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311899
大小:73.5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11
《六语导学案最后人姿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学案中习题设计的反思巴公三小申荣香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要求变革对学生“以认知为主”的传统练习的思路、题型、内容,设计发展性练习题。在设计学案的过程中我的想法是:一、设计生活型练习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文本)无非是个例子。”以文本这个例子作为一个“点”“辐射”生活现象,为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提供“最近发展区”。我尝试着把生活中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编入拓展延伸中。如在教学《滥竽充数》这一课时,我联系生活设计了练习题:在学生理解了《滥竽充数》的寓意之后回忆,你在生活中碰到过这样的事情吗?请你例举一至二例说明。”学生的举例五花八门且又实实在在,看
2、得出这些都是发生在学生周围的真实事件,真正是源自生活,从生活中来。真切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由此及彼”,进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逐步进入创新思维的轨道。二、设计想象型练习设计习题时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在利用想象填补空白的过程中,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为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创设情境。如:在进行《螳螂捕蝉》这一课自学解疑设计时,我以追求学生的思维实效为目标,讲究讨论学习的深度,我在最后设计了这样一题:为什么少年的劝说使吴王打消了进攻楚国的念头,而其他大臣却不可以呢?此题只为孩子们更深刻地讨论少年的性格特点。三、设计评价型练习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学会评价别人或某一事物、某
3、一现象。我在《西游记》选段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的题:你觉得《西游记》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唐僧?为什么?四、设计操作型练习阅读文本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肥沃土壤,阅读练习是富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人是具有能动性的,小学生也不例外。在具有个性化的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内在的知识、能力、经验、智慧、情感都能得到锻炼与提高,能更多地体验到自主探索与取得成功的愉悦,体验到获得新知和提高能力的乐趣。《渔歌子》是一首表现渔家生活之乐的词,该小令真切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水色风光。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设问导读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整体感知:认真读这首词,用图画表示出你对词的理解?并在画下说明原因。学生
4、的画面内容因自己见解深度的不同而不同,真是各有千秋。设计学案有很多角度,教师个体的差异也会导致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各不相同,在发展性练习设计方面,可能会、智者见智,我想,只要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精神,便可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语文教育故事巴公三小申荣香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的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根据高年级学生特点我设计了一堂以自主合作为模式的课堂教学。这节课是一节作文评析课,课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分组的形式,指导学生按照作文的标准,以自己的眼光来互相评析同伴们写的作文。整个课堂安排了小组评析,组员推荐,佳作欣赏,自我评价等环节,并且运用了现代信
5、息技术等辅助教学,应该完全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应该是一堂生动有效的课。当到小组讨论时,我信步走到学生中间,一幅让我深思的场面呈现在我的面前。只见一个小组的组员在为某一个成员的选材是否恰当争吵的面红耳赤,当我走到他们身边的时候,他们立刻把争论的话题抛向了我,让我来为他们做出决断。另一个组的一位女生见到了我,如同见到了救星,立刻举手后便说:“老师,他不参与我们的讨论,也不让我们评析他的作文。”而那位同学却默不作声,不发表任何意见。当我环视四周,其它组中也有相同的问题出现,有的小组合作的很好,大家分工明确,都积极参与;而有的个别小组则出现了一两个成员兴致不高的现象。当然,虽然有个别
6、同学的积极性不高,但并没有影响这堂课的学习气氛,接下来的环节都很顺利的进行下去了,尤其是佳作欣赏环节,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清楚地将学生的作品及他们的评析意见呈现在了学生面前,使学生们从选材、语言、表达方法等多方面受到了熏陶。一节课很快结束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的为学生服务。但不知为什么我却没有感觉到轻松,那个同学呆呆的眼神和那些争执的面孔我始终不能忘记,它使我在思考:怎样才能使合作学习达到全员参与,使合作探究达到高效呢?《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它要求教师在授课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评价方式的设计等各方面都要
7、有助于学习方式的形成。无论教师的每一步都应遵循:“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原则。合作学习也不例外。首先针对学生出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教学方式展示给学生,进行细致地讲解,使学生在合作探究时有据可依。其次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对学生在小组探究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充分的预设。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分工明确,达到每个人都能参与并发表意见;还要在学生之间发生争议时,给学生一定的方法,组织意见不一致的同学进行讨论再讨论,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乐于参与、讨论。第三,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的问题必须是大家希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