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

ID:10107771

大小:107.5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8-05-25

上传者:U-4187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_第1页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_第2页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_第3页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_第4页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文科综合一、命题指导思想(一)命题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科目课程标准(实验)和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科目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体现各学科特点。(二)命题遵循基础性、时代性、综合性和导向性的原则,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三)命题遵循选择性原则。试题分必做和选做两类,既注意体现共同基础性,也注意体现多样选择性。题目设计要合理,兼顾基础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试题答案和评卷规定既要注意体现创新性和开放性,又要注意可控性与可操作性。(四)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五)命题重视体现公平性和公正性,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尽力考虑城市和农村学校的不同教学条件,避免偏题、怪题和无意义的死记硬背式的试题。供考生选做的试题要力求均衡、等值。(六)试卷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二、考试能力要求根据考生完成测试的基本思维过程,“文科综合”科目的能力考核目标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个层面。具体要求为:目标要求IIIIII获取和解读信息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理解考试要求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提供的图文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地理解与整合,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根据试题的要求,调动和运用 调动和运用知识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与试题的有关信息建立正确的联系,并对相关问题作出必要的判断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相关重要信息,理解和分析问题根据试题的要求,自主选择和综合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及基本技能解决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并运用相关学科术语,准确描述或说明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所涉及的相关事物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发展过程、基本观点等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观察、认识、分析相关事物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比较试题所涉及的相关事物,并对其作出综合性的科学描述与阐释论证和探讨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试题提供的信息中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问题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以及所掌握的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必要的论据,并运用批判、借鉴、引用、比较、归纳等方式,对有关现象、问题(或某些观点)进行论证、质疑或评论,得出合理的结论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观点、方法与技能,并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全面审视、探讨或尝试解决社会生活(或自然环境)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并体现出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文字表述顺畅、层次清晰、逻辑严谨三、考试范围和内容2007年山东省普通高考“文科综合”科目的考试命题范围,为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必修和选修内容。原则上必修内容为必考命题范围,选修内容为选考命题范围。(一)思想政治必考内容包括《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必修课程“思想政治1 (经济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模块,以及时事政治内容。第一部分经济生活(必修课程“思想政治1”)一、生活与消费1、货币(1)货币的本质商品及商品交换货币的产生、作用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2、价格(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价值与价格及其关系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供给与需求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2)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生产和需求量的影响3、消费(1)消费及其类型(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二、生产、劳动与经营(即课程标准中的“投资与创业”等)1、生产与经济制度(1)生产与消费(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企业与劳动者 (1)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的类型、组织形式、经营与发展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2)劳动者劳动与就业、创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维护劳动者权益3、投资的选择(1)储蓄与商业银行(2)投资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股票、债券、商业保险等三、收入与分配1、个人收入的分配(1)分配制度(2)分配原则2、国家收入的分配(1)财政收入与支出(2)财政的作用3、征税与纳税(1)税收及其种类、作用(2)依法纳税四、面对市场经济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市场与计划市场调节及其弊端市场配置资源市场规则与市场秩序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3、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2)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经济持续协调发展4、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对外开放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第二部分政治生活(必修课程“思想政治2”)一、公民的政治生活1、我国的国家性质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2、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及基本原则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与方式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二、我国的政府(即课程标准中的“为人民服务的政府”)1、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与作用我国政府的宗旨与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我国行政监督体系3、政府的权威政府权威及其体现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人民代表的产生及其职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2、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及优越性(2)我国的宗教政策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四、当代国际社会1、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联合国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我国的和平发展的道路第三部分文化生活(必修课程“思想政治3”)一、文化与生活1、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优秀文化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促进全面发展的意义二、文化传承与创新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2)文化传播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及其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意义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核心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意义四、发展先进文化1、走进文化生活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及主要内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多种形式3、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加强知识文化修养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必修课程“思想政治4”)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什么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的作用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及其形态(2)唯心主义及其形态4、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物质与意识(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与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5)意识的能动作用2、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实践的观点(1)实践实践的概念及其特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2)真理(3)认识过程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及其特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及其实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4、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矛盾及其特点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5、辨证的否定观辨证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6、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即课程标准中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4、价值选择与价值实现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第五部分时事政治1、年度间的国内外重大时事(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注:以上两条在命题时可与思想政治必修课程1、2、3、4模块内容适当结合。)选考内容根据教育部制定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科目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有关要求,结合山东省2007年普通高中毕业生思想政治选修课程开设和教科书供应的实际情况,确定2007年山东省普通高考“文科综合”科目中的思想政治选考部分的命题范围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的选修课程“(三)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四)科学思维常识”和“(六)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三个模块的内容。该课程标准中的另外三个选修模块(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和“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的内容,2007年暂不列入“文科综合”科目的命题范围。