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析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从以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精英化教育向人人享有接受教育机会的大众化方向发展。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递增,对于大部分学子来说,上大学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但是,毋庸讳及的是,高等教育的普及也必然面临着招生时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高职类院校尤其如此。由于进校时生源素质相对较差,加之所就读院校大部分办学时间较短,学术底蕴不足,许多学生进校以后,缺乏基本的历史文化修养和待人接物常识,人际沟通困难;面对没有了高考压力和家长
2、监督、一下子轻松自由的大学生活,不知道如何来安排自己的未来;部分学生信仰迷失,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目睹社会上就业形势的逐年严峻,不少学生心理脆弱、耐挫能力低下。与此同时,一些高职院校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要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对于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文素质教育则重视不够,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有些院校甚至不断压缩人文素质类课程,造成人文教育的边缘和软化。而作为施教者,许多教师人文素质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所有这一切,使
3、得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象尤为明显。 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包括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生自身文化底蕴的不断提升以及施教者教育教学方法、途径不断改进等一系列问题的系统工程。对于前两个方面,已有不少学者论及,本文不想赘述。我此处只想着重探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科学、正确地理解世界,理解动态发展的时代与社会,理解他人与自己的位置,不断在清除困惑中成长,在超越自我中成熟,使学生不但学习知识,而且培养感情、意志、智力和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不断完
4、善自身的自律能力,努力达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一、教师首先应重视自身修养,努力用自己的高尚情操、人格感染学生。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1]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刚刚谢世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为入学的北大新生看行李的故事之所以感动了无数的学子,就是因为这位学界泰斗人格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行动有时比语言更有力量。作为大学生,他们不仅关注你说什么,还关注你怎么做。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而且要有高尚的情操,时时刻刻做学生的表
5、率,重“不言之教”,始终把自己阳光的一面呈现给学生。如果每位老师都能不断地陶冶自己,有坚定的信仰、高尚的追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教学过程中的一举手,一投足,就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不知不觉之间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 二、承担人文类教学的教师应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巨大优势。 目前,高职院校里开设的人文类课程主要有“两课”、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文学欣赏、演讲与口才等。从事这些课程教学的老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全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营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通过传授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价
6、值观念,推崇优良道德规范和符合时代特征要求的伦理道德观念等来促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优良道德品质等的养成,努力在大学生中塑造一种爱国、文明、创新、高雅、和谐的人文科学精神。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老师不应机械地照搬普通院校文科专业的教材,也无需强调学得多么系统全面,而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强调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刚刚进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所以显得比较迷茫。一方面进入大学以前他们过的是一种非常单纯且忙碌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进入大学之后,他们开始初步接触社会,现实中真实的生活与他们的理想相距较远。为
7、此,承担人文类教学的教师特别是“两课”教师就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对于他们能否明辨是非,能否切实提高自身素质,能否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能否培养丰富的人文精神等各方面都能起到指导性作用。 大二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已较好地适应了大学生活,此阶段教师应尽量少谈空洞的道理,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人文类经典作品的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高尚的理想、人格,增强学生的审美、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旨归。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重建、人文底蕴的探索通过课堂注入学生的视野,给学生留
8、下震撼心灵的回响,使学生的心灵陶醉于优秀的人文文化、高尚的道德情操、美丽雄壮的自然美景之中,并能给学生以激动人心的鞭策,洞彻世事的警示和发人深省的启迪。 例如在大学语文、文学欣赏等课程中,许多名家名品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