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儿童交往的发展

第十一章 儿童交往的发展

ID:9949852

大小:315.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5-16

第十一章 儿童交往的发展_第1页
第十一章 儿童交往的发展_第2页
第十一章 儿童交往的发展_第3页
第十一章 儿童交往的发展_第4页
第十一章 儿童交往的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 儿童交往的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十一章儿童交往的发展基础知识:1、依恋的含义和发展过程;早期依恋到后期行为的影响。2、同伴的作用;同伴关系的发展。3、游戏的种类和作用基本理论:1、依恋的理论。2、游戏理论。3、社会交往技能的学习。基本技能:1、了解依恋的含义和发展过程、依恋的测量。 2、掌握游戏理论、社会交往技能的学习。 第十一章儿童交往的发展教学目标与要求:儿童交往的发展对他们日后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章重点讲授儿童依恋、游戏和交往的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而阐释儿童交往发展的特点。教学方法:第二节、第三节主要教师讲授,结合自学讨论,由教师总结。第一

2、节依恋一、依恋的含义和发展过程1、什么是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依恋通常是指亲子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持久的情感关系。“一种依恋关系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所形成的情感关系。这种情感关系使他们在时空上联结在一起。……我们通常把依恋视为提供爱或感情。”(安思沃斯M.Ainsworth)。依恋的外在表现:婴儿注视、探询、追随母亲、抓握和依偎母亲、倾听母亲说话、对母亲微笑或哭泣等等。依恋的功能:依恋具有显著的生物学上的意义,其最主要的作用是保护儿童,使之免于环境中的有害因素的伤害。2、依恋发展的过程第一

3、阶段:对人无差别的反应阶段(0-3个月)没有表现出对特定人或物的个别偏爱。——(前依恋期)第二阶段: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3-6个月)依恋的低分化阶段,依恋行为逐渐指向熟悉的人,但不具有排他性。——(依恋关系建立期)第三阶段: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6-30个月)依恋形成阶段,表现出对依恋对象的深刻关切和依赖。如“怕生”——(依恋关系明确期)第四阶段:同伴性依恋关系阶段(30个月-)保持心理距离上的接近和依恋。二、依恋的测量和类型1、依恋的测量陌生人情境实验婴儿的依恋类型:回避型(无实质性的依恋)/安全型(有适度的分

4、离焦虑)/反应型(分离焦虑过度)分离焦虑及其表现:分离焦虑3阶段;阶段1:反抗阻止分离,寻求亲近。阶段2:失望倍感失望和无助,表现为不睬人、表情迟钝。阶段3:超脱外表若无其事,内心强烈依恋。实验场景:恐惧性条件反射的形成2、依恋的类型A类型:回避的B类型:安全的C类型:反抗的3、形成依恋类型的原因①婴儿对父母的依恋②与婴儿本身的类型4、依恋形成的标志:分离焦虑/怯生5、依恋形成的基础:情绪的发展;认知技能的提高。6、依恋中的认知:认知过程或先于依恋发展或与依恋发展相一致。幼儿有意识运用符号系统,并根据依恋对象的认知来调节自

5、己的依恋行为。依恋中的情感:依恋为儿童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分离将体验到焦虑、恐惧和愤怒等情绪。影响依恋发展的因素:婴儿的气质特点和智力水平。母亲的照看方式。安全型依恋——照看方式是敏感的、合作的、接受的和易接近的;回避型依恋——照看方式往往是不敏感的、拒绝的;反应型依恋——照看方式往往是冷漠的、抗拒的、横加干涉的。照看环境。绝对的亲子分离具有破坏性的后果,肯定损害良好依恋的形成。短期的亲子分离下,儿童应与代理母亲之间建立持续、温暖而亲密的关系。依恋的长期影响:3个问题:是否有影响?影响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不良影响是可逆的

6、,还是不可逆的?动物的早期依恋对后期的影响。儿童的早期依恋对后期的影响。对儿童认知的影响(Main,1973)对儿童同伴关系及社会适应的影响(包尔拜,Srowfe,1983)对后期的影响(Lewis,1984)不良依恋的可补偿性(Mussen,1984,1990Rutter,1987)依恋发展的敏感期。如何处理儿童的分离焦虑:肯定分离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事先为分离作好准备。告诉儿童重聚之后的具体活动。遵循一定的分、合程序。接受孩子的分离焦虑反应。勿使自己的分离焦虑感染儿童。让陌生人有所准备。特定的游戏或活动。较长时间的分

7、离,加强与儿童的联系。三、依恋的理论1、习性学理论:生态学家洛伦兹曾用“印刻”一词来描绘小动物的依恋过程。习性论者强调了婴儿早期的社会信号——哭、笑、依附等在依恋形成中的作用,还把依恋看成是由母子双方共同协调发展起来的双向过程。Harlow&Zimmerman的研究(1959)2、心理分析理论:心理分析理论强调了婴儿在与能够满足其生物需要对象保持接触时,投入性能量“里必多”的重要性。按照心理分析理论,出生后的头两年,嘴是满足本能需要的渠道。由于母亲为婴儿提供食物,于是,母亲便成为与满足需要相连结的对象。也自然地成了依恋的对

8、象,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依恋是由内部的、直接的成熟过程所激起的自然现象,并以需要的满足为中介。3、社会学习理论:学习和社会理论认为,活动中直接的同伴指导和间接的对同伴的观察,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同伴被看作为是彼此行为控制和行为变更的动因。一些研究者把社会学习原理应用于攻击行为发展、亲社会行为、性别行为差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