选考一国家和国际组织(思想政治“选修三”)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形式和国际组织1、政体国体与政体的关系专制政体与民主政体国家管理形式的多样性2、现代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形式单一制与联邦制的区别3、国际组织现代国际组织的发展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国和法国为例1、英国的君主立宪体制2、法国的民主共和体制3、英、法政治体制比较 三、联邦制、两党制、三权分立:以美国为例1、美国两党制的实质2、美国联邦制的特点3、“三权分立”制的实质四、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确立和含义2、民主集中制的特点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五、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1、联合国2、世界贸易组织3、欧洲联盟4、中国与国际组织选考二科学思维常识(思想政治“选修四”)一、学会科学的思维1、思维的基本形式和特征2、科学思维二、遵循逻辑思维的要求1、概念2、判断3、推理三、把握辨证思维的方法1、辩证思维及其特征2、抽象与具体3、分析与综合4、辨证的真理观四、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1、创新思维2、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 3、逆向思维选考三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思想政治“选修六”)一、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与要求1、公民道德建设(1)道德与法律(2)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2、公民的道德生活(1)社会公德(2)家庭美德(3)职业道德二、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伦理要求1、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道德对经济的反作用欺诈行为的代价与后果2、“注重效率、维护公平”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坚持和奉行社会主义义利观三、面对科技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伦理冲突1、生命科技发展的伦理原则2、网络的伦理问题3、现代科技的伦理准则四、解决环境中的伦理困惑1、环境问题和环保意识2、环境伦理的原则和规范3、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二)历史必考内容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必修课程“历史(I)”、“历史(II)”、“历史(III)”模块的内容。第一部分古代一、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修课程“历史Ⅰ”)(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必修课程“历史Ⅱ”)(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及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手工业的发展及基本特征(3)商业的发展及基本特点(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必修课程“历史Ⅲ”)(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必修课程“历史Ⅲ”)(1)重要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重要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二、古代希腊罗马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必修课程“历史Ⅰ”)(1)古代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2)雅典民主政治(3)罗马法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必修课程“历史Ⅲ”)第二部分近代一、近代世界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必修课程“历史Ⅲ”)(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启蒙运动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必修课程“历史Ⅱ”)(1)新航路的开辟(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两次工业革命及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3、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必修课程“历史Ⅰ”)(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法国共和制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必修课程“历史Ⅰ”)(1)《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巴黎公社5、近代科学技术(必修课程“历史Ⅲ”)(1)经典力学(2)进化论(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二、近代中国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必修课程“历史Ⅰ”) (1)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3)辛亥革命(4)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5)新民主主义革命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课程“历史Ⅱ”)(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思想解放的潮流(必修课程“历史Ⅲ”)(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第三部分现代一、现代世界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必修课程“历史Ⅰ”、“历史Ⅱ”)(1)俄国十月革命(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必修课程“历史Ⅱ”)(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必修课程“历史Ⅰ”)(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课程“历史Ⅱ”)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5、现代科学技术(必修课程“历史Ⅲ”)(1)相对论和量子论(2)现代信息技术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必修课程“历史Ⅲ”)(1)文学的主要成就(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二、现代中国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必修课程“历史Ⅰ”)(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必修课程“历史Ⅱ”)(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4、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必修课程“历史Ⅰ”)(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课程“历史Ⅱ”)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6、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必修课程“历史Ⅲ”)(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7、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必修课程“历史Ⅲ”)(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选考内容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选修课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三)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的内容。选考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历史“选修一”)一、梭伦改革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基本特点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二、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各国改革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内容和特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四、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五、欧洲的宗教改革中世纪的天主教和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欧洲其他宗教改革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六、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七、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局限性及其历史影响八、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明治维新的历史地位九、戊戌变法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维新派的政治主张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戊戌变法的失败及其历史地位选考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历史“选修二”) 一、专制理论与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托马斯·阿奎那“君权神圣”思想和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思想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的民主思想二、近代英国的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权利请愿书》《大抗议书》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护国政体”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权利法案》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建立三、近代美国人民争取独立与民主的斗争《独立宣言》美国1787年宪法和美国共和制四、近代法国的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人权宣言》波旁王朝的推翻和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拿破仑帝国建立和波旁王朝复辟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制度五、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政治主张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主张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六、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英国宪章运动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选考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选修三”)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凡尔赛体系的构建华盛顿体系的构建“非战公约”国际联盟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四、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选考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历史“选修四”)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二、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四、“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甘地凯末尔五、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六、杰出的科学家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牛顿、爱因斯坦(三)地理必考内容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必修课程“地理1”、“地理2”、“地理3”模块内容。另外,由于初中与高中的地理知识内容有不可分割的承接关系,在考试中将会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2001年7月第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知识的相关内容。