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文:小学古诗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小学论文:小学古诗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ID:11493045

大小:52.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7-12

上传者:U-8436
小学论文:小学古诗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第1页
小学论文:小学古诗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第2页
小学论文:小学古诗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第3页
小学论文:小学古诗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第4页
小学论文:小学古诗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论文:小学古诗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小学论文:小学古诗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摘要:在阅读、教授小学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古今读音和词义的变化、通假字、多音字、“一、七、八、不”的变调、倒装句、同一词语的不同释义等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在古诗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诗句的内涵,进而为学生扫清学习道路上的障碍。关键词:小学;古诗;阅读教学;字音;释义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须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其中一、二年级50篇(段),三、四年级50篇(段),五、六年级60篇(段),并推荐古诗70篇(段),其余篇段可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由此可见,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众所周知,古诗独具的音韵美、节奏美、状物美和抒情美,可以激起人们广泛的阅读、吟诵的兴趣。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会令小学生们百读不厌,但由于古诗意境深远、语句精炼、语意含蓄,小学生们学起来会比较困难,就是教师有时也需要查找资料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尤其是一些多音多义字,学生一旦辨析不清,就会出现误解词义、诗义的问题。特别是古今词义变化大的词,不经教师指导,学生是根本弄不明白的。因此,在阅读、教授古诗过程中,教师需为学生扫清学习道路上的障碍。为了在小学古诗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古诗的字音、词义等,笔者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推荐的70篇(段)为主,将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列举出来与同行们切磋。一、古今读音的变化同一个字,其古今读音有可能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一点在古诗教学中应该注意,例如:1.“骑”,今读“qí”,如“骑马”、“骑自行车”等。“骑”字旧读为“jì”。例如杜牧的《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王维的《少年行》(其三):“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卢纶的《塞下曲》:“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三首诗中的“骑”都应该读作“jì”。2.“斜”,今读“xié”,如“歪斜”、“斜阳”、“斜线”等。 旧读作“xiá”。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的“斜”,教科书中注为“xié”,但读诗时应读作“xiá”,否则就不押韵了。“斜”、“家”、“花”的韵尾为“ɑ”是合谐的。如果“斜”字读作“xié”,其韵尾是“e”,显然是不押韵的。此外,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韵尾押的也是“ɑ”,即“花”、“斜”、“家”。又如元稹的《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此诗的韵尾和上述两首诗的韵尾也是相同的,“斜”在这里也应读成“xiá”。二、古今词义的变化在社会变迁、发展过程中,一些词语的词义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所以古诗中某些词的词义与其现代汉语的词义会相差甚远。在教学中如果不加以注意,就会导致对古诗的误读。例如:1.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诗中的“可怜”作“可爱”讲,现代汉语的“可怜”则作“怜惜”、“怜悯”讲。2.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中的“怜”字作“爱惜”讲,也非今义。3.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的“坐”字作“因为”讲,不是现在的“坐下”之义。4.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的“但”作“只是”讲,不是现在的“但是”之义。 5.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古代称“跑”为“走”,现在说的“走”,古代叫“行”。又如李贺的《马诗》(其五):“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里的“走”也是“跑”的意思。6.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中的“青春”是指“明媚的春天景象”,现代汉语的“青春”是指“青年时代”。三、通假字“通假”,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被借来使用的字,称为通假字。教学中如果弄不清楚通假的字,同样会导致对古诗的误读。例如:1.王维的《鹿柴》,“柴”,是“寨”的通假字,读作“zhài”,不能读作“cái”。“鹿柴”,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2.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扣”,是“叩”的通假字,这里是“轻轻敲击”的意思。3.