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康熙时期的粮食保障措施

社会学论文康熙时期的粮食保障措施

ID:9910914

大小:3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15

社会学论文康熙时期的粮食保障措施_第1页
社会学论文康熙时期的粮食保障措施_第2页
社会学论文康熙时期的粮食保障措施_第3页
社会学论文康熙时期的粮食保障措施_第4页
社会学论文康熙时期的粮食保障措施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学论文康熙时期的粮食保障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康熙时期的粮食保障措施康熙时期的粮食保障措施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康熙时期的粮食保障措施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康熙时期的粮食保障措施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一    为政之要,首在足食。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清代亦然。清军入关之初,着力于镇压反抗,稳固统治,粮食问题尚未引起关注。康熙在

2、位期间,粮食问题逐渐凸显,遂引起统治者关注并着力解决之。  粮食生产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也关系到国家赋税的征收。粮食价格过低,农民入不敷出,加上地租、赋税的重压,生活便难以支撑。谷贱伤农,会影响社会稳定,威胁统治根基。康熙初年,东南诸省出现熟荒,赣南粮价贱至银1两可购米11石,浙江米谷贱至无人籴买。农民纷纷破产、流亡,田多抛荒,粮食再生产无力维持。同时,清代的农业税收是国家赋税收入的大宗,占国家赋税总收入的80%。粮食价格过低,国家的赋税也不能如额征收。  粮食问题关系社会的稳定。粮食短缺是社会动乱的导火索。粮食作为商品具有特殊性,不论价格贵贱,特定时期内对

3、它的需求都是刚性的,一旦市场供应严重不足,必然会引发社会危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福建宁化百姓因青黄不接、粮价上涨聚众向富户借粮;福建归化县民贴榜通衢,勒令商民罢市,并包围县衙。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江浙米贵,饥民聚众抢夺铺户、抄抢富家的事件在各府州县经常发生。  清代前期,差不多所有商品都是直接或间接与粮食相交换。[1]因而粮价带百价,粮食价格是其他商品价格的基础。康熙初年粮价低贱,不仅使农民生活困苦,也使富人渐贫,商贾坐困,以致其负贩工作之人,每言愿食贵谷,盖以谷贵则富者有银,可以雇工兴作及买置货物,而小民得沾其利。[2]而粮价过高,其他商

4、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涨,又会出现谷贵伤民的弊端。  自明代中叶始,我国东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加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甚至形成了诸如江浙的棉桑种植区、广东的果树甘蔗种植区等特色经济作物区。由于经济作物大面积挤占粮田,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渐至不能自给,仰赖广西、湖广、江西、四川、安徽和台湾等地的接济,苏湖熟,天下足为湖广熟,天下足所取代,形成了新的粮食供需格局。清代前期,用于调剂民食的商米是官米的四倍,粮食流通对维持民食的作用越来越大,顺畅的粮食流通成为缺粮区获得足够的粮食供应的保证。  康熙初年,由于自明末以来的长期战乱

5、和社会动荡,人口稀少。康熙元年(1662年),全国人丁户口才1920万余,至康熙中叶后,国内不再有大规模战事,社会稳定,人口增长加快,康熙五十年(1711年)时增至2462万余。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后,人口增长速度更快。而土地的垦殖跟不上人口的增长,粮食产量的提高不能适应粮食消耗的需求,粮食供给压力越来越大,粮食供应越来越紧张。  此外,清代领土广袤,旱涝虫风等灾害几乎每年发生,灾区的粮食减产甚至绝收必然影响粮食供求,需要统治者采取措施维持灾区民食。  基于上述背景和原因,康熙中期以后,统治者为了争取民心,理顺秩序,巩固统治,采取

6、了一系列粮食保障措施。    二    要制定合理的粮食保障措施、进行有效的粮食调剂,就必需全面而准确地掌握各地粮食价格和盈亏状况。而粮食余缺、粮食价格又与当地的气候、收成息息相关。因此,康熙中后期对粮价、收成、气候等情况极为关注。他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各地粮价。  一是向进京者询问当地和路经之地的粮食价格,凡各省将军、督抚、提镇差遣进折之人,及外省来者,必询问旸雨收获与米粮物价。[3]即如各省来京之人,从福建来者,朕以浙江米价询之;自江南来者,朕以山东米价询之。伊等系经过之地,必据实陈奏。[4]二是要求一些外任官员以奏折形式密报当地或附近地区的粮食价格、收成、

7、气候等情况。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六月,苏州织造李煦奏报苏州降雨和米价、收成等情况。这是清代粮价奏报制度的最早记录。其后更多的外任官员以密折奏报当地雨雪、收成、粮价等情况。至康熙末年,有关粮食收成、价格等情况已成为当时地方官员奏折的主要内容。正如《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中所言,凡督抚许上折子,原为密知地方情形,四季民生,雨旸如何,米价贵贱,盗案多少等事。[5]这说明雨旸如何、米价贵贱,是各地督抚奏折的基本内容。三是特地行文要求地方官上报当地气候、收成等情况。如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三月,因上年冬天无雪,本年春雨未降,康熙担心各地粮食价格上涨,命行文

8、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江北诸督抚查报雨水情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