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212692
大小:7.64 MB
页数:102页
时间:2018-06-12
《分子免疫学精品医学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分子免疫学MolecularImmunology 一、概念免疫的基本概念传统概念——抗感染免疫(机体的保护性生理反应)免疫的新概念: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识别“我与”或“非我”(自我稳定)---排除非己的抗原性异物---对自身物质形成免疫耐受---有时也能造成病理损伤 1.免疫与免疫系统免疫(immune):机体对外源异物(微生物、蛋白质、多糖等大分子物质)的反应,其结果无论是生理的或病理的。免疫器官:(由两部分组成)胸腺(thymus)和骨髓(bonemarrow)及腔上囊(又称法氏囊,bursaoffabricius)称一级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外周淋巴组织称二级器官(外周免疫器官),如各淋巴结、脾脏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和协同免疫反应的其他细胞,如巨噬细胞等。免疫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免疫系统:由参与免疫反应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组成。 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细胞因子补体抗体骨髓胸腺腔上囊淋巴结脾脏骨髓哈德氏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T、B淋巴细胞杀伤性细胞辅佐细胞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A.胸腺切面皮质与髓质,皮质区内深染色的为未成熟的T细胞;B.胸腺结构模式图:结缔组织构成小梁,将胸腺分隔为多个小叶。胸腺结构图 法氏囊(BursaofFabricius) 淋巴结的基本结构HEV髓质淋巴窦皮质淋巴窦毛细血管小梁输入淋巴管输出淋巴管静脉动脉髓索生发中心髓质被膜淋巴结淋巴结被膜外侧有数条输入淋巴管,门处有动、静脉神经和输出淋巴管。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靠近被膜的浅层皮质区有生发中心(左)。右图显示生发中心的显微结构。 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fence):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异物的能力。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组织、细胞的能力,是机体籍以维持正常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机制。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机体籍以监视和抑制恶性肿瘤在体内生长。 免疫系统三大功能及其表现功能正常表现免疫防御(immunologic抗感染defense)免疫稳定(immunologic消除炎症或衰老细胞homeostasis)免疫监视(immunologic控制癌变细胞surveilance) 机体免疫功能免疫防御自我稳定免疫监视正常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和中和其毒素异常免疫:反应过高引起变态反应,过低引起免疫缺陷病正常免疫:清除体内自然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异常免疫:识别紊乱造成自身免疫疾病正常免疫:清除复制错误或突变细胞异常免疫:功能失调时导致细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 2.免疫力的构成先天性免疫(innateimmunity)(天然免疫)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与生具来的防御能力。获得性免疫(adaptiveimmunity)(特异性免疫)机体在与环境斗争过程中获得的、习得性的免疫能力。 天然免疫是在机体接触微生物或异物前机体内就存在的。在接触外来异物后既不增强其功能,也不具有特异性,这种蜜意称天然免疫,是一种机体的防御机能,如设置物理性障碍、血和组织中的吞噬细胞及天然杀伤细胞的作用。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是当机体接触外来异物后诱导或刺激而产生的。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在再次接触该有关外来异物后可明显增加其反应强度。能引起特异性免疫的外来异物称免疫原或抗原。而将机体接触外界抗原被刺激后产生的特异免疫的反应过程叫免疫作用。 