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见”读“xiàn”,“见”是“现”的通假字,“见”在这里作“现出”、“露出”讲。5.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元”,是“原”的通假字,这里作“本来”、“原来”讲。6.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华”是“花”的通假字,这里指的是“花叶”。 四、多音字古诗中出现的多音字较多,能否选择其在古诗中的正确读音,是关系到能否正确理解词义的问题。因此,古诗中的多音字也不容忽视。对多音字一般可作比较性选择,联系诗的上下句,然后确定读音。例如:1.“更”字,读音为“gēng”或“gèng”。(1)“更”读“gèng”,如王之涣的《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在这里作“再”、“又”讲。又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在这里作“再”讲。(2)“更”读“gēng”,如陆游的《楼上醉书》:“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旧时一夜分五更,“三更”指夜里九点多钟。2.“间”字,读音为“jiān”或“jiàn”。(1)“间”读“jiān”,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间”,在这里作“中间”、“之间”讲。又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里的“间”也是指“中间”、“之间”。(2)“间”读“jiàn”,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间”,在这里是指“空隙”、“间隔”。 3.“朝”字,读音为“zhāo”或“cháo”。(1)“朝”读“zhāo”,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里的“朝”都是“早晨”的意思。(2)“朝”读“cháo”,如杜牧的《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朝”,指“朝代”。“南朝”,是指从东晋以后至隋朝以前(即公元420-589年),在江南地区先后建立过的宋、齐、梁、陈四朝,统称南朝。陆游的《估客有自蔡州来者感怅弥日》(其二):“和亲自古非长策,谁与朝家共此忧?”“朝”,是指“朝廷”。4.“曲”字,读音为“qū”或“qǔ”。(1)“曲”读“qū”,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曲”,作“弯曲”讲,“曲项”是“弯曲着脖子”。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颠自天涯。”“曲”也是作“弯曲”讲。(2)“曲”读“qǔ”,如卢纶的《塞下曲》中的“曲”,作“曲调”讲。“曲”用作量词时也读“qǔ”,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5.“重”字,读音为“zhòng”或“chóng”。 (1)“重”读“zhòng”,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里“重”是“沉重”、“沉甸甸”的意思。陆游的《雪夜作》:“雪重从压竹,竹折有奇声。”这里“重”是“很沉”、“沉重”的意思。(2)“重”读“chóng”,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这里“重”作“再”、“重复”讲。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里“重”作“层”讲,“万重”是“层层”的意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数重”就是“几层”的意思。6.“还”字,读音为“hái”或“huán”。(1)“还”读“hái”,如郑燮的《竹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里“还”作“依然”、“仍旧”讲。(2)“还”读“huán”,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中的“还”都是作“回来”讲。7.“长”字,读音为“cháng”或“zhǎng”。(1)“长”读“cháng”。如杜甫的《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这里“长”指“长度”。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里“长”也是指“长度”,诗句的意思是:“ 白头发长到了三千丈啊,只因为愁绪是这样长。”(2)“长”读“zhǎng”。如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徐元杰的《湖上》:“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诗中“长”都作“生长”讲。8.“衰”,读音为“shuāi”或“cuī”。“衰”(shuāi),现指事物发展转向微弱,变得衰老、衰败等。“衰”读作“cuī”时是古读法,在古诗中很常见。例如:(1)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衰”(cuī),这里作“稀疏”、“掉落”讲。如果把“衰”读作“shuāi”的话,与“回”就不合辙押韵了。(2)汉乐府民歌《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琨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里的“衰”(cuī)是“败落”的意思。本诗中“葵”、“辉”、“衰”、“归”、“悲”这五个字是押韵的,如果把“衰”读作“shuāi”,就不合谐了。所以在上述诗句中“衰”还是应读作(cuī)。9.“踏”,读音为“tā”或“tà”。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踏”,这里应该读作“tà”,“踏歌”,即用脚击地打着拍子唱歌。所以不能读“tā”,而在“踏实”一词中读“tā”。10.“单”,读音为“dān”、“shàn”、“chán”。“单”在“单位”、“单独”等词中读为“dān”;“单”作姓时读“shàn”。在“单于”一词中,“单”读“chán”,如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单于”,指的是匈奴的首领。又如王维的《少年行》:“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古代匈奴原是一个部落,只有一个单于。后来,发生了内乱,分裂成五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拥立一个单于,共有五个,所以《少年行》中称“五单于”。“五单于”在这首诗里不是实数,而是指代“对方的许多头目”。11.“扁”,读音为“biǎn”或“piān”。“扁”,在“扁担”、“扁鹊”等词中读作“biǎn”。“扁”和“舟”组成偏正词语“扁舟”时,读“piān”。如孟浩然的《渡浙江问舟中人》:“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扁舟”,指的是“小船”。又如李白的《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扁舟”,也是指“小船”。