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清末的白话报刊与现代文学的发生

古代文学论文清末的白话报刊与现代文学的发生

ID:9867064

大小:2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12

古代文学论文清末的白话报刊与现代文学的发生_第1页
古代文学论文清末的白话报刊与现代文学的发生_第2页
古代文学论文清末的白话报刊与现代文学的发生_第3页
古代文学论文清末的白话报刊与现代文学的发生_第4页
古代文学论文清末的白话报刊与现代文学的发生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论文清末的白话报刊与现代文学的发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清末的白话报刊与现代文学的发生清末的白话报刊与现代文学的发生张向东1景芳洲2(1.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兰州;2.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提要:在近代中国,报纸这一新型媒体的出现,打破了各类文体之间雅俗分离的状况,促进了各类文体的融合与通俗化倾向。白话报刊的创办,一是实践了“废文言崇白话”的主张,扩大了白话文的影响;二是刊载具有现代意识的白话小说、歌谣和戏曲,是五四白话文学的先驱;三是清末白话报刊的创办者如胡适、陈独秀后来成为文学革命的发动者,与他们这一时期的活动不无关系。关键词:报章文体;白话报;白话文;文学

2、革命一、“报章”的出现与文体的嬗变报纸这一现代传媒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中国传统各类文体形式之间的界限,从而促进了文体的变革和新的文体的出现。1897年,谭嗣同惊叹于报章“其体裁之博硕,纲领之荟萃”。说它“一编之中可以见此三类十体(三类:名类、形类、法类;十体:纪、志、论说、子注、图、表、谱、叙例、章程、计———笔者注)而犁然各当,无患陵躐者”,若“编幅纡馀,又以及于诗赋、词曲、骈联、俪句、歌谣、戏剧、舆诵、农谚、里谈、儿语、告白、招帖之属。”[1]《中国各报存轶表》在谈到报章的出现所引起的文体变化时说:“自报章兴,吾

3、国文体,为之一变。汪洋恣肆,畅所欲言,所谓宗派家法,无复问者。夫宗派家法,固不足言,然藩篱既决,而芜杂鄙俗之弊亦因之而起。觉世之文与传世之文固异,不能执此以绳。然后生来学,亦不可不知也。又或嬉笑怒骂,不无已甚,君子病焉。至如法言庄论,指斥是非,而纤佻谑浪之语,杂于其间而不觉,浮薄之习,贤哲所呵,吾自犯之。”[2]诚可谓“冲决词章之网罗”。这种雅俗共赏,众体杂陈的形式,因其相互之间的渗透、对照,必然改变着传统文体间固有的疆界。1897年3月11日,主办《时务报》的黄遵宪给汪康年的信中提到《时务报》馆新聘的章太炎时说:

4、“馆中新聘章枚叔、麦孺博(任父甚推麦孺博,弟深信其言)均高材生,大张吾军,使人增气。章君《学会论》甚雄丽,然稍嫌古雅。此文集之文,非报馆文。作文能使九品人读之而悉通,则善之善者矣。然如此既难能可贵矣,才士也。”[3]黄遵宪虽然叹赏章太炎的才华,但指出其古雅之文体,不适合于报章,明确指出报章需要的是用以“觉世”的“能使九品人读之而悉通”的文章。当时因对《时务报》《新民丛报》文体新变的不同认识和评价而引发的讨论也可部分地看做是1917年文学革命的预演。梁启超早在1896年致严复的信中解释《时务报》何以要用“近俗之文辞”

5、时说:“创此报之意,亦不过为椎轮、为土阶、为天下驱除难,以俟继起者之发挥光大之。故以为天下古今之人之失言者多矣,吾言虽过多,亦不过居无量数失言之人之一,故每妄发而不自择也。……然总自持其前者椎轮土阶之言,因不复自束,徒纵其笔端之所至,以求振动已冻之脑官。”既然办报的旨意如此,而为报纸写稿,常受时间所限,无暇推敲,也是迫不得已:“每为一文,则必匆迫草草,稿尚未脱,已付钞胥,非直无悉心审定之时,并且无再三经目之事。非不自知其不可,而潦草塞责,亦几不免。又常自恕,以为此不过报章信口之谈,并非著述,虽复有失,靡关本原。”①

6、梁启超1897年在《湖南时务学堂学约》中对传世之文与觉世之文作了区分,认为觉世之文“当以条理细备,词笔锐达为上,不必求工。”梁启超以“觉世”为行文之使命,所以,当严译《原富》出版时,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二期(1902年2月)加以推荐,但对译文过求渊雅表示不满。严复答梁启超的信,首先承认梁启超发表在《新民丛报》上的《新史学》《论保教》《论中国学术变迁》实践了其主张:“大报尝谓学理邃赜,宜以流畅锐达之笔行之,诚哉其为流畅锐达也。”但严复并不以此为然,他说:窃以谓文辞者,载理想之羽翼,而以达情感之音声也。是故理之精者不

7、能载以粗犷之词,而情之正者不可达以鄙倍之气。……若徒为近俗之辞,以取便市井乡僻之不学,此于文界,乃所谓陵迟,非革命也。且不佞之所从事者,学理邃赜之书也,非以饷学童而望其受益也,吾译正以待多读中国古书之人。使其目未睹中国之古书,而欲稗贩吾译者,此其过在读者,而译者不任受责也[4]。严复之所以坚持用渊雅的古文翻译西籍,是因为他认为“理”、“情”的“精”“正”与文辞的“渊雅”之间有一定之关系,“近俗之辞”无以表达精正之情理;古今文章的差异在于其理想、学术,而语言本身变化不大;若循西文之法来音译,读者不能理解;最为关键的一

8、点,是他译书的预想读者对象与报界诸人不同———“非以饷学童而望其受益也”。至此,“渊雅”之著述与“近俗”之报章文体之间的界限,被他区分得清清楚楚。黄遵宪对严复的反驳,作出正面的回应:“本年五月获读《原富》,近日又得读《名学》,隽永渊雅,疑出北魏人手。……《新民丛报》以为文笔太高,非多读古书之人,殆难索解。公又以为不然。”他认为《名学》一书用通俗之文,诚不足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