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风建设中如何体现“关爱型”的问题探讨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风建设中如何体现“关爱型”的问题探讨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从学风建设、“关爱型”教育两个角度入手,讨论如何将“关爱型”教育积极地付诸于学风建设之中,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爱学习、会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为学生铺就一条成才新路。关摘要:本文主要从学风建设、“关爱型”教育两个角度入手,讨论如何将“关爱型”教育积极地付诸于学风建设之中,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爱学习、会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为学生铺就一条成才新路。关键词:学风建设;“关爱型”教育一、何为“学风”据调查了解,目前大多数人并不真正了解“学风”真正的含义,许多人只是将
2、“学风”简单地理解为“学习风气”,也就是“认真学习”、“自觉学习”或者说能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其实,这些理解都是片面和肤浅的,并没有揭示“学风”的真正内涵。国学大师傅斯年在《漫谈办学》中是这样论述的:“这个良好的学风,包括自由的思想,规律的行动,求学的志愿,求真的信心,师生相爱的诚意,爱校爱国爱人民的愿心。”随着时代的进步,学风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那么我们今天如何定义学风呢?学风是学生集体或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与学两方面的长期建设,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是学生所具有倾向性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和行为表现。具体表现为勤奋学习
3、、尊敬师长、遵纪守法、团结同学、互相帮助、举止文明。既有思想方面的要求,又有行动方面的要求,还包括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是衡量育人环境标志。学风具有群体性、相对稳定和持续性、可转化性以及反制约性的特征。群体性是指构成学风的各个要素之间不是简单的排列或相加,而是按学风形成的内在规律的有机结合,是个体与整体的辩证统一;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是指学风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为一种相对稳固的长期的行为趋势;可转化性是说构成学风的各因素之间的联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
4、间互相作用,密切联系,相互转化。二、什么是“关爱型”教育“关爱型”教育以关怀为价值取向,以关爱情感为先导,发展个体的关爱能力,形成对人、对事、对己的亲社会态度与人格特征。公正取向常常更强调客观性、理性和逻辑性,更多地与道德思维相关。关怀取向往往较多地凭借个人的直觉,带有浓厚的主观成分与情感色彩,跟道德情感更为密切。因而,“关爱型”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个体内部产生的对外部事物的一种主观体验,它导致个体身心的激活,对发展起着推动、组织、协调的作用。情感中的“情”,即同情、体验。“感”即感觉、感受。情感是对感情性
5、过程的体验和感受。“关爱型”教育以个体关爱品质的形成为目标。古语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要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充分发挥情感与关爱的作用。三、如何体现学风建设中“关爱型”教育(一)学风建设中实施“关爱型”教育的必要性1.立足本职岗位,不断增强育人的责任感。古语讲:经师易得,人师难做。教书与育人是内在统一紧密相连的,既不能仅“教书”不“育人”,也不能仅“育人”不“教书”。教师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更为重要。那种认为将思想政治教
6、育与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割裂开来,只教书不育人的做法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要注重引导教师进一步认识到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以不断增强育人的责任感。注意情感育人,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之中,切实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渗透到教学、科研和服务的各个方面,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给他们做人、治学、处事的道理,让学生学会节约、正确对待自然,学会感恩与关爱、正确对待他人,学会尊重生命、正确对待自己。2.立足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紧迫感。“学为人师、行
7、为世范”。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崇高的师德师风既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更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必然要求,起着言传身教、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广大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以身作则,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潜心教学,做一个受学生爱戴的教师。要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发挥自身的榜样引导作用,注重个人的自身修养,坚定政治信仰、执着追求真理,注意言行举止、着装打扮,端正学术态
8、度、倡导学术自由,学习的思想,切实以自己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坦荡的胸怀、正直的为人、端庄的仪表、勤勉的治学精神来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引导学生。3.立足主渠道,不断增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使命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加强对“三型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切实把“三型校园”建设作为学术研究、文化建设、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