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讲座第3节内容充实

高考作文讲座第3节内容充实

ID:9943427

大小:107.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5-16

高考作文讲座第3节内容充实_第1页
高考作文讲座第3节内容充实_第2页
高考作文讲座第3节内容充实_第3页
高考作文讲座第3节内容充实_第4页
高考作文讲座第3节内容充实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讲座第3节内容充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专题演练推进3内容充实据2008-2009年有关省、市高考阅卷的抽样调查显示,作文考卷材料陈旧的占75%强,作文考卷材料空洞的占60%左右,作文考卷材料雷同的约占50%。数据分析表明,考生在备考过程中,作文素材的积累及运用存在着这样三大问题:①生活单调,②阅读缺失,③思考怠惰。①生活单调自2004年全国大范围自主命题以来,高考作文试题异彩纷呈,部分省市的自主命题已然形成自己的特色。尽管如此,高考作文题目仍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或者就是我们的生活。不少考生不明白高考作文的源泉是生活,以为考场作文是纯乎语言技巧的东西,

2、学习备考日益远离沸腾的生活,生活的单调,势必带来视野的狭窄、认识的浮浅。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这种诉求也充分体现在作文教学中。而作文教学中所说的生活,并不是仅指个体学生的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的生活体验,应该是语文的大生活,包括我们赖以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这个社会主流意识。生活在“你在其中”的社会中,考生要感受时代气息,进而引领进步、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做大生活的一个旁观者。②阅读缺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是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强调阅读是写作

3、的基础。但不少考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二者间的关系割裂了。阅读是怎么一回事呢?是吸纳。写作是怎么一回事呢?是表现。考生通过阅读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补充作文的素材,特别是在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过程中,考生可以牵手名家,学习并悟得他们的思想观点、章法语言及独特的审美发现等,从而在作文表达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高中语文新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注重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并由此焕发出生命的激情,永不停息地追求社会人生的美好。而精品的阅读一旦缺失,就会失去一个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窗口。③思考怠惰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作文的本

4、质是调动语言来承载思想。高考作文往往需要考生在审题之时,提出观点。而许多考生作文的软肋,恰恰是思想的肤浅与浮泛,几乎提不出观点。不少考生在无法以思想的深刻性行文的情形下,索性以语言取胜,表现为思考的怠惰。作文中思想既缺,大“掉书袋”就成了应付高考作文的“常规武器”,名人故事的罗列、修辞手法的滥用,导致考场作文严重的华而不实。其实,缺少了独立思考的文章,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其作文每每表现为情趣、境界的低下,而试图用华丽的语言来掩饰思想的不足的作文,是难获青睐的。长期以来,考生自觉或不自觉淹没于题海中,生活与阅读双缺失,带

5、来见识的狭窄,材料的匮乏,写作时便无话可说,无论可立,无事可陈,无情可抒。这里,为广大考生走出困境,轻松上路,指点一个方向。考场作文无疑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厚积”在先,“薄发”随后。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积则无发,但这并不是每个考生都能明白的道理。要特别强调的是,积累至少有两个来源。一是从生活中积累,一是从阅读中积累。生活里总有故事与感动;书本里总有思想与启迪。来源既已充足,积累就不难,所难在做积累的有心人。先说生活的积累。常言说得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的青年学生真该走向沸腾的生活,而不

6、要把自己关闭在校园或者书斋里。现时的生活永远是丰富多彩的,那里有取之不尽的素材。在相对广阔的社会舞台上,18岁的青年学生尽管生活面较为狭窄,但仍有可资施展拳脚的空间。且青年学生多15处于诸事敏感的年龄阶段,对生活往往有独特而精辟的见解,这些见解恰恰是激情掀起的浪花。青年学生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完全可以透过点滴的生活浪花,去窥探市井百态,了解人生诸味,获得生活底蕴。一句话,考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让自己的作文也成为折射生活百态的一面镜子。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最善于贴近现实生活取材。他有一篇散文叫《渐》,真正是先从生活琐碎中获得小

7、积累,然后有感而一发不可收的大手笔。试摘录一段: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夏,由夏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间实在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昼夜也是如此:傍晚坐在窗下看书,书页上“渐渐”地黑起来,倘不断地看下去(目力能因了光的渐弱而渐渐加强),几乎永远可以认识书页上的字迹,即不觉昼之已变为夜。黎明凭窗,不瞬目地注视东天,也不辨自夜向昼的推移的痕迹。儿女渐渐长大起来,在朝夕相见的父母

8、全不觉得,难得见面的远亲就相见不相识了。往年除夕,我们曾在红蜡烛底下守候水仙花的开放,真是痴态!文字中举有四例:冬夏的季节互感、傍晚的窗下久读、儿女的不觉长大、除夕的烛下候花。这些举例无不来自生活,贴切,鲜活,甚至不乏灵动地诠释了“渐”的意蕴,其构思以小见大,令人叫绝。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其实不难。刘勰《文心雕龙•明诗》里说:“人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