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837441
大小:141.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14
《杂交水稻机插栽培关键技术与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八、项目名称:杂交水稻机插栽培关键技术与应用(一)申报奖种:科技进步奖(二)推荐单位意见针对我国杂交水稻面积大、机插栽培普及率低,严重制约水稻机械化生产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在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中,皖、苏、鄂、赣等省组成多学科的协作团队进行了12年的系统研究,在关键技术和大面积应用上均取得重大突破。系统阐明了秧田与大田、大田前-中-后期、个体与群体的“三个生育不平衡”是导致机插杂交水稻产量低而不稳、久推不广的根本原因。以破解机插杂交水稻“三个不平衡”为主线,研究提出了壮秧新标准,创立了“因种精量稀播,精确旱育化控”的育秧新技术;研制了行距可调
2、高速插秧机,改进了钵苗插秧机;农机农艺融合,创立了“行株距与穴苗数优化配置”精确机插技术;揭示了高产需肥规律,创立了“减前攻中保后”促进平衡生长的施肥新模式;阐明了高产形成的共性规律与生育协调的栽培途径,提出了相应的群体动态指标体系,有效解决了“三个生育不平衡”的问题;在不同稻区的多种稻作制度下连续创造了高产典型和新纪录。以上述关键技术创新为基础,区域化集成了7套机插栽培技术模式,创立了我国特色的杂交水稻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大面积应用增产增效显著。2013-2015年皖、苏、鄂、赣等省推广6264.9万亩,亩增产5.5%-10.5%,累计增产稻谷2
3、34.8万吨,节本增效84.8亿元。先后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件,实用新型专利10件,制定技术标准8项,发表论文116篇,出版专著2本。成果引领了杂交水稻机插栽培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大面积普及应用;2015年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推荐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三)项目简介杂交水稻自上世纪90年代就成为南方稻区的主体品种类型,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直至2005年南方杂交水稻机插率不足1%,已严重影响到我国杂交水稻的发展,更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种田机械化的迫切需求。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将源自日韩适应常规粳稻的密播小苗毯状机插
4、技术简单沿用到靠个体生长优势实现高产的杂交水稻上,造成了“秧田与大田、大田前-中-后期、个体与群体”的生育不平衡问题,因而产量低而不稳,导致杂交水稻机插久推不广。针对这一世界性稻作技术难题,在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中,皖、苏、鄂、赣等省组成多学科协作攻关团队,以破解机插杂交水稻“三个不平衡”为主线,经10多年的系统研究,攻克杂交水稻机插农艺农机“双适应”技术难关,创建了机插平衡栽培法,阐明其高产规律和途径,区域化集成新技术体系并大面积成功应用。主要创新内容如下:1、研究确立了“双适应”毯苗壮秧的新标准及其指标参数,创立“因种精量稀播,精确旱育化控
5、”的毯苗育秧技术体系;引进钵体育秧技术,优化育秧作业平台,升级壮秧标准,新建了“精量穴播,精确旱育化控”的钵苗育秧技术体系;为解决秧田与大田之间的生育衔接不平衡奠定了壮秧基础。-11-2、自主研发并批量生产了可调行距高速水稻插秧机,实现栽插密度大幅可调,作业质量稳定可靠,高产农艺多样性要求的适应增强,使用范围和效率大幅提高。针对多熟制地区机插技术难关,率先引进钵苗插秧机,改进生产出两种型号的钵苗高速插秧机及配套设备,实现栽插密度大区间自由调节;成果加快了国产高速插秧机的推广。3、研明了不同类型杂交水稻对株行距配置的要求,提出不同类型杂交稻机插株行距
6、配置技术参数;建立了“行株距与穴苗数优化配置”精确机插技术,攻克了杂交水稻机插群体起点优化技术难题,为解决个体与群之间生育不平衡创造了条件。探明机插杂交水稻高产需肥规律,创立了“减前攻中保后”促进平衡生长的施肥新模式,解决了大田前、中、后期生育发展不平衡,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耦合科学灌溉,解决了平衡构建杂交水稻高产群体的技术难关。4、在上述关键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创建了平衡栽培法,进而揭示了其高产形成共性规律,针对性提出“改善前期壮个体促早发、控制中期稳群体扩库容、增强后期抗早衰促充实”促进平衡生长的栽培技术途径;并进一步研究明确了相应的高产群体生育动态
7、诊断指标。5、优化集成了毯苗/钵苗机插平衡栽培技术体系7套,在粮丰攻关试验田示范验证,创造了高产典型,证明了技术的先进性;标准化后逐级示范推广到粮丰“三区”,带动区域水稻大面积均衡增产和机插水平的快速提升。成果先后被安徽、湖北、江苏、江西等省和农业部列为水稻生产主推技术,2013-2015年在皖、苏、鄂、赣等省累计推广应用6264.9万亩,亩增产5.5%-10.5%,增产稻谷234.8万吨,节本增效84.8亿元。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制定发布技术标准8项,发表论文116篇,出版专著2本,2015年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8、11-(四)客观评价(1)2010年10月,科技部专家组对安徽省主持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