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季鸾抗战言论研究

张季鸾抗战言论研究

ID:34334899

大小:4.62 MB

页数:158页

时间:2019-03-05

张季鸾抗战言论研究_第1页
张季鸾抗战言论研究_第2页
张季鸾抗战言论研究_第3页
张季鸾抗战言论研究_第4页
张季鸾抗战言论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张季鸾抗战言论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分类号学号D201078028学校代码10487密级博士学位论文张季鸾抗战言论研究学位申请人:张继木学科专业:新闻学指导教师:张昆教授答辩日期:2013年5月31日ADissertationSubmitted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DoctorofPhilosophyinJournalismAStudyofZhangJiluan’sExpressiononAnti-JapaneseWarPh.D.Candidate:ZhangJimuMajor:JournalismSupervisor:

2、Prof.ZhangKun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Hubei430074,P.R.ChinaMay,2013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文中除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3、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属于不保密□。(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抗战时期,中国的言论局面受到国民党中央当局、地方当局、日本以及租界(殖民)当局等多种势力的控制,总体趋于严格,这直接制约着抗战言论的传播;与此同时,国民经济条件差、文化水平低,部分国民漠视舆论、昧于时事等因素则影响着抗战言论传

4、播的效果。当然,也存在不少有利于抗战言论传播的积极因素,如,国统区一息尚存的形式上的自由,租界较为宽松的言论环境,国民的抗战热情,等等。张季鸾尽管不满于当时的言论控制局面,但出于抗战的考虑,他却赞成战时新闻统制。只是这种统制应有其限度:从态度上讲,新闻检查人员应出于善意,本着“能放则放”的原则;从范围上讲,新闻检查仅限于外交军事等重大事宜;从方法上讲,新闻检查应有其程序与内容的规定性,而不应漫无边际、肆意妄为。除了主张报界应接受当局的新闻统制之外,他还强调,报界同仁应本着热诚为国、忠于主张、勇于发表、谦谨立言的精神,积极参与抗战宣传。在并不理想的传播环境中,张季鸾

5、出于对国族高度的使命感,一直在忘我地为救亡而呼号:首先,在对我层面,张季鸾提出了“以当局为中心”,在局部抗战时期坚持“能缓则缓,当抗则抗”,全国抗战时期厉行“抗即到底”的“自卫之策”。其次,在对敌层面,张季鸾不遗余力的驳斥敌论——“东洋门罗主义”、“反日”说、“反共”说以及“文化”与“人道”说。再次,在对友层面,张季鸾以国家利益为准绳,广泛求友于世,有时,甚至不顾国际正义,奉行绝对的现实主义外交哲学,也正是如此,他对外援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任何外援都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国际社会援华与否,一切以他们的利益为转移,因此,我们不能依靠外援,不能等待外援,不能埋怨外援,

6、要以切实的行动争取外援。张季鸾传播这些言论的渠道并不仅仅限于《大公报》等大众传媒,还有人际传播渠道以及组织传播渠道。在张季鸾看来,大众传播渠道应为人民共有,作为职业报人,对此渠道的利用应秉持“不党、不卖、不盲、不私”的信念,心怀悲I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天悯人之情。因此,张季鸾在《大公报》上的立言,通常是从国家民族的角度出发,既力排私见,也有时力排众议。“大义”之言不得不发,而往往又时虑不测,因而,曲笔致意便成了张季鸾的一个特色。在人际传播渠道,作为公众人物的他,则既有自由的抒发,也不得不有所保留,但他却一贯坦诚。另外,他已意识到,组织传播渠道,也是能兜售自己主

7、张的传播渠道,因而,他在完成组织使命之余,也不忘将自己的抗战主张渗透进去。对这些传播渠道所连接的传播对象,张季鸾认识颇深。他认为,在当时中国,整个的社会风气不良——不知气节廉耻。至于国际间的传播对象,在张季鸾看来,其心理在言利害。此外,对日本,从其体制到其国民性,张季鸾尤有感触:他认为,在日本的国家法制上,“军人有独立行动之权”;日本国民性,第一是贪婪,第二是嫉妒,第三是取巧,等等。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张季鸾对内采取了“明耻”与“复仇”的传播策略,对外,则除了诉诸利害而外,还特别注重向各友邦揭示日本的国民性,特别注重态度的宽容与冷静。当时,各界对张季鸾抗战言论反应不

8、一,分裂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