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唐“盛世”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

浅析汉、唐“盛世”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

ID:10169218

大小:2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6-12

浅析汉、唐“盛世”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_第1页
浅析汉、唐“盛世”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_第2页
浅析汉、唐“盛世”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_第3页
浅析汉、唐“盛世”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析汉、唐“盛世”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汉、唐“盛世”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人教版)专题一中有这样一道材料阅读与思考题:唐代诗人李绅作《古风二首》(又名《悯农二首》)。其一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过这些诗句,你怎样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答案大致如下: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封建社会两个基本的阶级,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收租的方式剥削农民;农民长年艰辛劳动,只能获得收获物的很少一部分,朝不保夕,可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宋代以后,“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的情形更为严重。那么,在汉

2、、唐“盛世”时期,农民的生活状态是不是这样呢?4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我们经常遇到“盛世”一词。那么,什么叫“盛世”呢?封建社会“盛世”的表现为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盛世”出现的前提是对农民的“沉重剥削”。这种“沉重剥削”与前代的苛捐杂税、横征暴敛相比,确实减轻了,可谓“轻徭薄赋”。如西汉初年,经济衰败,到处都是一片凄凉景象。汉高祖及其后的文帝、景帝都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的政策,“劝课农桑”,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与此同时,统治者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两次“除田租税之半”。经过文、景二帝的多年治

3、理,“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终于迎来了西汉前期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而旧版本(人教版)高中教材古代史部分对“文景之治”时期农民的生活状态却有过这样的描述:“那时候,农民生活十分困苦,即使在‘文景之治’时期,农民也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伐薪烧炭,服徭役,一年到头不得休息,遇到水旱灾荒,封建国家的官吏又来逼收田租和算赋,农民只好卖掉儿女来还债。”“文景之治”历来被史家所称颂,生活在盛世时期的农民生活真的“十分困苦”吗?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4汉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教师)、贤文学。景帝初,官御史

4、大夫,主张重农贵粟。晁错的《论贵粟疏》写于文帝后期,文中提到虽然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较秦代有所减轻,但农民负担仍然很重:“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可见,西汉国家对农民的剥削较秦代有所减轻,但农民负担仍然很重。据晁错估算,五口之家的农民种地百亩,不

5、计副业收入每年约收粟百石。丁壮日食五升,通家合作,一年食用占所收大半。汉制规定民年十五至五十六,岁纳百二十钱,叫做算赋;七至十四岁的儿童,岁纳二十钱,叫做口赋。农民卖粟交纳口赋、算赋和雇人代役,几乎所剩无几,而种子、耕畜、农具等费用能否筹到,就只能看副业(纺织为主)收入了。在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农民仅靠副业收入如何能够支撑生活?况且,文景时期实行“与民休息”政策的初衷是为了稳定和加强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所以,一些看来对农民有利的措施,实则对地主、商人更为有利。例如,文景时期减免田赋,地主获利最大。当时国家的税收是收获量的3.33%,而地主向佃农收取

6、的地租率却是收获量的50%,其差额就是地主的收益,即46.67%。此外,入粟拜爵,也有助于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经商致富的大商人掠夺土地,成为大地主,凭借财富役使贫民,又“因其富厚,交通王侯”,更加有恃无恐。由此可见,文景盛世也没能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4大唐盛世“贞观之治”时期,农民的收入也仅够生活费用。据统计,唐代农户大多数每家五至七人,以每家五口计算,家庭成员每天食量“少壮相约,人食米二升”,或月食粟一石,全家岁食米三十六石或粟六十石,除去口粮尚余粟十五石左右,加上其他副业收入,仅可维持全家最基本的生活。唐朝中后期,伴随着均田制的瓦解,土地兼并已经到了“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

7、容足之居”的地步。一位叫李澄的伊川大地主,占有的土地一眼望不到边,时人称之为“地癖”。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李怀光军劫掠泾阳十二县,鸡犬无余,民无蓄积,饿殍相枕。藩镇之下的各小农家庭收入毫无保障可言,偶遇丰收之年,农民又被统治者层层盘剥,仍愁苦不堪。由此可见,生活在唐德宗时期的诗人李绅所写的《悯农二首》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活。农民是劳动者,他们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农民是创造者,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