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必修课程“地理1”)一、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3、大气受热过程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5、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6、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第二部分人文地理(必修课程“地理2”)一、人口与城市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3、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必修课程“地理3”)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4、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二、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3、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4、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5、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2、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3、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4、数字地球的含义第四部分 地球地图和区域地理(“初中地理”相关部分)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3、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4、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二、世界地理1、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2、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3、一个大洲(如亚洲)、五个地区(如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极地地区)、六个国家(如日本、印度、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不同尺度区域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4、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三、中国地理1、我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2、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以及我国的人口政策3、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山脉和地形区4、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5、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以及黄河治理和长江开发6、我国的自然资源概况,矿产资源、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与保护7、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8、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特点及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9、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地区分布10、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地理单元的划分依据和界线,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范围、区域主要特征、区域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11、北京、香港和澳门、台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珠江三角洲、海南岛、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环渤海地区等不同尺度区域的位置、范围,区域自然特征,区位发展条件(优势与不足)与措施,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区域内的主要自然灾害、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 选考内容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的选修课程“选修1宇宙与地球”、“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模块的内容。鉴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针对选修课程明确指出,“部分学校因条件不具备,可暂缓开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同时,根据山东省普通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现有的开设条件和修习的实际情况,普通高中地理选修课程中的“选修2海洋地理、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模块2007年暂不列入山东省普通高考“文科综合”科目的命题范围。选考一宇宙与地球(地理“选修1”)一、宇宙1、“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2、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3、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和意义4、主要恒星在天球坐标系简图中的位置5、星图及星空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二、太阳系和地月系1、太阳的圈层结构2、太阳系的组成以及九大行星的基本特征3、月球概况及其运动特征4、月相变化规律,月相变化与潮汐变化的关系三、地球的演化1、地质年代的划分,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壳运动、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海陆分布及地表形态特征四、地表形态的变化1、河流、海岸、黄土、冰川、风沙、喀斯特等地貌类型的主要特征2、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选考三旅游地理(地理“选修3”)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3、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1、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2、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三、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初步规划与设计2、旅游点的确定,合理的旅游路线的选择3、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四、旅游与区域发展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选考四城乡规划(地理“选修4”)一、城乡发展与城市化1、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l2、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3、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l4、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l5、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二、城乡分布l1、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l2、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途径l3、在城乡发展过程中,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三、城乡规划l1、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l2、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项目选址、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l3、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等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四、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l1、城乡人居环境的基本评价内容,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居住小区的环境特点与结构功能l2、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以及不同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l3、不同的城市交通网络的特点l4、文化设施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选考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地理“选修5”)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l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l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l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l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l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l3、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l4、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三、自然灾害与环境l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l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四、防灾与减灾l1、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l2、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l3、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l4、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选考六环境保护(地理“选修6”)一、环境与环境问题l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l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l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l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l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l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l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l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l2、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l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l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l5、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四、环境污染与防治l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l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l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五、环境管理l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l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l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240分,考试限定用时为150分钟。(二)试卷结构 1.“文科综合”科目的试卷包括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其中,第I卷全部为必做题(地理1-8题;历史9—16题;政治:17—25题);第II卷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26—28题各25分,分别为地理、历史、政治单学科题目;29题33分,为政史地综合题目。选做题:30—33题为地理选做题;34—37题为历史选做题;38—40题为政治选做题)必做题部分根据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的必修模块内容,以及年度间重要时事政治内容命题。同时,试题中将会涉及初中部分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知识的相关内容。其中,思想政治必修内容的分值为36%,历史、地理必修内容的分值分别为32%。选做题部分采取“超量给题,限量做题”的方式,根据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的选修模块内容命题。凡列入山东省2007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科目考试命题范围的每个选修模块均单独命制1道题目,每道题目的分值均为8分。要求每位考生在不得出现零选择的前提下,从中任意选做4道题目,多选多做不计入成绩。所有选做题均不跨学科或跨选修模块命题。试卷中,必做题与选做题部分的分值约为208:32。2.“文科综合”科目试卷的第I卷共25小题,每小题分值为4分,共100分;第II卷分值为140分。其中,第II卷的必做题部分共4小题,分值共108分。选做题部分每位考生限选4题,共32分。每位考生的卷面答题总量为33道题目。3.“文科综合”科目试卷中包括一定比例的高、中、低三档难度的题目,其中以中等难度的题目为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