府往往倾向于调配市域内资源来集中发展中心城市,金融、土地、人才、技术等产业要素加速向中心城市集聚,尤其是分税制改革后,县乡可用财力越来越少。福建省县级财政历年存在着入不敷出的现象,即县级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平均为50.93%,而其财政供养人数占全省财政供养人口的比例为75.64%,县级财政收入的平均比重低24.71个百分点,这说明福建省县级层面的收入能力较低,却承担着较大的支出责任,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平衡。王琼英.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财政均等化效果——来自福建省的经验证据[D].厦门大学,2009:33.26 2011年58个县(市)平均财力只有8.7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市)也仅有14个,仍有43个县需要转移支付总量达475亿元,县域经济自身活力不强、财力不足、资源不够的问题较为突出。(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福建省59个县(市)中,沿海县(市)有26个(不含金门县),山区县(市)33个。根据福建省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上100亿元以上有35个县(市),其中上300亿元以上有9个县(市),分别比上年增加10个和1个;地方财政收入上10亿元以上有14个县(市),其中上20亿元以上有6个,分别比上年增加5个和1个。经济总量占全省前10位的县(市)地区生产总值之和达4864.03亿元,超过县域生产总值总和的49.56%,这一比例比1990年上升了11.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50.46亿元,占52.88%。10个县(市)分别是晋江市、南安市、福清市、惠安县、龙海市、石狮市、长乐市、安溪县、闽侯县、福安市,其中泉州市占5个、福州市有3个、漳州1个、宁德1个,均为沿海县(市);而排名后十几位县(市)则全部是山区县(市)。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晋江市与最低的松溪县相比,相差38.26倍。(五)科技产业存在同质化现象由于一些县市的产业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和约束力,加之错误的政绩观,使一些地方政府各自为政,重数量轻质量;或是对产业信息的掌握不够全面;或者因为一些投资者的急功近利,忽略了对产业的可行性评估和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或者是上级主管部门不注重县市间的产业规划协调工作;或是因为知识产权的保护部到位,从而造成了在同一市场需求的条件下,全省各县市在各自的区域范围内布局同类产业,生产经营同类产品的情况出现。这就是所谓的产业同质化。在福建省范围内,省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有高科技产业园,县有工业园,科技园区的大量建设不仅耗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同时也加剧了福建省的产业同质化。以规模企业以上工业为例,2010年福建省在全部3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40个以上的县市共同拥有的行业有18个,占4.6%,这些行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等。由于产业同质化,我省很多县市(区)科技呈现出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比重高,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档次产品等高新技术产业所占份额低,产业结构整体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阻碍了县域科技的发展,加剧了经济运行环境的紧张局面,延缓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六)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26 很多县市的企业对自身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多数企业缺少原创性基础,如工程中心、中试基地、重点研究室等创新设施;有些县市企业虽然建立了研发机构(技术中心),但由于技术力量和经费投入不足,难以独立地开展技术创新;大多数企业由于没有技术改造资金积累,以及缺乏政策支持,设备较为陈旧,测试手段落后,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大多数靠引进技术,企业自身科研、自主创新的能力非常薄弱,独立开发水平低,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开发、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只是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种类较为单一,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专利技术;现代化的农业企业数量少,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尤为脆弱;50%以上的规模企业虽与科研院所或者高等学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但合作层次不深,信息交流不畅通,建立长期、稳固的技术合作联盟较少。以2007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情况是企业15178个,有科技活动的1407个,有R&D活动的819个,有新产品开发的1114个,有科技机构的709个,有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9521人,科技活动经费总支出14201063千元,其中最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9312197千元,对研究院所及高等学校支出236787千元,分别占总经费的0.65%、0.01%。2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经济的竞争逐渐转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科技竞争。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县域经济日益直接参与全球竞争,县域科技进步渐渐成为县域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二、科技进步提高了物质资本的收益率具体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来说,科技进步对物质资本的作用来说,可以表现在几个方面:(一)科技进步可以吸引物质资本的投入。我省的县域经济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单靠资本、劳动力的大量投入而实现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已是强弩之末,最后会成为经济发展和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阻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提上日程。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改变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的经济模式。这种粗放型的经济模式,从物质资本的角度来分析,实际就是资本的收益率较低,甚至是负收益。,这就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是最佳途径。既然科技进步对县域经济发展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又如何度量和评价科技进步的贡献呢?(一)指标体系设计县域科技进步评价指标体系是度量一个地区县域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为了使评价结果科学、客观、准确,本项目根据系统性、可操作性、有效性、可比性、动态连续性等基本原则,课题组采用了2011年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的指标体系来实证研究科技进步水平。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指标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根据全国各省市县域科技发展的不同情况,不断修改与完善,已经形成一套包含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的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体系。(如表3-1)表3-1福建县(市)科技进步考核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名称序号三级指标名称单位科级领导情况科技工作领导与管理科技政策与法规的执行情况基础性科技工作情况26 科技工作特色及突出成效科技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该指标体系由科技投入、科技支撑、科技产出和科技与社会四个方面组成。它可以体现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科技进步所需要的基础和支撑,也可以反映出科技进步与科技产出之间的关系,三方面相互联系,能够科学地评价科技进步在县域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的县域科技进步评价模型的建立1、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26 三、四、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进入21世纪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县域经济,把发展县域经济与实施项目带动、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等共同作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八个重大举措。