天然免疫和特异(获得)免疫的特点天然免疫特异(获得)免疫物理化学障碍皮肤黏膜皮肤及黏膜的免疫系统黏膜分泌的抗体细胞吞噬细胞(巨噬细胞、嗜中性细胞),天然杀伤细胞淋巴细胞分子补体、α、β-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抗体、淋巴细胞产生的多种因子如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等 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比较天然免疫获得性免疫存在情况所有动物仅脊椎动物特异针对性无有习得记忆性无有区别选择性应答无有基本功能性组成屏障、清除作用体液免疫——抗体吞噬作用、细胞免疫——T细胞非特异性抗感染作用自稳 皮脂分泌泪液唾液皮肤屏障腊质分泌汗液胃酸、消化酶肠道菌群粘膜屏障溶菌酶排泄物(冲洗作用)天然免疫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T细胞T细胞T细胞获得性免疫 3、两类特异免疫及两类淋巴细胞(1)体液免疫通过B细胞产生的抗体来识别和清除抗原,主要是对付细胞外病源体及其分泌毒素的防御机制。由于抗体存在于液体中故称为体液免疫。 (2)细胞免疫通过T细胞来识别和清除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或变异的细胞。由此可见机体的特异免疫主要由两类形态相似而功能不同的淋巴细胞(B细胞和T细胞)来执行。 4、特异免疫反应的主要特性特异性多样性辨别自己与异己记忆自身调控作用 5.抗体产生的学说和免疫系统的研究1900年Ehrilich的抗体生成的侧链学说:抗毒素分子是细胞表面的一种受体,外毒素进入机体后与之结合,刺激细胞产生更多的抗毒素分子,这些分子自细胞表面脱落进入血液,即是抗体。1955年Jerne的天然抗体选择学说:在机体循环内存在着很低浓度的针对各种抗原的抗体,当机体接触某一抗原是,此抗原即与相应的特异抗体反应,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刺激更多细胞产生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1959年Burnet综合上述两个学说的关键:细胞抗原受体和抗原抗体选择性结合,提出了抗体形成的克隆选择学说:外来抗原选择具有互补结构的受体淋巴细胞,使之激活、增殖和产生特异性抗体,而在发育过程中针对自身抗原的克隆则被抑制和消除。抗体独特型网络学说:机体免疫系统是一个建立在识别自身抗原基础上来识别外来抗原的系统,抗体分子的可变区(v)结构域具有双重特性,它通过抗原结合部位与抗原结合,又借助于独特型决定簇引发免疫应答。 Burnet克隆选择学说体内存在无数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克隆胚胎期与自身成分反应的淋巴细胞被“禁忌”形成耐受出生后淋巴细胞遇到相应抗原发生特异应答,并形成记忆禁忌细胞突变可导致自身免疫 通过以上众多的研究:建立了中枢免疫器官(胸腺、法式囊)、外周免疫器官(脾、淋巴结)、免疫活性细胞(T、B细胞)和免疫活性介质(抗体、淋巴因子、补体)等组成的免疫系统概念。认识到免疫系统具有抗感染、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等一系列生理功能,了解到无保护反应、免疫耐受性和自身免疫等异常免疫现象,获得了对免疫系统的免疫机能的全面认识。 6.免疫反应的三个阶段与免疫反应的主要分子1)识别阶段指骨髓或胸腺发育而成的具有特异细胞表面受体的B细胞或T细胞与外源抗原的特异识别和结合。执行体液免疫的B细胞在其表面具有各特异性不同的Ig分子,能与体液中游离形式的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执行细胞免疫的T细胞,则通过其表面TCR(T细胞抗原受体)与提呈在细胞表面的抗原片段结合。T细胞不能与游离的抗原结合,该抗原必须先由一类抗原提呈细胞(APC)作用,主要是巨噬细胞、B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加工成抗原片段,并由抗原提呈细胞的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或Ⅱ类分子提呈,T细胞才能与之结合。在此阶段,关键是识别自己与异己,Ig、TCR、MHC是三类主要分子。 2)活化阶段淋巴细胞在识别抗原后发生两种主要变化,首先是增殖,使对抗原特异的细胞克隆扩大,其次是从识别功能的淋巴细胞分化成具有消除抗原功能的淋巴细胞。如:B细胞识别某一抗原后能增殖分化成能分泌同种抗体的浆细胞群;T细胞则根据抗原的不同可分化成杀伤这些病毒感染细胞和突变或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或杀伤性T细胞(Tc)。淋巴细胞的活化至少需要两种信号:信号1为识别抗原;信号2是APC或其他辅助细胞表面抗原作为配体与淋巴细胞表面某些分化抗原(CD)结合产生共刺激;在活化阶段还需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 3)效应阶段体液免疫通过抗体而发挥效应,能消除再次入侵的抗原,补体系统参与并促进抗原的消除。T细胞中的Tc能杀伤靶细胞,TH(辅助性T细胞)则分泌一系列的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泌,并增强吞噬细胞的功能及刺激炎症反应。其中Ig、TCR、MHC是免疫识别及免疫反应的特异分子,补体系统及细胞因子虽然不是免疫特异性的,但它们也参与免疫反应。 二、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两类。前者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主要是γ-球蛋白)的各种功能;后者是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免疫球蛋白具有蛋白质的通性,不耐热、在60-70℃即变性;能被多种蛋白水解酶水解;免疫球蛋白可被中性盐沉淀,常用50%饱和硫酸铵或硫酸钠就可以从血清中提取出来。 (一)免疫球蛋白的结构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2.