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精]

探寻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精]

ID:9907371

大小:25.5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5-15

探寻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精]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探寻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寻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精]探寻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精]探寻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精]探寻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精]探寻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精]探寻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精]探寻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精]探寻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精]探寻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精]   没有人怀疑在过去25年里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惊人的变化,不过,近期社会各界人士开始更多地关注和反思25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本和代价。中国的发展一直遵循着所谓的GDP崇拜,然而,将这种崇拜推至极限时的荒诞同样显而易见:当两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它们对GDP的贡献几

2、乎是零;如果这两辆车撞车了,则它们为GDP做了贡献,因为撞车会带来购买新车、维修费用和医疗费用等一系列的消费支出。美国参议院罗伯特在竞选时曾说,GDPP可以衡量一切,但不可以衡量我们生活的意义。  对GDP的盲目崇拜显然不能支撑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未来,我们也许更应记住“土地、阳光和空气不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而是我们向子孙后代的借贷”。在本次名为“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观察家论坛上,演讲嘉宾从政府层面、市场层面、公众行为层面,阐述了中国未来十年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挑战。  经济学里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成本收益分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收益大于成本是可

3、行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年创造五十万元利润的企业,它的污染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却有一百万元。从成本收益分析来看,这个企业的存在肯定不合理,但它仍正常运行,为什么?  根本问题在于成本(代价)的承担者与收益的获得者并非同一个主体。举例来说,一个造纸厂造成河流污染,这条河流下游的居民承受污染的代价,而利润的获得者是企业和地方政府(税收获得者)。所以,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这种环境、资源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环境保护和资源使用方式是社会行为,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社会力量之间的力量对比,以及他们之间的博弈。  这里有两个案例:根据某省

4、环境信访情况通报,2001年该省环保系统共受理群众来信5845封,接待群众来访4002批9972人次,与上一年相比群众来访批次增幅达59%;另一个例子是,1998年全国人大环资委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团到太湖流域进行检查时,受到地方政府的欺骗,这是环境和资源问题上的地方保护主义。  从这两个案例来看,我们大体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  第一环境问题已成为与普通民众利益相关的问题。它不再仅仅是人文的、哲学式的关怀,而是造成一年几十万人次上访的严重社会问题。  第二,在环境问题背后,一方面存在受害民众的上访,一方面存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不同社

5、会力量进行着博弈。  第三,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背后是发展主义的政绩观。  第四,受损者往往处于弱势状态,他们通常的反抗方式是上访,或者说也仅仅是上访。他们现在所能够利用的合法途径和手段非常有限。在利益的较量过程中,往往企业和政府成为利益一方,受害民众成为另一方,在中国这两种力量的悬殊表现得非常明显。  关于如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机制,我认为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在政治构架上,形成对政府短期行为的抑制,如发挥人大和政协在资源与环境问题上的作用。  第二,发展民间环保组织。在国外,致力于环保的NGO组织在环境保护上起着重要作用。近些年来

6、,如“自然之友”、“绿家园”等一批民间环保组织在我国发展起来,并开始产生影响。但总体来说,这个因素在我国仍然很弱。民间环保组织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上社会力量高度不均衡、不对等的格局,用组织的因素来抵制破坏环境和生态的力量。  第三,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法律的作用之一是解决社会力量不对等,从而使强有力的社会力量的行为能够维持在一定的边界和框架之内,在环境和资源问题上同样如此。中国目前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是在法律上保护环境污染的受损者。  第四,造就其他保护环境与资源的社会力量。如传媒和消费者运动等。  第五,树立政府新的政

7、绩观、企业将保护环境和资源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概括来说,在环境和资源问题中,更多存在的不是认识问题,甚至也不是制度问题,而是背后社会力量的不均衡。如果这样的社会制度很难建立起来,即使有再正确的认识可能也无济于事。(经济观察报记者 黄锫坚 整理)  与自然为友(北京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叶文虎)  “可持续发展”最早出现在1980年,当时由自然科学家、生态学家提出,1987年政治家也提出这个概念,内涵是在发展经济时如何处理和环境的关系。与此相关最著名的提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要也不损害后代的

8、需要。1994年,我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向全世界承诺。最近中共中央又提出要树立全面、协调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