12.“似”,读音为“sì”或“shì”。 (1)李贺的《马诗》(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似”,读作“sì”,这里是“好像”的意思。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里的“似”读作“sì”,也是“好像”的意思。(2)“似”读“shì”时,一般和“的”组成“似的”词语,此外,基本上都读作“sì”。有关名诗中的多音字,举不胜举,在此不再赘述。五、关于“一、七、八、不”的变调普通话里的音节单念时都有它的基本调值。当“一、七、八、不”在和其它音节连读时就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变调。“一、七、八、不”的变调,不但在普通话中常见,而且在古诗中也常见。下面具体谈一下小学古诗中有关“一、七、八、不”的变调情况。1.“一”的变调。“一”的变调有以下几种情况:(1)在阴平前读去声。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2)在阳平前读去声。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3)在上声前读去声。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4)在去声前读阳平。如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5)在同一诗句中“一”可有两种变调。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前一个“一”读阳平,后一个“一”读去声,即读成“一(yí)岁一(yì)枯荣”。刘武子的《立秋》:“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前一个“一”读去声,后一个“一”读阳平,即读成“一(yì)枕新凉一(yí)扇风”。2.“七”的变调。“七”的变调有以下几种情况:(1)在阴平前读本调。如西鄙人的《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2)在阳平前读本调。如沈佺期的《夜宿七盘岭》:“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3)在上声前读本调。如牧童的《答钟弱翁》:“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4)在去声前读阳平。如王梵志的《吾富有钱时》:“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前一个“七”在阳平前读本调,后一个“七”在去声前读阳平。3.“八”的变调。 “八”的变调有以下几种情况:(1)在诗句的末尾读本调。如黄巢的《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2)在阴平前读本调。如韩愈的《自咏》:“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3)在阳平前读本调。如杜牧的《江南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4)在上声前读本调。如袁枚的《抵金陵》(二):“八尺阑干多少恨,新亭秋老月空明。”(5)在去声前读阳平。如孟浩然的《临洞庭》:“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4.“不”的变调。“不”的变调有以下几种情况:(1)在阴平前读本调。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2)在阳平前读去声。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在上声前读去声。如李白的《夜宿山寺》:“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4)在去声前读阳平。如张俞的《蚕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罗隐的《蜂》:“无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于谦的《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六、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在古诗中常有颠倒使用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倒装”。“倒装”在古诗中是为了押韵和平仄的需要。例如:1.孟浩然的《春晓》中“处处闻啼鸟”,“啼鸟”是“鸟啼”的倒装。“处处闻啼鸟”的意思是:“到处可以听到鸟的叫声”。2.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应当是“欲目穷千里”。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要想使眼睛看到千里之外的景物”。3.朱熹的《春日》中“万紫千红总是春”,作者是把“总是”和“春”错开使用,放到句尾是为了押韵,理解时应倒过来。这句的意思是:“春天总是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4.卢纶的《塞下曲》中“林暗草惊风”,不是“草惊动了风”,而是“风惊动了草”。这句的意思是:“忽然觉察到昏暗的树林里风吹草动”。七、同一词语的不同释义 在古代诗词中,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句、语境中往往具有不同的含义。例如:1.“江上”的释义。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题目的“江上”是指江面上。“江上渔者”是指在江面上捕鱼的人。而首句的“江上”是指江边上。这两句的意思是:“江边上来来往往(买鱼)的人,只因为喜欢鲈鱼的鲜美”。2.“杨柳”的释义。(1)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的“杨柳”指的是北朝的《折杨柳》曲调(内容多叙离愁别情),不是“杨柳树”。(2)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意含双关,一方面指“折杨柳”曲调;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古人临别时折柳相赠,“柳”暗指“留”。(3)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指杨柳树。(4)李白的《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杨柳”指的也是杨柳树。 总之,在小学古诗阅读教学中,一般来说我们都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来理解语意。但很多时候教师要提醒学生关注古今读音、词义等的变化,扣住句中的字词,并联系上下句来理解,如此才能准确掌握古诗的涵义;同时,教师在授课时要尽量少用术语,不求深挖透析,只要能够理顺诗句的脉络层次,能够疏通语意即可。这是因为“诗无达诂”,有时诗解得太直白,就会丧失原有的韵味,这也是古诗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