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阿尔金断裂带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18卷第3期2003年6月地球科学进展ADVANCEINEARTHSCIENCESVol.18No.3Jun.,2003文章编号:100128166(2003)0320386206阿尔金断裂带研究进展Ξ任收麦1,2,葛肖虹2,刘永江2(1.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北京100034;2.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摘要:从阿尔金断裂带的组成、延伸规模、活动时期、活动方式、位错量、活动速率和模式研究诸方面对阿尔金断裂带国内外同行近20年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评述,认为阿尔金断裂带主要由5条断裂组成,其中阿尔金断
2、裂延伸长度近1700km,中新生代左旋走滑活动,累积位错量达400±50km。晚新生代走滑位错量明显由西向东减小,这可能与印度板块新生代以来的脉冲式北向俯冲有关。未来10年,阿尔金山的隆升年代学研究、断裂对两侧盆地的控制作用及指导油气勘探将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关键词:阿尔金断裂;位错量;隆升中图分类号:P54文献标识码:A阿尔金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北部边界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对中亚大陆构造的划分意义,近年来已成为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自20世纪60~70年代开展地质填图以来,国内外一批学者云集该区开展研究,在一些重要地质问题上取
3、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也存在许多争议。本文主要从以下6方面进行归纳评述。1阿尔金断裂带的组成和延伸规模作为中亚大陆内一条现今以左行走滑为主的巨型构造带,阿尔金断裂带处于印度板块新生代向北强烈挤压,北部受塔里木和西伯利亚板块,东部受华北板块阻挡围限的大地构造背景中,它主要由5条近平行的北东东向断裂组成,由南向北依次为:阿尔金南缘断裂(ASF)(即通常所说的阿尔金断裂)、阿尔金北缘断裂(ANF)、米兰—红柳园断裂(MHF)、且末—黑尖山断裂(QHF)和罗布庄—星星峡断裂(LXF)(图1),组成断裂系的每条断裂由多条断裂组成,内夹持古老的地层
4、岩片和控制中新生代拉分盆地,宽度可达数十公里。一些学者认为阿尔金断裂带是亚洲大陆内部一条巨型左旋走滑断裂带,西起西藏的拉竹龙附近,东到甘肃的金塔盆地,隐没于巴丹吉林沙漠之中,全长1600km[1,2]。也有学者认为阿尔金断裂为左行压扭性断裂,长达1700km以上[3]。还有些学者认为它西起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西结点———帕米尔高原一带,向东经华北板块与西北利亚板块的碰撞带一直东延,可能延伸到中国东部的西拉木伦河[4]或穿过祁连山延伸至阿拉善—内蒙古东部断裂至俄罗斯的鄂霍次克(Okhot2sk)海[5],全长达3500km。部分
5、国外学者认为其延伸规模为2000km左右[6],可能考虑通过金塔盆地后更多的延伸。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从西藏的拉竹龙附近延伸到甘肃的金塔盆地约1600~1700km这一长度。笔者认为,阿尔金断裂的延伸规模可能与断裂的活动频次密切相关,逐渐延伸。2阿尔金断裂活动时期和现状迄今为止有关阿尔金断裂形成年代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认识与年龄数据,大致分为两种认识:一种是强调前中生代活动,根据断裂带内元古宙麻粒岩中存在反映断裂左行走滑牵引的韧性变形,认为阿尔金断裂从元古代就开始活动[7~10];断裂带内包含Ξ收稿日期:2002210222;修回日期:
6、2002211218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阿尔金山构造隆升与柴达木盆地沉降时代耦合研究”(编号:40272099)资助1作者简介:任收麦(19732),男,山西永济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研究1E2mail:renshm1973@yahoo.com.cn第3期任收麦等:阿尔金断裂带研究进展387图1阿尔金断裂系简图Fig.1SketchmapshowingtheconstructionofAltynTaghfaultsASF.阿尔金南缘断裂;ANF.阿尔金北缘断裂;MHF.米兰—红柳园断裂;QHF.且末—黑
7、尖山断裂;LXF.罗布庄—星星峡断裂;NQF.北祁连断裂;TNF.托来南山断裂;虚线代表隐伏断裂着大量“槽型”轻微变质的下古生界与蛇绿混杂岩,推断早古生代阿尔金可能是夹于柴达木与塔里木地块之间的裂陷断槽或古洋盆,强调自早古生代以来断裂的多期活动[11~14];断裂带内线性分布的华力西—印支期岩体推测断裂从晚古生代开始活动。而另一种认识根据阿尔金断裂对柴达木、塔里木侏罗纪原型盆地的错移、活动构造及大量新生代变形年龄数据,认为阿尔金断裂从晚中生代—新生代才开始活动[15~19],指出阿尔金断裂应与伊朗高原西北缘的安纳托利亚断裂相连,共同
8、构成特提斯北缘的一条巨型走滑断裂系,活动主要表现在中—新生代[20],其左旋位错发生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青藏块体)碰撞之后[1,4,16,17],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和柴达木盆地南缘自晚震旦世—早第三纪地层对比表明,至少在渐新世之前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