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708527
大小:64.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07
《谈谈张季鸾新闻传播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谈张季鸾新闻传播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影响张季鸾新闻传播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影响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张季鸾新闻传播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影响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大公报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大公报》,因为在当时二十世纪时局混乱的中国,是张季鸾、吴鼎昌、胡政之创办的新记公司使得创刊于1902年7月12日的《大公报》得以续刊,并成为当时中国颇有影响力的大报之一,而张季鸾的“四不”方针更是成为《大公报》长期坚持的办报原则,成为《大公报》百年辉煌的基石,要想清楚地看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和办报理念,首先我们【摘要】张季鸾是天津《大公报》的总编辑,为大公报撰写新闻评论15年,他的新
2、闻评论针砭时事,洞悉时局,敢言的风格使得《大公报》在当时具有了很高的地位,像英国《泰晤士》报那样逐渐成为国家公器,是什么样的理由使得张季鸾和他任总编辑的《大公报》能够担当起这样的重任?本文从分析《大公报》的历史沿革入手,从史实方面探究张季鸾新闻思想的内涵,从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经历史实践检验后的新闻运作规律,寄张季鸾新闻传播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影响论文资料由.提供,地址.望于给当代新闻从业人员以启迪,明白应以一种怎样的姿态担当新闻人,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新闻事业和社会公共事业。 【关键词】大公报文人论政人文精神新闻专业主义国家主义 序言 1941年9月6日,《大公报》的三位创办人之一
3、、总编辑张季鸾在重庆病逝,年仅54岁,张季鸾的早逝,是《大公报》的重大损失,同时也是中国报界的重大损失,周恩来同志在唁电中称他为“文坛巨掣,报界宗师”,蒋介石将其誉为“一代论宗”,可见张季鸾撰写的新闻评论的重要历史作用,他的评论划时代地将中国新闻评论带向了现代专业新闻评论,为我国新闻事业的专业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季鸾的新闻评论始终以《大公报》创立时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①的“四不”方针做指导,严格遵守新闻专业主义的作风,关心国家大事、维护国家利益,体现出全新的“文人论政”的精神品质,本文就主要从张季鸾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和“文人论政”思想两个方面入手,剖析张季鸾的新闻思想极
4、其历史作用,以期望能够给当代报人以启迪。 一、张季鸾与《大公报》 提到张季鸾,就一定会提到华文报纸中唯一有百年报龄的《大公报》,因为在当时二十世纪时局混乱的中国,是张季鸾、吴鼎昌、胡政之创办的新记公司使得创刊于1902年7月12日的《大公报》得以续刊,并成为当时中国颇有影响力的大报之一,而张季鸾的“四不”方针更是成为《大公报》长期坚持的办报原则,成为《大公报》百年辉煌的基石,要想清楚地看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和办报理念,首先我们要来简单了解一下《大公报》的发展历史:建国前的《大公报》发展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英敛之时期、王郅隆时期、吴胡张新记公司时期。这三个时期大公报的办报
5、方针各有不同,导致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亦是因其而不断起伏变化。 (一)英敛之时期 英敛之(1867~1926),名华,字敛之,又号安蹇,满洲正红旗人,1867年生于北京,自幼家境贫寒,20岁之前因为生活入不敷出,因此根据八旗子弟习武后可以入军籍、得到一份饷粮的规定无奈先学武艺,而20岁之后英敛之感觉到自己的学问卑微,无法更好地了解国家时事,因此开始了如饥似渴的自学成才之路,并确立了自己的天主教的宗教信仰,自学了法文,与法国传教士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这一点也给其之后的办报生涯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在看到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和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后,英敛之对当时的政局深恶痛绝,这个时期
6、的英敛之穷困潦倒,后来几经辗转,去到天津之后由紫竹林天主教总管柴天宠提议机子开办报馆而由英敛之主持其事,这样,《大公报》的创始最早是因为教会的力量。初期的《大公报》因为接受的是天主教会的资助,因此在办报方针方面曾多次干预过,而英敛之顶着撤资等威胁和压力,坚持着独立的办报方针,特别是在考察了日本回国之后,更是深感国力之衰弱,政体之腐败,这使得英敛之渴望中国能像日本那样,走一条君主立宪的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大公报》在初期就带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提倡爱国图强,反对列强侵略;坚持立宪改良,反对共和革命;学习西方新学术,启我同胞聪明。在言论上也是毫不留情地鞭笞当局,揭露慈禧卖国的意
7、图和清政府假立宪的诡计,说他们是“国贼”、对当时著名的沈荩案表示深刻的同情、支持和对当局的不满,要求清政府广开言路,不要论自由,不过应当注意,当时《大公报》对清政府的批评还是很有限的,因为它提倡的是君主立宪而不是推翻清王朝,在无论对辛亥革命的胜利的评价中或者对袁世凯的抨击中都能看到其战争危害社会的立场,这种脱离社会阶级的立场是当时文人办报的局限性。② (二)王郅隆时期 1902年至1925年的《大公报》被统称为旧《大公报》,以示与新记《大公报》的区别,进入民国之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