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帮扶还是精神关怀

物质帮扶还是精神关怀

ID:9940805

大小:3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16

物质帮扶还是精神关怀_第1页
物质帮扶还是精神关怀_第2页
物质帮扶还是精神关怀_第3页
物质帮扶还是精神关怀_第4页
物质帮扶还是精神关怀_第5页
资源描述:

《物质帮扶还是精神关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问题四物质帮扶还是精神关怀?——弱势群体生活关照案例下午,我正在备课,刘威(—个家境贫寒、学习后进的学生)冲进办公室,强烈要求把他的名字从特困生名单中去掉,他的脸因为激动和生气涨得通红。“我不要补助,太瞧不起人了!”话还没说完,他就“砰”地带上门跑了。“这孩子的脾气真够大的!”“你辛辛苦苦为他争取的名额,他还不领情。现在的孩子真是搞不懂广大概是看到我尴尬的神情,一旁的同事纷纷为我解围。我也只能无奈地摇摇头。我正在心里纳闷这孩子到底怎么了,班长来报告说刘威回家了。这种情况以前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争执起来,第二次是因为没有及时完成作

2、业,被任课教师批评了几句,这次又是为什么?咳,这孩子也太怪了,难怪当初安排座位时没人愿意和他挨着坐。没有办法,只好把刘威的同桌王勇喊来问个究竟,王勇是他的邻居,也是他在班上唯一的朋友,兴许他能知道些情况。……原来就是刚才的事:班长当众宣布了特困生名单,而刘威正好穿了一件新衣服,后排的几个学生就开始议论起来了。“他不是特别困难吗?怎么还穿新衣服?”“就是,我看他吃穿都不比咱差。”“你要羡慕,你也申请困难补助呀!”诊断案例中,班主任为贫困生刘威争取了特困补助,但刘威却并不表示感激,反而显得异常气愤,并坚决拒绝,这一反常表现值得我们深思:对经济弱势的学

3、生我们究竟该作怎样的关注?要解答这个疑问,我们必须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从贫困生角度看,他们最大的问题不是经济弱势,而是精神弱势。经济贫困生或来自农村(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或来自城市下岗家庭、突遭变故的家庭、单亲家庭,对他们来说家庭生活本已十分艰难,父母还要为他们凑学杂费、生活费,他们内心深感歉疚,觉得对不起家人,贫困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物质资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在有形的经济压力,却并没能改变他们内心深处与日俱增的焦虑、自卑与无形的心理压力。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把贫困当成无能、丢人和耻辱的事,宁可放弃受资助的机会,也不愿承认自己的贫

4、困;有些因天灾人祸突然致贫的学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初次提出困难申请时,往往都是遮遮掩掩,不同程度地在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与帮助;而那些长期领取困难补助的学生,则普遍存在着自卑、焦虑、精神压抑等不良心理反应。久而久之,难以排遣的压抑也加剧了人格与心理健康的负性改变,面对内心的渴望与自身的困窘,别人的援助和尊严的捍卫,他们往往会表现为过度自尊或极度自卑。案例中,刘威的性格就是一个盲目自尊与过度自卑的矛盾结合体。他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极易为一点小事而大发脾气,甚至受不了老师的几句批评,与周围同学的相融性也极差,以致换座位时许多学生都不愿和他坐一起。这一次

5、,虽然班长当众宣布名单的行为和其他同学的议论有失妥当,但刘威的反应过于激烈,这也恰恰是他存有严重心理弱势的明证。从教师角度看,对贫困生的关注有失狭隘。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有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遗忘教育的精神关怀,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来说,我们对“贫困生”的关照往往就是指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照顾,更多的是通过减免学杂费、发放贫困补助或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等方式进行物质帮扶。我们《很少意识到,除了物质帮扶,他们更期待精神上的关怀。因此,教师对贫困生关注的狭隘性也造成了帮扶方式上的失当。因为只关注贫困生的物质需要,而忽视学生的精神需求,以致在

6、物质帮扶时,因方式的不妥当,有意无意地挫伤了学生的心理。譬如学校在减免学杂费或发放贫困补助时,都要采取严格的申请、审查等程序,甚至上墙公示,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贫困生太多,只能在其中选择一部分品学兼优且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予以资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强工作透明度,接受大家的监督。但也正是此过程中的层层传达,使伤害在有意无意之间造成。案例中的班主任显然忽视了刘威的心理弱势,很少甚至不曾给予有效引导,帮扶过程中也忽视了技巧,以致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帮扶目的,反而加重了刘威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从学生角度看,大多数学生不懂得怎样同情、关心弱者,以致在关注贫困生

7、时会偶然性或习惯性做出影响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言行。现实生活中,贫困生往往会被同伴有意无意地孤立与歧视、侮辱与贬低、忽视与冷漠,而脱离群体的交流障碍必然使贫困生的弱势心理进入恶性循环。案例中,刘威的同班同学对他显然存有变向歧视的嫌疑,不愿与他同坐,有意无意地孤立他,甚至认为贫困生就应该比别人穿得差、吃得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①父母只求给予、不求索取的爱。现在的中小学生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父母习惯将自己所有的爱都投注在孩子身上,却不对孩子有任何的要求。殊不知这种“只求给予、不求索取”的爱并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反而使孩子形成了错误的

8、认知,认为接受别人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而自己不必对他人付出爱,也就根本不知道怎样关心他人。②教育方式的不当。我们的基础教育似乎非常关注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