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997608
大小:3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5-20
《培养小学生论辩能力的几个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论辩能力[摘要]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则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论辩能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本文通过结合他人与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一条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论辩能力的切实可行的教学路子。[关键词]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论辩能力论辩,即辩论,是指对某一事物或问题,意见不同的双方各自陈述不同的论据进行辩驳争论,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分而言之,论指论述说服;辩指争辩反驳。在
2、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培养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口才卓越的人才,无疑是教育的一大重任。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设计了三个维度,贯穿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五个领域的课程结构。论辩是口语交际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论辩能力的培养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个基本方法,培养小学生——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学生(下文的小学生或学生均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论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笔者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培养论辩能力的几种策略:一、尊重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搭建学
3、生大胆说话的平台8《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课标》对口语交际提出的教学建议和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该遵循这样的教学程序:敢说——乐说——说对——说好。从小学低中年级的“敢说”、“乐说”、“说对”过渡到高年级的“说好”,这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教师首先要做好角色的转换,改变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观念,当好学生的引导
4、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尊重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发展。本人在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安排有学生充分发言的时间和机会,经常让学生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让他们都能得到尝试,克服怕说的心理,从而“敢说”、“乐说”;借“爱国读书活动”的契机,开展讲故事比赛,培养学生“说好”。如此循序渐进,通过提高认识,帮助学生克服讲话胆怯的心理障碍,充分挖掘、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采用激励评价等方式,培养学生一种健康的表现欲,增强学生说话的勇气和自信心,让学生有话想说、敢说,自信大方地表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依托教材,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教材是培养学生各种能
5、力的载体。我们可以依托教材,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1、学习相关课文,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篇目涉及各种各样的论辩技巧,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课文篇目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论辩能力的培养。例如,第十一册《两小儿辩日》[2](P138)8中刻画了两个小孩敢于质疑争辩的可爱形象,他们能把大教育家孔子问得“不能决也”。不禁使人拍案叫绝——真是后生可畏呀!这个教材能给学生树立了“敢说”的典范。在教学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弄清原文的意思,把它翻译成现代文,再结合他们自己的经验,分角色进行扮演、辩论,这不但活跃课堂
6、的气氛,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一次有趣的辩论训练。再如,第十二册《矛与盾》[2](P125),课文本身就是一个论辩的经典案例。利用该文可培养学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论辩技巧。通过学习,提醒学生不要使自己的语言前后矛盾,也不要使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背道而驰,同时抓住对方自相矛盾的语言或自相矛盾的语言和行为,驳斥对方的荒谬和诡辩。而第十册《晏子使楚》[2](P79)和第十二册《将相和》[2](P56)则让人体验雄辩语言魅力,从侧面暗示学生要从小培养良好的论辩能力。小学语文课本中,与论辩有关的课文很多,与这些课文相关的论辩案
7、例也很多,身为人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善加应用,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不同课文,可培养不同的论辩技巧。2、通过引入课文作者令人拍案的论辩案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第十二册编入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2](P91)。当我们教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妨以安徒生的卓绝的论辩案例导入新课: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生活极为俭朴,经常戴着一顶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走来走去。有一天,一个阔佬望着安徒生那顶破旧帽子嘲笑他说:“你脑袋上面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呀?能算是帽子吗?”安徒生立即回敬说:“你帽子下面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东西呀?能算是脑袋吗?
8、”[3](P108)整个小学阶段,一共收入近四百名作家的作品(包括“积累.运用”中的文章),其中很多作者都是巧舌如簧的雄辩家,我们可以通过叙述他们引人入胜的论辩案例来导入新课,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又可以引起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