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3.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①四肽链结构:各类Ig的基本单位都是四条肽链的对称结构,包括两条相同的重链(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链)。两条重链间、两条轻链间及重链和轻链间都是由二硫键相连,即“Y”字形单体的基本结构。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在研究Ig的结构与功能时,常用酶解法降解,用木瓜蛋白酶将IgG初步水解时,可断裂成3个片段,即两个Fab片段和一个Fc片段。 1)重链由450-550个氨基酸组成。在重链上结合有不同量的糖,所以Ig属于糖蛋白。根据重链抗原性不同可将其分为五类:μ链、γ链、α链、δ链和ε链,由它们所组成的Ig分别称为IgM(μ链)、IgG(γ链)、IgA(α链)、IgE(ε链)、IgD(δ链)。2)轻链各含214个氨基酸组成,根据轻链的化学结构和抗原性的差异分为κ和λ两型,但一个Ig分子中两条轻链必须是相同的。VLVHVLVHCH1CH1CH2CH3CH3CLCLCH2 ②可变区与恒定区1)可变区在多肽链的N端,约110个氨基酸组成,占轻链的1/2,占重链的1/4,这个区的氨基酸排列顺序随抗原特异性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称可变区(V区)。在V区某些区域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比V区其他部位更易变化,如轻链的第24-34、50-56、89-97位;重链的第31-37、50-65、95-102位,这些区域称为高变区(HVR),高变区实际上就是特异性抗原与Ig结合的位置,由于这些高变区与抗原表位互补,故又称互补决定区。V区的其他部位变化较少,与维持V区空间结构有关。 2)恒定区在多肽链的C端,即轻链的另1/2,重链的另3/4区该区氨基酸数目、种类、顺序量都比较稳定,故称恒定区(C区)。同一类型的Ig的恒定区氨基酸组成较稳定,但不同类别的Ig恒定区差异还是很大的。恒定区不仅是Ig的骨架,且参与免疫应答的启动与效应,也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活性。 ③功能区Ig多肽链分子可以折叠成几个由链内二硫键连接的球形结构。IgG、IgA、IgD的重链上有4个球形结构,分别为VH、CH1、CH2、CH3。IgM和IgE有5个球形结构,即多一个CH4。轻链上可见有VL和CL两个球形结构,每一个球形结构由约11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以IgG为例:VH和VL是抗原结合部位,CH1为遗传标记所在,CH2是补体结合点所在,并参与补体活化,CH3与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在各类的Ig相应的功能区中,约有1/3的氨基酸序列是相同的,这种结构的相似性指出这些功能区最初可能是由同一基因编码。补体结合部位Fc受体结合部位 ④铰链区在CH1和CH2之间,有一个可转动的铰链区,由2到5个链间二硫键和CH1尾和CH2头小段肽链组成,约30个氨基酸残基。当Ig与抗原结合时,该区可转动,以使可变区的抗原结合部位尽量与不同距离的2个抗原表位配合,起弹性和调节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Ig分子变构,暴露Ig的补体结合位点,该区的柔性与该区含较多的脯氨酸残基有关,加之次区多二硫键,α螺旋结构难以形成,而成伸展状态,此区也易与各种蛋白酶接近,易水解。 ①结合链(J链)J链的分子量约20Kd,内含10%的糖,富含半胱氨酸,由浆细胞合成。J链可连接Ig单体形成多聚体。5个单体IgM由一条J链连接成五聚体;2个单体IgA由一条J链连接成二聚体,故J链是起稳定多聚体的作用,IgG、IgE、IgD为单体,无J链。J链的成分相同,即只有一种J链。它以二硫键形式共价结合在Ig的重链上。②分泌片(secretorypiece,SP)SP为分子量约60-70Kd的多肽链,含6%的糖,是分泌型IgA分子上的一个辅助成分。在分泌型IgA二聚体上的分泌片是由上皮细胞合成分泌。IgA与J链在浆细胞内连接,在通过黏膜上皮细胞时,分泌片以非共价键形式结合到二聚体上,一起被分泌到黏膜表面。分泌片的功能是保护IgA不受环境中酶的影响,并介导IgA的转运。2.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3.免疫球蛋白的类型免疫球蛋白可分为类、亚类、型、亚型等类:免疫球蛋白类的区分是根据其重链C区的理化性质及抗原性的差异,在同种系所有的个体内的免疫球蛋白可分为IgM(μ链)、IgG(γ链)、IgA(α链)、IgE(ε链)、IgD(δ链)五大类,因此重链决定免疫球蛋白的种类。亚类:同一种类免疫球蛋白,又根据其重链恒定区的微细结构、二硫键位置及数目、抗原特性的不同,可分为亚类。人的IgG有4个亚类,IgA有2个亚类,IgM有2个亚类,IgE和IgD未发现亚类。型:根据轻链恒定区的抗原性不同,可分为κ和λ两型。任何种类的免疫球蛋白均有两型轻链分子。如IgG的分子式为(γκ)2或(γλ)2。亚型:依据λ型轻链N端恒定区上氨基酸排列顺序的差异,可分为若干亚型,κ型轻链无亚型。 五种类型的Ig中,IgG、IgE、IgD为单体形式存在。IgM以五聚体存在,单体通过J链相连,主要存在于血液中,是在对入侵抗原作最初次免疫反应的早期产生的,主要抑制、凝集入侵的细菌。IgA有单体和二聚体等形式,血清中主要是单体,分泌型IgA为二聚体,主要存在于唾液、眼泪、初乳和鼻、支气管、胃肠道的分泌液中。