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浮桩(抗拔桩处理)施工方案

抗浮桩(抗拔桩处理)施工方案

ID:9908055

大小:410.0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8-05-15

抗浮桩(抗拔桩处理)施工方案_第1页
抗浮桩(抗拔桩处理)施工方案_第2页
抗浮桩(抗拔桩处理)施工方案_第3页
抗浮桩(抗拔桩处理)施工方案_第4页
抗浮桩(抗拔桩处理)施工方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抗浮桩(抗拔桩处理)施工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抗浮桩)施工方案编制:校对:批准:XX建设工程有限公司20年月日24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21.1图纸及文件21.2相关技术规范21.3国家、地方有关法规2第二章工程概况22.1工程简介22.2工程地质条件3第三章抗拔桩设计参数53.1设计参数53.2钢筋笼设计5第四章施工部署54.1工程目标54.2施工组织管理体系64.3劳动力准备计划74.4施工技术准备计划84.5施工现场准备计划94.6施工进度计划及控制措施9第五章施工方案105.1施工工艺105.2长螺旋钻机施工技术措施105.3抗拔桩质量验收标准125.4桩基检测135.5特殊施工过程的控制13第六章工程质量

2、保证措施146.1工程质量控制体系146.2施工人员控制146.3施工材料控制146.4施工设备控制156.5成品保护措施15第七章工程环保措施、防止扰民及排除民扰措施157.1环保措施157.2防止扰民与排除民扰措施16第八章安全、消防管理及文明施工管理178.1安全管理178.2消防管理198.3文明施工管理20第九章季节施工措施229.1准备工作229.2雨季施工措施229.3材料、设备保管23第十章配合与协作2324第一章编制依据1.1图纸及文件1.2相关技术规范《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J256-200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88);《混凝土强度评定标准》(GBJ107-87);《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1-88);《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规程》(DBJ01-80-2003);《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11/T659-2009)。1.3国家、地方有关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1998年3月1日起

4、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1999年10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11月1日起实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2004年2月1日起实施);《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1992年1月1日起实施)。第二章工程概况2.1工程简介中XX科技创新园位于XXX,场地现状为空地,地形较为平坦,本工程设计±0.0024标高相当于绝对标高31.80m。场地位置本工程开挖分为两个基坑开挖。其中,下一代宽带网络实验楼及后勤保障中心实际开挖深度为7.14m,国际金融数据中心及云计算实验中心实际开挖深度为6.87m,局部加深部位为7.47m。拟建建筑设

5、计条件建筑物名称层数(地上/地下)地坪标高(m)建筑高度(m)结构类型基础埋深(m)拟用基础形式下一代宽带网络实验楼及后勤保障中心8/228.1737.2框架-10.77筏基国际金融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实验中心5/128.4027.6框架-10.27、-10.87筏基该工程局部考虑抗浮,拟采用抗拔桩处理。2.2工程地质条件2.2.1地形、地貌及地物条件根据提供的勘察报告地层划分为人工填土层、新近沉积层及一般第四纪冲洪积层,24地层编号方式见表“地层编号说明表”。地层编号说明表成因年代地层编号岩性名称地层编号岩性名称人工填土层(Qml)①粉质粘土素填土新近沉积层②粘质粉土②

6、1粉质粘土②2粉砂一般第四纪冲洪积层(Qal+pl)③粉细砂④粉质粘土④1粘土④2粘质粉土⑤粉细砂⑤1粉质粘土⑤2粘土⑥粉质粘土⑥1粘质粉土⑥2粘土⑥3粉砂⑦粉质粘土⑦1粘土⑧粉细砂⑧1粘质粉土2.2.2拟建场区水文条件本次勘察钻探深度范围内观测到两层地下水(部分钻孔由于泥浆护壁施工,未观测到水位。),具体水位观测情况详见“地下水位观测情况一览表”。地下水位观测情况一览表地下水类型初见水位埋深(m)初见水位标高(m)静止水位埋深(m)静止水位标高(m)潜水1.4~4.124.40~26.751.2~2.625.89~26.85承压水11.0~11.816.45~17.

7、279.2~11.316.95~19.07第一层地下水类型为潜水,主要含水层为粘质粉土②层和粉细砂③层。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下径流,主要排泄方式为蒸发及侧向径流,地下水位自7月份开始上升,9至10月份达到当年最高水位,随后逐渐下降,至次年的6月份达到当年的最低水位,平均年变幅约1~2m。第二层地下水类型为承压水,主要含水层为粉细砂⑤层及夹层。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下径流,主要排泄方式为侧向径流。历史最高水位及近3-5年最高地下水位记录根据勘察单位调查了解和收集邻近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场地历年最高地下水位及近3~5年最高地下水位均接近自然地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