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890192
大小:9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14
《阿尔金断裂研究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思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现 代 地 质》1998年第12卷 第3期:295-301阿尔金断裂研究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思路*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9772157)葛肖虹张梅生刘永江叶慧文石采东摘要阿尔金断裂是青藏高原的西北边界,分隔了塔里木与柴达木盆地,是新生代中亚大陆内一条重要的走滑断裂带,目前已成为中、外地学界瞩目的研究热点。作者在本文阐明了对该项研究应解决的三个科学问题,并提出了研究思路:(1)断裂形成时代的研究,目前存在三种不同认识。其一,认为早古生代阿尔金断裂就存在,强调自早古生代以来断裂的多期活动;其二,认
2、为断裂从华力西-印支期就开始活动;其三,作者根据柴达木盆地中由于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而引起的“反S型”同沉积构造的雏型从始新世晚期才开始出现,因而认为阿尔金断裂是从始新世晚期才开始出现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查明断裂带内出露的不同时代地层岩块究竟属于原地岩块还是异地岩块?同时应对断裂本身进行变形年代学研究;(2)断裂运动学特征的研究。这关系到断裂两侧原有构造带、地块和原型盆地的构造复位问题,作者认为通过断裂旁侧牵引构造形成的过程来研究断裂运动学演化的特征是一重要途径;(3)断裂对中国西北大陆构造的影响。上述三个科学
3、问题的解决,对于重新认识中国西北大陆构造的格架,对于中国西北地区找油勘探的战略部署都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阿尔金断裂变形年代学运动学特征西北大陆构造引言阿尔金断裂现今是青藏高原的西北边界,分隔了塔里木与柴达木盆地,东北东向延伸切过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的西部,长达1900km,是新生代中亚大陆内一条重要的走滑断裂带,其意义可与中生代期间我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相媲美。近年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震观测与水系错移资料证明它至今仍在左行走滑,是我国西北地区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1]。长期以来,人们都承认阿尔金断裂对西北大
4、地构造的分隔意义,黄汲清(1984)就曾指出:“柴达木原来很可能与塔里木直接相接,只是后来被阿尔金走滑断裂分开”,但是阿尔金断裂何时发生?何时对塔里木、柴达木盆地起到分隔控制作用?地学界一直存在着分歧和疑议。任纪舜(1980)、许志琴(1995)根据断裂带内包含着大量“槽型”7轻微变质的下古生界岩系与蛇绿混杂岩,认为早古生代阿尔金就是夹于柴达木与塔里木地块之间的裂陷断槽或古洋盆,强调自早古生代以来断裂的多期活动[2];另一些学者根据断裂对华力西-印支期花岗岩和侏罗系展布的控制,认为阿尔金断裂从华力西-印支期就
5、开始活动,形成断块山分割并控制着两侧塔里木与柴达木盆地侏罗纪以来的发展[3];作者1987-1990年在完成柴达木盆地资源评价的区域构造研究项目①葛肖虹、段吉业等《柴达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内刊)时,根据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古构造演化的特点,发现由于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而引起的“反S型”同沉积构造的雏型从始新世晚期才开始出现,因而认为阿尔金断裂并非以往所认为的“长期发育的深大断裂”,而是从始新世晚期才开始出现的,其左行走滑的发生应该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大陆碰撞所引起,是大陆碰撞引起岩石圈物质向东蠕散的边界
6、断裂,左行走滑一直延续至今[4],[5]。断裂带内所发现的下古生界蛇绿混杂岩、华力西-印支期岩体和侏罗系岩块皆属断裂两盘的错移岩块[6],在断裂两侧均可找到对应的部分。基于阿尔金断裂形成时代的三种不同认识,对于我国西北大陆构造格架和柴达木、塔里木中、新生代原型盆地的复位与资源评价就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这既是个基础理论问题,又涉及到对我国西部资源评价的战略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对阿尔金断裂的研究,目前已成为中、外地学界瞩目的研究热点。作者认为,该项研究应解决如下科学问题,并提出研究思路以供同行切磋讨论
7、。1.阿尔金断裂形成时代的研究对阿尔金断裂形成时代的三种不同认识归结起来是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认识断裂带内出露的不同时代地层岩块究竟属于原地岩块还是异地岩块?异地岩块就不能反映断裂本身的构造环境,二是断裂本身的变形年代学问题。解决前一问题需要在关键地段进行大、中比例尺的构造填图,以查明断裂带内中、上元古宙、下古生界的蛇绿混杂岩、灰岩,侏罗系、新生界构造—岩相带与主断裂的关系;查明断裂两侧构造牵引、错移岩块的复位关系,要注意对各种岩块做细致的岩石化学特征分析,进行区域对比,如果是异地岩块,就要找到它们相应的源区。
8、第二就是应对阿尔金走滑断裂进行变形年代学研究,查明走滑断裂韧性变形与韧、脆性转换的时代和断裂变形过程(包括构造热演化史)。变形年代学研究是九十年代国内外都刚起步的断裂构造研究的前沿领域。过去许多断裂的测年数据多数代表的是断裂夹块年龄,而不是断裂本身变形的年龄,近年张连生(1995、1996)、P.Tapponnier(1996)对哀牢山-红河断裂变形年代学的研究[7]已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的反响;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