分泌型IgA的两个单体与一条J链和一个分泌片组成。分泌型IgA具有抗病毒和细菌作用,并具有抗蛋白酶的水解作用。IgD存在于B细胞表面,抗原结合部位类似IgM,其功能尚不清楚。IgG是血液中最丰富的免疫球蛋白,也是B细胞“记忆”引发再次免疫反应中的主要抗体,IgG也是唯一能通过胎盘而进入胎儿的抗体。IgE与过敏反应有关。 IgG多为单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据重链(链)免疫原性,IgG分4个亚类1)IgG IgG1、IgG2和IgG3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血清含量最高(75%~85%),也是丙种球蛋白的主要成分半衰期较长(16~24d)主要的抗感染抗体(具有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和免疫调理作用)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IgG的特点 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称巨球蛋白。IgM激活补体、结合抗原、免疫调理作用比IgG强天然血型抗体是IgM2)IgM IgM是个体发育中最早产生的抗体,胚胎晚期已能合成,新生儿脐带血中若IgM水平升高,提示胎儿曾有宫内感染IgM是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半衰期短,故检测IgM水平可用于传染病的早期诊断。mIgM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的主要成分也可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IgM的特点 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血清型IgA主要由肠系膜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为单体。而分泌型IgA(sIgA)是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处的固有层中浆细胞产生,为双体、三体或多体。sIgA主要存在于唾液、泪液、以及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的分泌液中。3)IgA IgA的特点参与皮肤粘膜的局部抗感染作用初乳中含有高浓度的sIgA----母乳喂养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参与Ⅲ型超敏反应 sIgA的合成和主要作用部位在黏膜 IgD是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B细胞的分化过程中首先出现mIgM,mIgD的出现标志着B细胞成熟对防止免疫耐受有一定作用4)IgD 血清中含量最低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Fcε受体(FcεRⅠ)结合,引起Ⅰ型超敏反应FcεRⅡ分布于巨噬细胞、B细胞、嗜酸粒细胞5)IgE (二)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V区的功能:识别和结合特异性抗原,中和外毒素C区的功能:1)激活补体:IgM,IgG1-3(经典途径);IgA(旁路途径)2)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发挥调理作用、ADCC作用、介导I型超敏反应3)穿过胎盘和黏膜—选择性传递 (三)免疫球蛋白的免疫原性免疫球蛋白的不同结构区其免疫原性不同:同种型(isotype):种属特异性标志同种异型(allotype):个体特异性标志独特型(idiotope):免疫调节网络 同种型(isotype):同一物种内所有个体共同具有的Ig抗原特异性结构同种型Ig的抗原决定簇存在于CH、CL据CH的不同,Ig分类、亚类;据CL的不同,Ig分型、亚型 同种异型(allotype):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间的Ig免疫原性的差别 独特型(idotype):同一个体内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Ig其超变区各自具备独特的抗原决定簇结构 (四)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合成免疫球蛋白的合成步骤:须有抗原的刺激和抗原提呈细胞、T细胞、B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抗原选择相应的B细胞克隆,使之激活、增殖,最后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分泌型Ig。1)在DNA转录及mRNA剪接后,携带遗传信息的mRNA移至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重、轻链分别其上合成。2)重链与轻链汇集于粗面内质网中,装配成四链结构。3)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向细胞膜移动,在移动中加糖,形成完整的免疫球蛋白,分泌到细胞外。 (五)免疫球蛋白基因的遗传控制现已知人类的B细胞有三个Ig基因库:重链(H)基因库,轻链(L)к、λ基因库,基因分别存在14号、2号、22号染色体上;小鼠是12、6、16染色体上。编码Ig的基因十分独特,它不是一个基因决定一条肽链,而是多个基因决定一条肽链。