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摘要】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一直是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除了传统的“胰酶自身消化”学说外,白细胞过度激活—炎性因子级联瀑布效应、胰腺微循环障碍、细胞凋亡学说、肠道细菌易位学说、胰腺腺泡内钙超载学说等多种理论丰富了人们对AP发病机制的认识。特就AP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关键词】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进展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是胰酶提前在胰管或腺泡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
2、的急性化学性炎症,这是AP发病机制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但近年来的临床实践及研究表明,AP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病理生理过程。尽管AP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在国内外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近年的研究进展很快,提出了许多新学说,对认识该疾病的发展及指导临床治疗、降低病死率起着重要的作用。1胰腺自身消化学说1.1胰管梗阻与胆汁反流胆石嵌顿于胆总管下端或胰胆管共同通道引起胆汁反流,.freelornecrosisfactor,TNF)、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氧自由基、活化核因子-kappaB(NF
3、κ
4、B)、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一氧化氮、血栓素等。这些炎症介质可以使胰腺血管通透性增高和微循环障碍,导致胰腺炎症、坏死,产生大量内毒素。内毒素再次激活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并随之产生大量促炎细胞因子如TNF
5、α、IL
6、1、IL
7、6及IL
8、8等,引起细胞黏附分子上调和白细胞活化以及许多其他递质爆发等一系列连锁和放大反应,这种不可逆的促炎症递质刺激物大量释放以及效应细胞的活化即为白细胞过度激活—炎性因子级联瀑布效应,此过程最终导致重症患者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
9、sponsesyndrome,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4-8。有研究发现,与AP关系较密切的TNF
10、α、IL
11、1、IL
12、6及IL
13、8等细胞因子的基因启动子上都有NF
14、κB的结合位点,所以其表达在基因水平上受到NF
15、κB的调控。NF
16、κB能与多种细胞因子、黏附分子基因启动子部位的位点发生结合,增强这些基因的转录和表达9,导致TNF、IL
17、1、IL
18、6、IL
19、8、ICAM
20、1(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P
21、selectin(P-选择素)等过度表达。因此N
22、F
23、κB在AP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外研究发现NF
24、κB的早期激活可能通过“扳机样作用”触发炎症递质的“瀑布样级联反应”,使得AP炎症不断扩散、恶化10-12。3胰腺微循环障碍作为AP的启动、持续损害的因素,胰腺微循环障碍的作用近年来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胰腺的解剖学特点决定了胰腺易发生缺血和坏死:胰腺小叶多由独支小叶内动脉供给血液,其管径为30~50μm,管壁有完整的平滑肌,小叶内动脉进入胰腺小叶后呈树枝样分支,相邻小叶内动脉之间及其分支之间无吻合存在,属终末动脉,所以胰腺小叶易因小叶内动脉的痉挛、栓塞或压迫而造成所支配
25、区域的缺血、坏死,这可能是AP发病的始动因子。另一方面,有报道认为胰腺血流量的变化仅是AP的一种后继表现,胰酶释放和活化可能伴随着某些激肽和其他毒性物质的释放,它们破坏了微血管功能和凝血机制,减少胰腺血供,导致胰腺组织出血和其他组织器官出血及血栓形成13。尚有资料报道,胰腺血流量变化及全身血流动力学改变是AP时心输出量变化和低血容量所致。因此胰腺微循环因素在AP发生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确切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4肠道细菌易位学说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细菌易位是AP感染的主要原因,而肠道屏障的破坏是细菌易位的前提。正常情况下肠道含5
26、00余种常驻细菌,由于受到肠道屏障的阻隔,它们难以突破黏膜移位到肠外组织。肠黏膜缺血、缺氧或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介导肠黏膜屏障损伤的重要机制。小肠绒毛的营养血管呈发卡状,顶部营养较差,小血管从母支呈直角分出而血流呈“跳跃现象”,使氧容量下降。一旦微循环得到改善,导致肠黏膜的缺血—再灌注,氧自由基和蛋白酶类的释放增加血管的通透性,造成组织水肿,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屏障功能减弱。目前肠道细菌易位的发生途径尚未完全清楚,现认为有以下几种途径:(1)通过血液循环至其他组织;(2)通过淋巴系统到淋巴结,再到其他组织;(3)细菌通过受损的肠黏膜直
27、接进入腹腔;(4)肠道细菌通过胆道、胰胆管逆行感染14。Runkel等15还认为细菌首先易位至肠系膜淋巴结再发生血行播散。如果发生细菌易位、感染等并发症,则可刺激巨噬细胞产生致炎症细胞因子,引起循环中细胞因子高峰,从而过度激活中性粒细胞,引发多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