围绕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取得以下经验:(一)政府主导,简政放权。早在2003年10月,福建省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起,福建省授予设区的市的经济管理权限,除国家另有明确规定外,一律授予给县(市);同时每年安排3亿元县域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引导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等。而在此前通过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福建做大县域经济的整体要求,强调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引导产业集聚发展,设立一批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推动包括台资企业在内的符合环保要求的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等。在《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里,福建省突出发展重点,推进县域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新增长点,鼓励民营经济新一轮创业。《意见》还提出,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简政放权,保障用地需求,加强财政激励保障,加大县域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实施扩权强镇,探索优化区划调整,加大对苏区老区县(市)支持力度,完善人才支撑,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2011年起,福建省还授予设区的市的经济管理权限,除国家另有明确规定外,一律授予给县(市);同时每年安排3亿元县域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引导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等。此番福建省再次通过简政放权、用地保障、财政激励、金融支持、扩权强镇、人才支撑等政策扶持,显示了福建省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心。(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逐步形成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经济格局和运行机制,民营企业如满天繁星,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如何引导和扶持生机勃勃的民营经济发展成为重点工作。2005年省委省政府专门研究出台了《关于全面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闽委发[2005]9号),从扩展发展空间、提升经济竞争力、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加大财政金融支持、保障发展用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提高企业素质等方面,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指导、协调和支持。如,晋江市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推出创新扶持政策,构建多层次的“政策方阵”,全方位助推晋江民营经济向上、向前发展。晋江民营经济走过了“三来一补”的初级阶段,迈向“外贸经济强市”;经过“质量兴市”之后,获誉“中国品牌之都”;经过“上市战略”之后,成就“晋江资本板块”26 ,形成了以纺织服装、鞋类、建材陶瓷、食品、轻工杂品等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和化纤、车辆机械、生物医药、纸制品、新型材料等五大新兴优势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链条,稳步走在全国产业转型升级之路的前列。恒安、七匹狼、浔兴、安踏、凤竹等一批骨干企业抓住机遇,脱颖而出,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并引领着所在行业迅速发展。(三)完善财税体制,建立县级财政稳定增长机制。主要做法有:制定完善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体制。从2002年起,福建省就取消了对县市的收入集中,所有县市新增的地方级财政收入全部当地,特别是十五、十一五期间,在各县市地方级收入增幅较大的情况下,这一财政体制的倾斜功能就显得更加突出,有效的调动了县市级财政的增收积极性,增强了县市级财政的自给能力和造血功能;实行有利于县市加快外贸发展的出口退税分担政策。从2004年起,我省对市县不包括厦门,应负担的出口退税由省级财政全额承担。2004年到2010年,省财政已累计承担约50亿元;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扩大财力保障范围。近年来,省财政不断加大对县市的转移支付力度。“十一五”期间,省对下转移支付从2005年的61.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88.5亿元,年均增长44.5%。五年间累计下达各项转移支付1196亿元,比上个五年计划增加998.4亿元,增加了五倍多。对困难县市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按最高比例补助;建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我省从2009年起,建立了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2010年又结合财政部要求进行了完善,进一步扩大了保障范围,提高了保障标准。充分发挥财政作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EB/OL][2011-8-23)]http://www.fjcz.gov.cn/ftzbText.cfm?id=F572B176-D605-5850-C11229B3A1D1DB3F[2012-10-10].(四)坚持科教兴县和科学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采取的措施有:加强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加大科技投入,重点支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项目,积极培育各种类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构建区域性、专业性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鼓励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创办实体,开展实用技术服务。提高教育水平,完善教育体制,加强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用人才的培养。坚持选派科技副县长、专家服务团的制度,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与县(市)之间的合作机制,以项目带动人才引进和培养,以人才推动项目引进,促进项目与人才的良性互动。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加强水土保持与减灾防灾工作,使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与县域经济建设同步,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积极构建县域和谐社会。(五)充分发挥对台区位优势,积极加强对外经贸合作。上个世纪的80年代,台湾经济成功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型的结构转型,但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风暴的持续影响,再加之台湾市场狭小,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因此,台湾许多企业开始迁离台湾,在大陆投资办厂。台湾岛内百大企业有30多家均已在福建落户。在大力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过程中,福建与台湾之间拥有“五缘文化”(地缘、血缘、商缘、文缘和法缘)的纽带,可谓是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因此,在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中,福建与大陆其他省市更具优势,应该在海峡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方面有更大的作为。福建省是我国著名的侨乡,现有海外华人华侨1000多万人,侨眷600多万人,归侨12万人,闽籍华人华侨分布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人数众多、区域分布甚广、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等特点。福建各级政府充分利用侨力优势,吸引港澳台同胞和闽籍海外华侨华人回乡投资兴业,全面提升与海外经济合作层次与水平,推进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26 四、科技进步增强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内在动力的实证分析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对县域经济的根本影响,在于知识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趋势,使区位优势逐步淡化,代而起之的是知识资源的巨大作用以及知识基础上的全面竞争。一、科技进步直接作用于福建县域经济发展的分析(一)科技进步促进了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2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