这些基因在胚胎期是多片段远离的,需经过重组。重链的基因主要是V/D/J片段重组形成重链的V区编码序列;轻链是V/J重组形成轻链的V区编码序列。然后再与C基因片段连接形成完整的Ig的mRNA序列。所以Ig的多样性是表现在V区,V区又是由不同片段组合而成。造成抗体多样性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外因是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抗原分子及其抗原决定簇;但内因更重要,胚系Ig基因库有数以百计的V基因,以及众多的D基因、J基因和C基因,在重排过程中,这些基因就会存在极端多样性的组合。 三、补体系统(Complement,C)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相关并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补体系统:参与补体激活的各成分、调节补体的各种因子及补体受体所组成。 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的固有成分: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成分(C1-C4),C1又分C1q、C1r、C1s三个亚单位;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成分(D、B因子等);参与MBL途径的成分(MBL,丝氨酸蛋白酶);末端通路成分(C5-C9)。参与调节的成分(C1抑制物、I因子、P因子、H因子、C4结合蛋白、MCP、DAF等)。补体受体:CR1-5、C3aR、C2aR、C4aR。MBL:甘露糖聚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lectin) 补体的激活在生理情况下,大多数血清补体成分以酶前体的形式存在。补体的激活过程是一系列扩大的连锁反应。经典途径: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旁路途径: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而从C3开始激活。MBL途径:由MBL结合至细菌启动。 (一)经典途径启动阶段----C1活化活化阶段----C3、C5转化酶的形成效应阶段----共同末端通路 C1q分子的C端球形结构是与Ig上的补体结合位点相结合的部位,它的启动可使C1r构型改变,成为具有活性的C1r并诱导C1s的活化,成为具有酯酶活性的C1s,在Ca++存在下可启动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1.启动阶段----C1活化(C1s) 1识别阶段C1活化为C1酯酶: 2.活化阶段----C3和C5转化酶的形成 C1进一步活化C4、C2C3转化酶的形成:C3转化酶aC4b2aC4b2aC5转化酶的形成:C3------C4b2aC3a+C3bC3b+C4b2aC4b2a3bC4b2a3b=C5转化酶 攻膜复合体(MAC)的形成:12-15个C9插入靶细胞膜,溶解靶细胞激活位置不同,形成产物不同3.效应阶段----MAC (二)替代途径启动阶段----C3转化酶激活阶段----C5转化酶效应阶段----共同末端通路 经典和旁路途径的主要区别比较项目经典途径旁路途径激活物补体固有成份所需离子C3转化酶C5转化酶生物学作用IgM/IgG1~3与抗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细菌脂多糖、肽聚糖、酵母多糖和凝聚的IgG4/IgA等C1~C9C3、B、D、P因子和C5~C9Ca++、Mg++Mg++C4b2aC3bBb(P)C4b2a3bC3bnBb(P)在特异性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起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起作用 (三)补体活化的MBL途径MBL+病原体甘露糖残基+丝氨酸蛋白酶C4C2MASP2C4a+C4bC2a+C2b+C4b2bC3转化酶MBL:甘露糖聚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lectin)感染最早期肝细胞合成的急性反应蛋白MASP:MBL结合的丝氨酸蛋白酶 补体激活的MBL途径C4MBLC4bC4aC4bC2C2bC2aC2aC4b2aisC3convertase;itwillleadtothegenerationofC5convertaseMASPMASP2 补体活化的调节补体激活过程中的一些中间产物极不稳定,成为级联反应的重要自限因素。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不稳定C3b,C4b,C5b不稳定(一)补体的自身调控 (二)调节因子的作用按其作用特点可分为三类:①防止或限制补体在液相中自发激活的抑制剂②抑制或增强补体对底物正常作用的调节剂③保护机体组织细胞免遭补体破坏作用的抑制剂三个环节:C1活化、C3转化酶形成、MAC组装(C1INH、H、I、DAF、C4bp、HRF、CD59等) 补体受体补体受体(CR):表达与细胞表面能与某些补体成分或补体片段特异性结合的糖蛋白分子各种C片段的受体:CR1-CR5,C3aR,C5aRCR1(CD35):C3b、C4b的受体,分布于血细胞—调理作用CR2(CD21):C3d、C3dg、EB病毒的受体,主要分布于B细胞---鼻咽癌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溶菌、溶细胞作用免疫调理作用清除免疫复合物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调节 四、细胞因子指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多为多肽或糖蛋白来作为细胞间信号传递分子,主要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刺激造血功能、并参与组织修复等。 