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纳米粒子的合成

银纳米粒子的合成

ID:9967185

大小:7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17

银纳米粒子的合成_第1页
银纳米粒子的合成_第2页
银纳米粒子的合成_第3页
银纳米粒子的合成_第4页
银纳米粒子的合成_第5页
资源描述:

《银纳米粒子的合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银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表征一、实验目的:1.掌握银纳米粒子的合成原理和制备方法。2.掌握TU-19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并了解此仪器的主要构造。3.进一步熟悉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测定原理。二、实验原理:纳米粒子是指粒子尺寸在纳米量级(1~100nm)的超细材料。由于其特有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量子隧道效应等,使其拥有完全不同于常规材料的光学性能,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磁学性能,化学性能,催化性能,生物活性等,从而引起了科技工作者的极大兴趣,并成为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成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银纳

2、米粒子,因其独特的光学电学性能,得到人们的关注。常用的制备方法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化学法有溶胶-凝胶法、电镀法、氧化-还原法和真空蒸镀法等。本实验中我们利用氧化还原法合成银纳米粒子。银纳米粒子引起尺寸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颜色。由黄溶胶和灰溶胶两种。可用紫外可见光谱表征。根据朗伯-比耳定律:A=εbc,当入射光波长λ及光程b一定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有色物质的吸光度A与该物质的浓度c成正比。据此,可绘制校准曲线。并对样品进行测定。本实验我们利用氧化还原法合成黄溶胶,并对其进行表征。三、试剂和仪器TU-1901紫外-可见

3、分光光度计,比色管硝酸银(1mmol/L),NaBH4(1.5mmol/L),王水四、实验步骤:1、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银:2KBH4+2AgNO3+6H2O→2Ag+2KNO3+2H3BO3+7H2↑(反应开始后BH4-由于水解而大量消耗:BH4-+H++2H2O→中间体→HBO2+4H2↑)还原法制得的纳米银颗粒杂质含量相对较高,而且由于相互间表面作用能较大,生成的银微粒之间易团聚,所以制得的银粒径一般较大,分布很宽。2、银纳米粒子的合成1)制备银纳米粒子的玻璃容器均需在王水或铬酸溶液中浸泡,最后用去离子水洗涤几次

4、。2)配制50mL1.5mmol/L的NaBH4(M=37.85)溶液。3)取15mL1.5mmol/L的NaBH4溶液置于冰浴中,在剧烈搅拌下,逐滴加入2.5mL1mmol/L的AgNO3溶液,继续搅拌30min,制得黄色的银纳米粒子溶胶。3、银纳米粒子的表征和测量1)紫外可见光谱的表征1.启动计算机,打开主机电源开关,启动工作站并初始化仪器。2.在工作界面上选择测量项目(光谱扫描,光度测量),设置测量条件(测量波长等)。3.将空白放入测量池中,点击基线,进行基线校正。4.将合成的银纳米粒子放入样品池,点击开始,进

5、行扫描。确定最大吸收波长。5.校准曲线的绘制配制稀释不同倍数的银纳米粒子溶液(1,2,4,5倍),放入样品池,进行光谱或光度(最大吸收波长下)测量。记录吸光度。绘制稀释倍数与吸光度的曲线。五、数据处理1紫外可见光谱吸收曲线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吸收曲线,选择测量的最适宜波长条件。所以,银纳米粒子的最长波长是392nm2、绘制稀释倍数与吸光度以稀释倍数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稀释倍数与吸光度的校准曲线移液管分别移取2mL、2.5mL、5mL银纳米粒子溶液于3支10mL比色管中,用蒸馏水稀释定容至刻度

6、线,摇匀。分别测其吸光度并记录,得表2六、TEM制样,将产品附着在具碳支持膜的铜网上,观摩实验周TEM测定产品的形貌和粒径七、实验结果分析与反思这次的实验总体来说是比较简单的,由于准备工作做得不足,导致实验过程中出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原液不够用。由于实验室人比较多,实验一开始场面比较混乱,大家都挤到铬酸洗液那里洗容器,当我们组准备去洗移液管的时候,发现我们的移液管被别人拿走了,最后慌忙之中,只用铬酸洗液洗了反应用的小烧杯,比色皿,滴管,移液管都没有用铬酸洗液洗,只是简单的用去离子水洗了一下,这就导致了我们制得的银纳米粒

7、子颜色偏深,不过还好,原液能用,当我们开始稀释原液时,先吸取了10mL的原液让另外两个人去测最大波长,我和剩下的人一起稀释溶液,结果后面的原液不够用,最后稀释5倍的溶液配不成,而他们两个把拿去测最大波长的原液全部用完了,这个时候我们四个人就全乱了,因为我们是第一组,没有前车之鉴给我参考,我们出现的问题就给后面的小组提了个醒,要注意原液的体积比较少,不要浪费。最后解决原液不够的方法只有把测完的原液从比色皿中倒出来,拿去稀释5倍,再最后取2.5mL的时候,问题又出现了,这次问题出在我的身上,由于前面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

8、心里比较紧张,时间又比较紧迫,用差量法放2.5mL原液时,读数没有看好,可能多放了零点几毫升,最后测定吸光度时比稀释4倍的吸光度还大一点,看线性的时候,由于最后一个数据的失误,R2只有两个9,。总之,这次的考试实验我们四个人都有错,并不是某个人自己的错,事先没有注意到体积的问题,出现问题时不够冷静,处理得不够漂亮。现在回想,我觉得老师说的实验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