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于是的成词过程浅析1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嘉应学院学年论文(设计)目录内容摘要1“于是”的成词过程浅析2引言2一、介宾短语“于是”(殷商-东周以前)3二、介宾短语兼连词性质的“于是”(东周-两汉)4三、在句中只表承接关系的连词“于是”(汉-今)6四、结语7注释:8参考文献目录:88嘉应学院学年论文(设计)内容摘要现代汉语中的连词“于是”是一个由两个单音单纯词逐渐发展演变而成双音合成词。在上古汉语中,起初它们只是表层形式上相临近的两个成分的组合,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以双音合成词的身份临时组合出现在话语当中,使得这两个单音节词逐渐结合为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本文就对“于是”的成词过程做一个浅析。关
2、键词:于是单音节词介宾短语连词8嘉应学院学年论文(设计)“于是”的成词过程浅析引言现代汉语中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于是”,在汉语的历史上也是使用非常广泛的词语之一。“于是”一词是由上古汉语的介宾短语逐渐演变成一个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在上古汉语中,起初它们并不在同一个句法层次上,而只是在表层形式上相临近的两个成分的组合,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于是”的语用功能和语法意义发生变化,逐渐以单音词的身份临时组合出现在话语当中,使得这个表层组合逐步结合为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并由此逐渐由两个单音单纯词演变成现在的双音合成词。本文试图解释其成为合成词的内部机制。在此之前,有
3、很多学者已经研究过“于是”一词,比如:刘志安(1995)根据“于是”一词的词义、词性和用法的变化,把“于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历史时期是汉代以前,第二个历史时期是魏、晋、隋、唐、宋,第三个历史时期是元、明、清至今。详细的写出“于是”在各个时期的词义,词性和用法的演变过程。刘晓峰(1996)参考高中语文教材的“单元知识和训练”,认为古代汉语中的“于是”有的为复音虚词,有的为两个单音词,不能一概判其为复音虚词或两个单音词,其运用规律也比高中语文教材上述说的复杂得多。根据“于是”在句中的位置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用于句首,二用于谓语之前,三用于谓语之后。范
4、江兰(2009)是从“于是”的语法化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于是”的。一是“于是”的虚化轨迹,二是“于是”的虚化机制浅探,三是先秦汉语中表示承接关系的“于是”。从语法方面阐述“于是”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以上三人从不同角度思考,用不同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我并不否定他们的观点,每个人研究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就不同了。本文参考他们的观点,从“于是”由介宾短语发展成为连词的过程做了较深入的研究。根据“于是”虚化的程度把“于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划分的时间点与刘志安的有些不同,本文把汉代以前又再划分为两个时期。本文与刘晓峰和范江兰的一些观点是有比较多的交点,
5、本文具体的划分情况如下:由殷商时期出现了“于是”一词开始,到东周以前,“于是”只是一个介宾短语,东周时期“于是”出现了虚化现象,直至两汉时期,“于是”的虚化程度达到最大,而这时的“于是”是以连词的形式存在。下面让我就每一个阶段为大家介绍:8嘉应学院学年论文(设计)一、介宾短语“于是”(殷商-东周以前)介词“于”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大量出现,作为介词引出处所,时间祭祀对象等等,西周以后,“于”有了新的意义:引出受事或当事,取予对象,告语对象,引进动作的施事等等。随着介词“於”的出现,介词“于”的一些用法逐渐被“於”所代替,魏晋以后,除了在引用古籍或固定格式中以
6、外,“于”作为介词的用法就很少出现了。代词“是”在古汉语中常表示三种意思:1)此,这。例:“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林嗣环《口技》)2)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3)这样,那样,这种情况,那种情况。但是“于”和“是”合起来使用却是在殷商时期开始出现的,而且此时的“于是”是以表层组合的形式存在,即在线性序列上并存[1],但还不是合成词。例如:1)奚斯不忍反命于庆父。自南
7、涘。北面而哭。庆父闻之曰。嘻。此奚斯之声也诺已。曰。吾不得入矣。于是抗辀经而死。(《春秋公羊传·僖公》2)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春秋公羊传·宣工》3)闻有贼。趋而至。臧氏之母曰。公不死也。在是。吾以吾子易公矣。于是负孝公之周诉天子。天子为之诛颜而立叔术。反孝公于鲁。(《春秋公羊传·昭公》以上例句中,“于”作为介词,其语法作用是行为在一定的时间里进行,表示发生、归趋,可译为“在”、“到”等意思。这三句话中的“于是”都在句首,“于”是介词,“是”是代词,代指前面所说的内容或者事情。“于”和“是”在某种
8、程度上说是分属于不同的层次,即“是”作为回指的代词,实际上和前面的结合要紧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