细胞因子分类:1.介导天然免疫的细胞因子(来源单核吞噬细胞)Ⅰ型干扰素(干扰素-α、干扰素-β);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1、IL-6、IL-8)2.介导特异免疫效应功能的因子(主要由活化后的T细胞产生)IL-2、IL-4、转化生长因子、γ-干扰素3.刺激造血的因子(激落刺激因子)IL-3和一些刺激因子 五、黏附分子黏附分子(AM):由细胞产生的、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识别、结合、激活和移行等分子的统称。特点:位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基质中的糖蛋白;以配体-受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参与细胞的识别、活化和信号转导等 黏附分子的分类整合素家族(integrinfamily)选择素家族(selectinfamily)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uperfamily)钙黏蛋白家族(cadherinfamily)未归类的黏附分子 整合素家族由αβ两条链经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异二聚体,是一组位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至少16种α亚单位和8种β亚单位,以β亚单位可将整合素家族分为8个组。一种整合素可分布于多种细胞,同一种细胞也往往有多种整合素的表达。表达水平可随细胞分化和生长状态发生改变。 选择素家族家族各成员胞膜外结构域相似,均由C型凝集素(CL)结构域、EGF结构域和补体调控蛋白结构域组成。其中CL结构域是选择素结合配体部位。包括L、P和E选择素三个成员。L-选择素是淋巴细胞归巢受体P、E-选择素介导中性粒细胞的移动 趋化与粘附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具有与Ig相似的结构特征,即具有1个或多个IgV样或C样结构域。包括抗原特异性受体、MHC分子、CD2、CD3、CD4、CD28、CD80、CD86、ICAM、VCAM等许多参与抗原识别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分子 钙黏蛋白家族是一类钙离子依赖的黏附分子家族。在维持实体组织形成以及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选择性相互聚集、重排有重要作用。与免疫应答无关 其他黏附分子外周淋巴结地址素(PNAd)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LA)CD44 黏附分子的功能参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参与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和活化参与炎症过程参与淋巴细胞归巢 六、T细胞抗原受体(TCR)T细胞通过其表面抗原受体识别抗原,并发起特异细胞免疫反应,TCR与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Ig)有相似之处,但TCR只能识别提呈在细胞表面MHC分子上的加工抗原片段,所以T细胞发起的免疫反应受MHC分子的限制。T细胞按功能分:TC(细胞毒T细胞);TH(辅助和诱导T细胞);TS(抑制T细胞)。这些T细胞的受体均与另外细胞表面抗原CD3形成复合体发挥作用。TCR有四类:TCRα、TCRβ、TCRγ、TCRδ T细胞受体复合体 MHC:是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免疫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小鼠的MHC:H-2人的MHC:HLA概念区分:MHC、H-2复合体、HLA复合体------基因MHC分子、H-2分子、HLA分子------抗原七、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基本概念: MHC作用:抗原提呈细胞(APC)摄取抗原并将其处理成肽分子,以MHC-肽复合物形式表达与APC表面,供T细胞的TCR识别。同时APC表达共刺激分子与T细胞表面相应配体结合,进而激活抗原特异性T细胞产生免疫应答。MHC分两类:α1α2α3β1β2α1α2 分子免疫学考试题: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2.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及应用(二选一,3000字以上) 分子免疫学作业:1.名词解释:MHCTCRAM细胞因子2.概述免疫球蛋白的类型及其结构特点3.何谓免疫应答?概述免疫反应的三个阶段4.什么是免疫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5.分别介绍补体激活的几条途径?(每题20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